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治理

搜索文档
消费时评丨“技术性断联”:精准打击违规者“命门”
消费日报网· 2025-07-16 10:35
北京市文旅局的此次处罚为旅游市场治理提供了有益示范,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监管不再是"雨过 地皮湿"的走过场,而是通过技术手段、信用约束等创新方式,让违规者付出真实代价。期待更多地区 借鉴这一模式,推动旅游市场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放心游""舒心游"。 唯有如此,旅游业的复苏才能行稳致远,成为拉动消费、提振经济的重要引擎。 从消费者角度看,这一处罚的力度恰到好处。旅游消费具有不可逆性,行程中一旦出现擅自变更行程、 增加购物点等违规行为,游客往往陷入"维权成本高、赔偿周期长"的困境。而暂停电子行程单备案权 限,相当于在出行前就为游客筑起一道"防火墙"——违规旅行社若无法出具合法行程单,将直接失去市 场信任,游客可通过选择合规企业规避风险。这种"预防性监管"比事后追责更能保护消费者权益。 然而,处罚只是手段,根治"老问题"才是目的。行前解约、服务缩水、强制购物等乱象屡禁不止,根源 在于部分旅行社将"低价揽客、高价宰客"的短视模式视为生存之道。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需构建"处 罚—整改—信用"的闭环机制。一方面,对违规企业实施动态监管,将处罚记录纳入旅游市场信用体 系,让"一次违规、处处 ...
莫让“趁节欺客”给消费者添堵(民生观)
人民日报· 2025-05-06 05:49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五一"假期旅游市场消费热潮中,酒店临时毁约涨价事件频发,包括强制退单、虚假理由取消订单、重新预订价格飙升数倍等现象[1] - 供需失衡背景下,商家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采取短期暴利行为,但长期将导致行业口碑受损和游客流失[1] - 各平台关于酒店毁约的投诉维权帖子数量大幅增加,反映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程度加剧[1] 行业正面案例 - 浙江杭州"小扣百货"40年坚持拒绝高利润假冒伪劣产品,树立诚信经营标杆[1] - 湖北荆门无名理发店20多年维持6元理发价格不涨价,通过长期诚信积累客户信任[1] 监管与治理措施 - 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通知,严禁住宿业经营者在订单生效后单方面毁约或擅自提价[2] - 建议对违规商家实施罚款、整顿、停业等处罚,并设定节假日涨幅红线控制价格波动[2] - 建立"黑名单""红黑榜"制度打击失信商家,通过降低维权成本鼓励消费者举报[2] 平台与消费者角色 - 平台需优化投诉处理机制,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维权渠道,并对违约商家采取降级、限流等处罚[2] - 消费者应保留证据并通过平台投诉、行政举报或司法途径维权[2] - 建议平台对守信商家给予流量扶持和政策奖励,促进良性竞争环境形成[2] 生态共建方向 - 需构建商家诚信经营、政府严格执法、消费者积极维权的三方协同治理机制[1][2] - 通过法律底线约束、平台规则优化、市场奖惩机制等多方发力形成长效治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