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旅游市场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破解低价游“杀熟”乱象需筑牢责任链条
中国新闻网· 2025-07-31 10:50
关门锁客的珠宝馆,被迫购物的游客,熟视无睹的导游。此般荒诞场景,正成为部分保险公司所谓"客 户回馈游"的现实写照。 中国新闻网《民生调查局》的报道揭示了低价旅游的灰色链条:保险公司"业务员"假借"福利"之名组织 客户出境游,实则与李鬼旅行社合伙,将游客置于待宰的羔羊境地。 责任主体的模糊化,导致消费者维权陷入死循环。究其原因,有消费者保护组织发文直指核心:旅游主 体复杂、监管对象隐蔽、部分游客贪图低价,构成维权困局的多个症结。 破解困局需从责任源头构建防火墙。多部门已启动专项整治工作,对旅游市场中存在的强迫购物问题开 展全链条治理。但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还需健全长效治理制度体系。如,建立旅行社资质动态审查 机制,取缔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操作空间;压实保险公司主体责任,严禁违法贩卖给客户资源。 消费者权益保护亟需从末端"灭火"转向源头治理。当保险公司由"风险守护者"异变为"陷阱设计者",其 透支的不仅是企业信誉,更是整个行业的信用。 提振消费,让游客安心出行舒心游玩,监管利剑需斩断利益合谋链条,而非仅止于处罚个别违规行为。 (责任编辑:王晨曦) 购物点标价万元的乳胶床垫,收款方为国内个体商户;珠宝馆关闭大 ...
中新网评:破解低价游“杀熟”乱象需筑牢责任链条
中国新闻网· 2025-07-31 00:04
行业乱象 - 保险公司以"客户回馈游"名义组织低价出境游,实则与旅行社合谋设置消费陷阱,包括强制购物、虚高标价等手段[1] - 购物点标价万元的乳胶床垫收款方实为国内个体商户,珠宝馆关闭大门强制游客消费[1] - 导游以"不买可能上不了飞机"等理由胁迫消费,保险公司随行领队对投诉置之不理甚至支持导游[1] 利益链条 - 保险公司业务员借旅游挖掘保险需求拓展新客户,旅行社通过购物回扣获利,形成隐秘利益共同体[1] - 旅游合同显示组团社为"深圳市中海国际旅行社",但该社声称合同系伪造冒名[1] - 业务员以公司名义组织活动,事发后推诿称"与公司无关",分公司客服也推卸责任[2] 监管治理 - 多部门已启动专项整治,对强迫购物问题开展全链条治理[2] - 需建立旅行社资质动态审查机制,限制其频繁更换经营主体逃避监管的行为[2] - 应压实保险公司主体责任,禁止违法贩卖客户资源给第三方[2] 行业影响 - 保险公司从"风险守护者"异变为"陷阱设计者",严重透支企业信誉和行业信用[2] - 旅游主体复杂、监管对象隐蔽、游客贪图低价等因素共同导致维权困局[2] - 监管需从源头斩断利益合谋链条,而非仅处罚个别违规行为[2]
消费时评丨“技术性断联”:精准打击违规者“命门”
消费日报网· 2025-07-16 10:35
行业监管措施 - 北京市文旅局对投诉量居前的旅行社采取暂停电子行程单系统备案权限30天的处罚措施 该措施直击违规经营核心环节 [1] - 电子行程单是旅行社与游客签订合同和安排行程的关键凭证 也是监管部门追踪服务流程的重要抓手 [1] - 暂停备案权限意味着涉事旅行社无法出具合法行程单 直接影响其业务开展 形成"技术性断联"的精准打击效果 [1] 消费者权益保护 - 该处罚在出行前为游客筑起"防火墙" 违规旅行社无法出具合法行程单将直接失去市场信任 [1] - "预防性监管"通过限制违规企业运营能力 比事后追责更能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 [1] - 游客可通过选择合规企业规避风险 避免陷入"维权成本高、赔偿周期长"的困境 [1] 行业治理机制 - 根治旅游市场乱象需构建"处罚—整改—信用"闭环机制 将处罚记录纳入信用体系 [2] - 建议实施动态监管 使"一次违规、处处受限"成为常态 同时提升游客对不合理低价游的辨识能力 [2] - 通过典型案例公示和消费者教育等方式 压缩违规企业的生存空间 [2] 行业发展趋势 - 该处罚传递监管创新信号 通过技术手段和信用约束让违规者付出真实代价 [2] - 推动旅游市场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促进"放心游""舒心游"体验 [2] - 规范化的旅游市场将成为拉动消费、提振经济的重要引擎 [2]
莫让“趁节欺客”给消费者添堵(民生观)
人民日报· 2025-05-06 05:49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五一"假期旅游市场消费热潮中,酒店临时毁约涨价事件频发,包括强制退单、虚假理由取消订单、重新预订价格飙升数倍等现象[1] - 供需失衡背景下,商家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采取短期暴利行为,但长期将导致行业口碑受损和游客流失[1] - 各平台关于酒店毁约的投诉维权帖子数量大幅增加,反映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程度加剧[1] 行业正面案例 - 浙江杭州"小扣百货"40年坚持拒绝高利润假冒伪劣产品,树立诚信经营标杆[1] - 湖北荆门无名理发店20多年维持6元理发价格不涨价,通过长期诚信积累客户信任[1] 监管与治理措施 - 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通知,严禁住宿业经营者在订单生效后单方面毁约或擅自提价[2] - 建议对违规商家实施罚款、整顿、停业等处罚,并设定节假日涨幅红线控制价格波动[2] - 建立"黑名单""红黑榜"制度打击失信商家,通过降低维权成本鼓励消费者举报[2] 平台与消费者角色 - 平台需优化投诉处理机制,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维权渠道,并对违约商家采取降级、限流等处罚[2] - 消费者应保留证据并通过平台投诉、行政举报或司法途径维权[2] - 建议平台对守信商家给予流量扶持和政策奖励,促进良性竞争环境形成[2] 生态共建方向 - 需构建商家诚信经营、政府严格执法、消费者积极维权的三方协同治理机制[1][2] - 通过法律底线约束、平台规则优化、市场奖惩机制等多方发力形成长效治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