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用之用
icon
搜索文档
一迷茫,就想搞“艺术”
中国青年报· 2025-10-29 08:07
艺术教育行业趋势 - 过去10年有876个艺术类本科专业被撤销,占所有撤销专业数量的13.5%,位列第四 [2] - 部分985、211高校如湖南大学、辽宁大学在2025年度拟撤销部分艺术类专业 [2] - 一些艺术专业开始更多地与AI等数字技术相融合 [2] 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的教学实践 - 该系坚持开设“艺术必修课”作为育人理念已10年,强调“无用之用” [2][3] - 课程不教技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几何、线条和色彩将聆听音乐后的情绪抽象成画面 [1] - 教学实践最初通过摄影引导学生下乡创作,10年后转向更纯粹的绘画体验以激活想象力 [3][4] - 教授观察到现在学生更关心就业和成绩,心态拘谨,需要艺术帮助突破思维定势 [4] 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效果 - 艺术训练被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比计算更重要,能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感知力 [4] - 通过让学生“野化”等方式复苏感受力,可释放创作天性,使作品自然呈现 [5] - 艺术实践为年轻人提供精神支撑与情绪出口,最终导向丰满的精神世界 [5] - 近10年的学生作品通过《蕴·无声》展览展示,体现了积蓄的生命力 [6]
专栏丨无用之用可为大用——透过诺奖看科学初心
新华网· 2025-10-10 10:00
科学研究的核心驱动力 - 科学研究应从热爱和好奇心出发,勇于发现无用之用方能获得真知[1] - 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很多曾被视为无用之学,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奠基理论[1] - 科学家应不为掌声和功利,只遵从内心热爱去探索前人未走过的路[1]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获奖者约翰·克拉克凭借对量子隧穿理论的浓厚兴趣,其研究让人类得以看见微观领域的量子现象[1] - 该研究为新一代量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 克拉克本人表示从未想过自己的研究会成为获得诺奖的基础[1]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获奖者坂口志文打破了科学界固有认知,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2] - 该发现为开辟外周免疫耐受这一全新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2] - 坂口志文寄语年轻研究人员要坚持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2]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 - 获奖者北川进坚持的金属有机框架研究曾被认为没什么用处,甚至一度申请不到经费[2] - 其研究为化学创造了新的房间,拓展了化学研究的边界[2] - 该研究深远影响了能源、环境和材料科学领域[2] 科学精神与价值观 - 科学家研究的初衷绝不应该是为了获奖,而应用真正的热爱去挑战未知领域[2] - 科学之美在于不为功利而生却能惠及众人,不求速效却能改变生活[2] - 追求无用之用的大智慧是科学探索的永恒魅力[2]
史上最强打工人:老板布置的杂活,被他干成了诺贝尔奖
虎嗅· 2025-10-09 07:41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背景 -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亚吉,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1] 北川进个人经历与研究历程 - 北川进任职于京都大学,个人爱好包括侦探小说、惊悚片和歌舞伎表演 [4][5] - 其投身化学领域的初衷与辨别甲醇和乙醇相关,并常在课题组内组织饮酒交流以锻炼学生公开演讲能力 [6] - 研究灵感来源于庄子"无用之用"思想,促使他关注有机材料中未被重视的孔隙结构 [10][11] - 47岁时发表首篇金属有机框架论文,51岁在《科学》杂志发表相关研究后获得学界关注,74岁获诺贝尔奖 [11][12] 理查德·罗布森学术生涯与贡献 - 理查德·罗布森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一个人口约3000的村庄,在牛津大学完成本科与博士学业,并在加州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13][14][15] - 29岁赴墨尔本大学任讲师,此后59年未更换工作单位 [17][18] - 因系主任唐·斯特兰克斯布置的任务,开始制作晶体结构模型,并由此发现新型材料结构 [20][21] - 其发现的新材料骨架体积不足晶体一半,内部孔道可填充溶剂分子与离子,但未予命名 [27][30] - 2018年首次受邀参加第六届国际金属有机框架会议,并获得与会者掌声 [32][33][34] 奥马尔·亚吉成长经历与学术成就 - 奥马尔·亚吉出生于约旦一个巴勒斯坦难民家庭,家中9个孩子与父母共用半个房间,另半间用于养牛,生活条件艰苦 [35][36] - 童年缺乏电力与清洁水资源,每两周仅4小时取水时间,这使其后来致力于利用金属有机框架从空气中捕获水蒸气的研究 [37][38] - 10岁时因分子结构图对化学产生兴趣,15岁赴美留学时几乎不会英语,但通过社区大学进入学术领域 [41][42][43] - 博士后在哈佛大学完成,放弃高薪工业界机会选择学术界,致力于自主研究 [44][45] - 2000至2010年间成为全球被引用次数第二多的化学家,其里程碑论文引用数超过250000次 [46][47] - 提出"5%法则",主张在95%的质疑声中关注支持者的意见,并坚持自身研究方向 [50] -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立全球科学学院,于多国设立研究中心支持年轻学者,并积极招收中国学生 [53][54] - 1995年里程碑论文的合著者中包含两位中国研究人员 [55] - 目前致力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商业化应用,并探索人工智能与化学合成的结合 [57]
“无用”的人生,最高级
洞见· 2025-06-18 17:5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主张“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核心哲学,认为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那些看似无用的活动(如读书、休闲)和人生状态,对于丰富个人精神世界和提升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4][5][35] 读一些无用的书 - 在知识焦虑的背景下,阅读不应仅以提升技能或助力晋升为目的,那些不关乎功利的书籍是滋养心灵的甘露 [7][8] - 通过引用陶渊明、李白的诗句以及《夜航船》、《闲情偶寄》等书籍的例子,说明无用之书能带来心灵宁静、生活勇气和治愈焦虑的效果 [9][10][11] - 阅读无用之书能让历史显露出烟火气的温度,使心灵在文字中得到栖息与升华 [12][13] 做一些无用的事 - 生活不应被完全由“有用”的事填满,必须包含一些无用的游戏和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16][17] - 列举侍弄花草、独自垂钓、种植薄荷等具体事例,说明这些无用之事能让庸常的日子泛起波光,帮助人找回内心平和 [17][18][20] - 做无用之事被视为给生活留白,是在从容不迫中感受时光美好的方式,而非浪费时间 [22][23] 做一个"无用"的人 - 真正高级的人生是做一个内心丰盈的“无用”之人,其成功标准不应仅限于财富和地位 [26][27] - 以终南山隐士张二冬和影视剧中平凡但有担当的父亲角色为例,阐述“不成为谁”的勇气和“无用”之人所散发的温暖光芒 [28][29][30] - 成为“无用”之人被定义为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是在灵魂中种下莲花,让生命在喧嚣中自成清凉世界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