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劳动争议

搜索文档
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红主播的劳动权益如何保障?通州法院支招
新京报· 2025-07-09 00:06
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情况 - 2020年以来通州法院共审结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百余件 其中快递员 外卖骑手纠纷占比超60% 网络主播案件占比超20% [1] - 新业态案件呈现"三难"特点 劳动关系认定难 平台企业通过外包协议 诱导注册个体户等方式规避责任 一例骑手纠纷甚至牵涉五方法律主体 [1] - 调解与服判息诉难 超过一半的案件诉求涉及劳动关系确认问题 双方因社保 工伤待遇等核心权益对立情绪突出 调解率较低 [1] - 劳动者维权难 部分新业态从业人员受限于学历水平 电子证据留存意识薄弱导致举证困难 [1] 法院应对措施 - 通州法院创新举措 "穿透式审判"实质认定劳动关系 [1] - 联合工会 人社等六部门建立调解合力 构建"法院+仲裁+六方联动"机制 [1] - 向骑手 主播等群体推送风险提示 引导企业合规用工 实现线上线下精准普法 [1] 新业态劳动争议特点 - 用工模式隐蔽 新业态从业人员证据收集意识弱 企业用工不够规范 [2] - 建议筑牢个人权益防线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2] - 建议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规范用工管理体系 [2] - 建议强化协同治理效能 激发行业自治活力 [2] 法院未来工作方向 - 持续加强对新业态用工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 不断优化裁判规则 [2] - 创新解纷机制 凝聚各方合力 切实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2] - 规范引导平台企业健康发展 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服务保障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力量 [2]
“外包”骑手出交通事故,法院确认骑手与外卖平台存在劳务关系
新京报· 2025-07-09 00:02
案件背景 - 某科技公司与某服务公司签订《服务外包协议》,约定由服务公司提供外卖递送服务,科技公司通过平台委托业务并支付报酬 [1] - 张某在科技公司通州区站点担任外卖骑手,站点证照公示栏显示为科技公司营业执照和外卖平台标识 [1] - 张某与服务公司签订电子版《外卖配送协议》,约定提供外卖配送服务,由站长李某进行管理和派单 [1] - 张某工作7天后发生交通事故,服务公司支付工资713元 [1] 法律争议 - 张某申请仲裁要求确认与科技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仲裁委支持该请求 [2] - 科技公司不服仲裁结果,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张某是与服务公司签订协议且工资非由科技公司发放 [2] - 法院审理认为双方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 [2] - 配送站点由科技公司租赁装修,站点名称、证照公示栏等均显示为科技公司,可认定由其负责管理 [2] - 张某从事的外卖配送工作属于科技公司业务组成部分 [2] - 科技公司在仲裁阶段自认李某系站点店长,且服务公司在北京无办公地点及营业人员 [2] 判决结果 - 法院判决确认科技公司与张某在2022年9月1日至9月7日期间存在劳动关系 [2] - 科技公司上诉后,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
北京怀柔法院:新业态用工劳动争议案,网约车行业占比近四分之一
新京报· 2025-05-08 11:54
新业态用工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情况 - 2022年至2024年怀柔法院共审结新业态用工劳动争议案件208件 其中2022年34件 2023年84件 2024年90件 案件数量呈现逐年攀升及倍数增长态势 [1] - 案件数量快速增长与行业扩张 用工模式创新 产业结构升级 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 企业以轻资产模式压缩运营成本等因素相关 [1] - 案件多集中于网约车 外卖 快递和网络直播四大领域 分别占比23% 19% 11%和8% [1] - 调撤案件数量占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调撤率达到35.7% [1] 新业态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特点 - 平台企业通过签订承揽协议 引导注册个体户 协议外包 众包合作等"去劳动关系化"手段模糊劳动关系和用工性质 致使劳动关系认定更加复杂化 [1] - 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呈现无社保 无兜底 无议价权的"三无"特征 社会保险缺位 算法管理严苛 收入分配不透明等问题突出 [1] - 平台算法规则不透明增加了事实查明的难度 [1] - 新业态劳动者因缺乏法律知识举证能力薄弱 部分因混淆"劳动关系"与"合作关系"法律区别误签承揽协议后维权无门 [1] - 网约车 外卖配送等行业因计薪规则不透明 加之劳动者实际工作地 平台注册地 服务器所在地分离 传统"一案一诉"模式难以应对跨区域群体性连锁争议 [1] "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成效 - 怀柔法院联合怀柔区总工会 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构建"法院+工会+仲裁"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推动劳动争议化解从"末端裁判"向"前端预防 中端调解 末端兜底"全链条转型 [2] - 工作机制初见成效 相关案件审理平均周期由61天缩短至53.7天 平均缩短7.3天 批量化解50余起案件 [2] - 2024年涉快递员类案件数量同比下降88.9% [2] - 下一步将从构建"预防—调解—裁判—执行"全链条治理 试点"争议分级响应"机制和加强社会共治与公众参与三方面继续发力 [2]
北京密云法院:涉新业态劳动争议案,外卖员岗位占比高达97%
新京报· 2025-05-07 15:37
全国职工队伍及新业态从业人员现状 - 全国职工总数达4.02亿人,其中新业态从业人员8400万人,占比21% [1] - 新业态为就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但存在法律关系模糊、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 [1] 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概况 - 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密云区受理涉新业态劳动争议205件,审结204件 [1] - 案件数呈波动增长,2023年达峰值,2024年较2021年增长23.91% [1] - 案件涉及岗位中外卖员占比97%,快递员仅3%,未涉及网约车司机及网络主播 [1] 外卖员劳动争议诉求分析 - 主要诉求包括确认劳动关系(占比90%)和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占比73%) [2] - 高比例确认劳动关系诉求反映企业对外卖员"劳动者"身份存在争议 [2] - 社保缴纳问题是引发劳动关系解除的主因 [2] 争议解决方式及企业败诉情况 - 仲裁阶段调撤率达89.94%(161件/179件) [2] - 诉讼阶段调解率57.7%(15件/26件),高于同期劳动争议平均调解率33个百分点 [2] - 近九成案件在仲裁阶段以调撤结案,企业败诉率相对集中且部分请求败诉率畸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