Workflow
三星堆文创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系统活化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经济日报· 2025-11-12 06:10
行业政策与宏观背景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1] - “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 比2020年增长37.7%[1] 行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 多地探索出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文化产业增长的有效路径 国产品牌通过融合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赢得年轻消费者青睐[1] - 景德镇瓷器 云南扎染 贵州苗绣等文创产业通过培训手工艺人 发展体验工作坊和电商销售 传承非遗技艺并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1]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短板 - 许多文化资源未被充分挖掘和活化利用 不少产品停留在小作坊 小市场阶段 未能形成规模化产业链 经济价值有待释放[2] - 部分传统文化项目在创新设计 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上存在短板 供应链需持续完善 市场化运作和科技赋能有待加强[2] - 不同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中西部地区虽资源丰富但缺乏产业化和市场化支撑 经济价值难以充分实现[2] 未来发展路径与战略举措 - 须因地制宜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推动传统文化从静态展示到动态生产 从文化符号到产业动力的转变[3] - 应完善文化产业链条 推动文化资源市场化 产业化 加大政策扶持 鼓励社会资本和数字平台参与 实现向文旅融合 品牌共建的系统性转化[3] - 强化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 加大文化科技创新投入 支持5G AI VR等新技术在文化创作传播中的应用 建设文化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博物馆[4] - 鼓励高校开设文化创意 科技 管理交叉学科 培养懂文化 懂技术 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支持非遗传承人和文化企业家投身创新事业[4]
四川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赓续历史文脉 绘就时代新篇
四川日报· 2025-10-31 10:49
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体系 - 四川省通过出台和修订《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以及《成都市金沙遗址保护办法》等法规,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2] - 体系化推进立法保护、政策保护、系统保护和试点保护,强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2] - 创新推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遴选,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试点县和特色区域试点,入选点位获得财政支持 [3] 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举措 - 在全国率先推出“先考古、后出让”的成都模式,将考古勘探纳入土地出让前置审批流程,并出台国内首个文物考古“容积率”奖励政策,保护了蔡桥遗址、明蜀端王陵等重要发现 [2] - 坚持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并重,为三星堆、金沙、宝墩等多处遗址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保护展示、环境提升等工程 [3] - 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如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 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 - 深化研究阐释,建成12家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和“1+4”石窟寺保护研究体系,推动三星堆、蜀道、三苏等系统性研究,产出《蜀道方志集成》等成果 [5] - 通过川剧汇演、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蜀道新歌红色宣讲等“大思政课”活动,拓展传承传习,营造保护传承浓厚氛围 [5] - 突出科技赋能,实施数字文物创新应用工程,构建全省文化大数据体系,运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活化文化遗产 [5] 文化遗产数字化与科技应用 - 三星堆推出“天地回响——三星堆全景音画数字艺术剧场”,首创“交互式全景声LED穹顶”模式,提供沉浸式视听体验 [6] -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配备8K球幕影院,自贡恐龙博物馆利用AR、VR技术让恐龙“复活”,眉山三苏祠建立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6] - “千年蜀刻 蔚为大观——四川石窟线上展”运用数字孪生、三维建模、亿像素超高清图像等技术,使全球观众可线上欣赏广元千佛崖、乐山大佛等 [6] 文化遗产产业化与经济效益 - 自贡彩灯从传统工艺品发展为全球文化名片,蜀锦蜀绣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和国潮服饰,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非遗IP授权金额达3.5亿元 [7] - 打造“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旅游线、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线、蜀道翠云廊生态文化旅游线等,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 [8] - 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门票收入达3.3亿元,文创收入达2亿元;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吸引观众550.2万人次;2025年春节期间自贡灯会接待游客129万人次,门票收入1.49亿元,带动周边消费超6亿元 [8] 文化遗产国际传播与交流 - 自贡彩灯已点亮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连续在卡塔尔、美国、希腊等国家和地区亮相 [9] - 2024年11月,“太阳之光:古蜀与印加文明互鉴展”在秘鲁举行,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 [9]
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消费“热”起来——解码文旅深度融合“巴蜀样本”
四川日报· 2025-10-28 08:31
文章核心观点 - 四川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其成功基于三重密码: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多元业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科技赋能拓展智慧文旅新体验 [1][2][5][7] 以文化吸引流量: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消费新场景 -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 如三星堆超级文化IP 通过文创产品连接历史与当下 将影响力转化为消费力 [2] - 三星堆博物馆在售文创产品超过2700种 产品品类年更新率超30% 文创年销售额破2亿元 IP授权破千万元 [2] - 推出文旅创新场景、人气场景和品质场景 推动旅游产品从打卡式向沉浸式转型 如峨眉山武术体验项目、苏稽古镇非遗美食、六合丝博园非遗艺术体验 [2][3][4]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四川文旅市场接待游客4734.15万人次 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84.01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8.32%、6.53% [1] - 今年上半年四川共接待游客6.82亿人次 游客总花费9125.05亿元 [4] 把流量变留量:丰富多元业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 推动文旅与农业、科教、商业、体育、娱乐等深度融合 延长文旅产业链 例如农业科技园研学、农文旅园区热气球观光、地质研学游 [5][6] - 将工业遗址等记忆与当代社交需求结合 打造微醺能量站等火出圈的文旅消费场景 [5] - 出台跟着赛事、演出、美食、影视游四川等方案 联动票根经济激活覆盖吃住行游娱购的二次消费 [5] - 成都世运会期间四川接待外地游客410万人次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2万人次 [5] 进一步提质增效:科技赋能,拓展智慧文旅新体验 - 科技赋能促进文旅服务提升 如峨眉山配置30台外骨骼登山助力机器人 可为游客节省30%的体力 投用一个月付费体验游客达上千人次 [7][8] - 利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3D打印、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展示中心和沉浸式体验 将分散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交互的一站式体验 [8] - 科技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静态观赏变成动态交互 例如三星堆VR体验、李庄古镇动态还原历史场景 [8][9]
如何以文化吸引流量?解码文旅深度融合“巴蜀样本”
人民日报· 2025-10-27 07:01
文章核心观点 - 四川通过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元业态和科技赋能三重密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现游客数量和消费总额的显著增长 [1][2][4][5] 以文化吸引流量:活化历史文化资源 - 三星堆作为超级文化IP,通过文创产品连接历史与当下,在售文创产品超过2700种,品类年更新率超30%,文创年销售额破2亿元,IP授权破千万元 [2] - 峨眉山景区推出“峨眉山上有个峨眉派”武术体验项目,通过现场教学和剧情互动等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 [2] - 乐山苏稽古镇以跷脚牛肉等非遗美食带火城市,南充六合丝博园让游客体验丝绸扎染非遗艺术,推动旅游从“打卡式”向“沉浸式”转型 [3] - 四川上半年共接待游客6.82亿人次,游客总花费9125.05亿元 [3] 把流量变留量:丰富多元业态 - 泸州纳溪区将老丝厂旧址与“三线建设”记忆结合,打造“微醺能量站”等社交消费场景,实现工业遗址焕新 [4] - 文旅与农业、科教深度融合,如南充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开展学生研学活动,遂宁海龙凯歌园区提供热气球低空观光,内江威远县石板河旅游区开展地质研学游 [4] - 四川出台跟着赛事、演出、美食、影视游四川等方案,依托赛事激活二次消费,成都世运会期间接待外地游客41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7.2万人次 [4] 提质增效:科技赋能智慧文旅 - 峨眉山景区配置30台外骨骼登山助力机器人,为游客节省30%体力,投用一个月付费体验游客达上千人次 [5] - 资阳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紫竹观音像,并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提供一站式沉浸体验 [5][6] - 三星堆博物馆通过VR技术让“数字讲解员”带领游客沉浸式参观考古大棚,宜宾李庄古镇用数字技术动态还原抗战岁月 [6] - 科技赋能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驱动文旅提质升级 [6]
解码文旅深度融合“巴蜀样本”(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19
文章核心观点 - 四川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策略,成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释放了巨大的消费潜力,其成功经验可归纳为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元业态和科技赋能三重密码 [1][2][4][5] 文旅市场表现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四川文旅市场共接待游客473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84.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32%、6.53% [1] - 今年上半年,四川共接待游客6.82亿人次,游客总花费9125.05亿元 [3] 密码一: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消费新场景 - 三星堆作为超级文化IP,在售文创产品超过2700种,产品品类年更新率超30%,文创年销售额破2亿元、IP授权破千万元 [2] - 峨眉山景区推出“峨眉山上有个峨眉派”武术体验项目,通过现场教学、剧情互动等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 [2] - 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品从“打卡式”向“沉浸式”转型,例如苏稽古镇的非遗美食跷脚牛肉和六合丝博园的丝绸扎染非遗艺术 [3] 密码二:丰富多元业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 将工业遗址与现代消费结合,如泸州市将老丝厂旧址改造为“微醺能量站”,举办“丝厂年代舞会” [4] - 推动文旅与农业、科教深度融合,如南充市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的学生研学、遂宁市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的热气球观光、内江市威远县石板河旅游区的地质研学游 [4] - 通过赛事、演出等方案激活二次消费,成都世运会期间,四川接待外地游客41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7.2万人次 [4] 密码三:科技赋能,拓展智慧文旅新体验 - 峨眉山景区配置30台外骨骼登山助力机器人,能为游客节省30%的体力,投用一个多月以来付费体验游客达上千人次 [5] -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利用3D打印、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将分散在500处遗址的10万余尊造像转化为一站式沉浸式体验 [6] - 三星堆博物馆通过VR技术让“数字讲解员”带领游客“走”进考古大棚,宜宾市李庄古镇用数字技术动态还原抗战岁月,科技让“静态观赏”变成“动态交互” [6]
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消费“热”起来—— 解码文旅深度融合“巴蜀样本”(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01
文章核心观点 - 四川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其成功主要基于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元业态和科技赋能三重密码 [1] 文旅市场表现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四川文旅市场共接待游客473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84.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32%、6.53% [1] - 今年上半年,四川共接待游客6.82亿人次,游客总花费9125.05亿元 [3] 文化IP活化与消费新场景 - 三星堆博物馆作为超级文化IP,在售文创产品超过2700种,产品品类年更新率超30%,文创年销售额破2亿元,IP授权破千万元 [2] - 通过推出考古盲盒、文物形象文创产品等方式,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消费力 [2] - 峨眉山景区上新武术体验项目,通过现场教学、剧情互动等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 [2] -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品从打卡式向沉浸式转型,例如苏稽古镇的非遗美食和六合丝博园的非遗艺术体验 [3] 多元业态融合与消费增长点 - 通过将工业遗址(如老丝厂)与当代社交需求结合,打造微醺能量站等新型消费场景 [4] - 推动文旅与农业、科教深度融合,例如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的研学活动、石板河旅游区的地质研学游 [4] - 出台跟着赛事、演出、美食、影视游四川等方案,联动票根经济激活二次消费 [4] - 成都世运会期间,四川接待外地游客41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7.2万人次 [4] 科技赋能与智慧文旅体验 - 峨眉山景区配置30台外骨骼登山助力机器人,可为游客节省30%的体力,投用一个月付费体验游客达上千人次 [5] -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利用3D打印、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技术,将分散在500处遗址的10万余尊造像转化为一站式沉浸式体验 [6] - 三星堆博物馆通过VR技术让数字讲解员带领游客沉浸式体验考古现场 [6] - 宜宾市李庄古镇利用数字技术动态还原历史场景,科技赋能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6]
德阳不只有三星堆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四川日报· 2025-07-25 15:26
三星堆文旅经济表现 - 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游客量接近600万人次 门票收入突破3.3亿元 今年上半年游客接待量达282.85万人次 门票收入1.56亿元 [2] - 2024年三星堆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近2亿元 IP授权收入超千万元 与《原神》联动创造2亿级话题阅读量 [2] - 7月23日三星堆博物馆单日接待游客2.3万人次 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每天接待约500人 [1] 德阳文旅资源开发 - 德阳构建"3+N"文旅发展新格局 以三星堆 德阳之窗 环龙门山旅游度假带为主体 配套一批文旅名村 [4] - 德阳25个A级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2200万人次 其中三星堆占比近三成 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超7000万人次 [3] - 德阳文旅存在"有文化缺转化 有流量缺留量 有名气缺商气"问题 人均消费额排名靠后 [3] 三星堆IP国际化战略 - 三星堆文物在宁波 希腊雅典 联合国总部等多地展出 包括"吉金万里"特展和"青铜之光"特展 [5] - 规划投资约130亿元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 打造集文化体验 演艺娱乐 主题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目的地 [6] - 2024广汉三星堆火锅文化节撬动消费近2.8亿元 获授权企业首创陶三足锅具年产值达2000万元 [6] 文旅融合创新举措 - 开发8条游线 古蜀秘境探索游与温泉玫瑰康养游形成"一文一旅"双引擎 [7] - 绵竹剑南老街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串联酒文化 三国文化和绵竹年画文化 [9] - 活化工业遗产 建设金鑫片区工业文化博物馆 展示三线建设场景 构建"从大国重器到未来科技"研学链条 [9]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 串联18个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贯通德阳文庙 白马关三国文化产业园等景点 [7] - 整合白马关 金牛古道 诸葛双忠祠等历史遗迹资源 推进蜀道三国文化主题文旅风景道建设 [10] - 提升黄继光纪念馆等重点红色景区展陈水平 优化"红色之旅研学游"精品路线 [10]
排名跃升九位! 广汉县域旅游综合实力强劲
央视网· 2025-07-09 09:41
县域旅游综合实力提升 - 四川省广汉市位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88位,较上一年度大幅前进9位 [1] - 2024年广汉全市接待游客累计1420.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45亿元,连续五年接待游客破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百亿元 [8] - 2025年1至5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6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10.3% [8] 文旅融合战略规划 - 广汉市委市政府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成立文旅产业领导小组推进高质量发展 [3] - 编制《广汉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旅游发展规划》等文件,建立"多规合一"的文旅规划体系 [3] - 通过三星堆IP系列活动、民俗文化活动、乡村特色活动三大品牌提供多层次旅游体验 [5] 三星堆文化IP开发 - 2025年1至5月三星堆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231.37万人次,同比增长3.5% [4] - 三星堆文创收入占据四川省内文创市场"半壁江山",2025年上半年上新文创产品109款,文创收入突破7000万元 [4] - 三星堆遗址入选"2025十大年度IP"榜单,成为唯一上榜的文物考古遗址类项目 [8] 旅游产品体系创新 - 推出"四大"精品游线:三星堆+乡野漫游、体育休闲、研学体验、特色美食 [6] - 三星堆文化展览在法国巴黎、卡塔尔、美国纽约等地举行,并走进联合国总部 [4] - 三星堆镇获评"天府旅游名镇",三星堆博物馆讲解员获评"天府旅游名导",相关产品获评"天府旅游名品" [8] 未来发展计划 - 以"三星堆+"带动全域旅游,深耕雒城蜀文化、特色美食等在地资源 [10] - 加快历史文化遗产"双试点"项目建设,办好首届三星堆论坛、面具文化周等活动 [10]
让“古蜀厚重”叠加“人间烟火”,满足复合型文旅需求 看完三星堆还能干什么? 德阳以全域文旅格局“留客”
四川日报· 2025-07-07 15:09
德阳文旅发展战略 - 省委提出支持德阳等7个城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将文旅深度融合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7] - 德阳以三星堆为核心资源 提出"古蜀厚重+人间烟火"双轮驱动战略 满足游客复合型需求 [7] - 构建"3+N"文旅格局 融入全省"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体系 打造"世界三星堆 天府后花园"城市名片 [7] 三星堆流量经济效应 - 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599.36万人次 门票收入突破3.3亿元 [10] - 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近2亿元 IP授权收入超千万元 与《原神》联动创造2亿级话题阅读量 [10] - 带动周边产业升级:旌阳区推出三星堆主题舞台剧 绵竹开发剑南春定制酒 广汉餐饮住宿业快速发展 [10] 产业链延伸与项目投资 - 规划投资130亿元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 覆盖文化体验/演艺娱乐/主题游乐等全产业链 [11] - 推出超百亿元文旅招商项目 计划举办2场推介会吸引资本落地 [11] - 在深圳举办城市品牌活动 推出"此生要去看德阳"精品线路破解游客短暂停留问题 [11] 研学旅游与品牌建设 - 2025年四川省研学旅游推进大会在德阳举行 发布四大主题10条精品研学线路 [13] - 实施"古蜀文化溯源/天府生态休闲/成渝研学实践/国际旅游目的地"四位一体品牌战略 [13] - 开发沉浸式考古体验项目 茶仙谷融合赵坡茶文化打造产旅综合体 非遗传承人驻场展演活化传统文化 [13] 区域协同与产业融合 - 龙门山旅游环线串联104公里文旅资源 带动8段特色山路和12个观景台沿线乡村振兴 [14] - 广济镇玄郎村溯溪营地最高日接待量达千人次 中江觉慧村转型乡村综合体吸引游客超90万人次 [14] - 绵竹年画村通过"非遗+研学"模式 2024年接待研学游客7万余人次 [14]
文旅融合向新求变 产业发展向新而行——“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季度主题采访活动启示录
四川日报· 2025-06-30 08:25
文旅产业规模与增长 - 四川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 对GDP的贡献率达11.97% [10] - 2022年至2024年国内游客接待量从6.36亿人次跃升至11.19亿人次 国内游客总花费从7059.94亿元增加到1.76万亿元 [10] - 文旅融合激发的消费活力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0] 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 依托6项世界遗产、26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2项国家级非遗的厚重家底 探索传统文化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 [12] - 绵竹年画村研学接待量去年7万余人次 今年上半年已超5万人次 [15] - 乐山苏稽古镇"古市香"跷脚牛肉店节假日单日接待约5000人次 [15] - 成都东郊记忆蜀宴赋汉文化餐秀游客中超30%是境外游客 40%是省外游客 [15] 文旅融合创新业态 - 眉山柳江古镇"影视+文旅"新业态去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85万人次 [19] - 南充阆中古城推出大型实景文旅演艺剧目《阆苑传奇》 配合360度全景舞台、裸眼3D等技术 [19] - 洪雅县玉屏山推出滑翔伞、动力三角翼等低空游览项目 计划探索无人机+VR沉浸式体验 [19] - 雅安蒙顶山"重生之我在蒙顶山当镖师"实景剧本杀一天吸引近500人体验 景区1-6月入园人次近20万 同比增长23% [20] 科技赋能文旅体验 - 翠云廊古蜀道运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古柏开口说话 [20] - 泸定县"飞夺泸定桥"全感互动空间通过VR、AR技术让游客"穿越时空" [20]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全息投影技术高精度还原文物原貌 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近2亿元 [16][24] 网红景点持续发展 - "理小路"爆火后沿线增设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 [22] - 甘孜康定孔玉乡色龙村改种花期更长的玫瑰 联动阿坝州小金县延伸产业链 [23] - 雅安策划"看香香游雅安"系列旅游线路和文创 丰富大熊猫IP的国际旅游体验 [23] 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 阿坝州小金县玫瑰产业带动超5000万元产值 30多种产品销往国内外 [26] - 四川50个冰雪观光旅游景区抱团发展 峨眉山、西岭雪山吸引南方游客 [26] - 凉山州2024年火把月期间实现旅游收入118.39亿元 同比增长44.18%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