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

搜索文档
奥运精神激荡校园,袋鼠妈妈青春美校园公益行第六站走进西安
新华网· 2025-06-30 19:17
公益活动概况 - "2025袋鼠妈妈青春美校园公益行"活动第六站抵达西安,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新华网、袋鼠妈妈集团联合发起,聚焦青少年美育、德育、体育的协同发展 [1] - 活动通过奥运精神浸润、科学美育赋能、社会爱心传递三重维度,探索新时代青少年教育的新路径 [1] - 活动已在五座重要城市开展,行程数千公里,为数以万计的学子送去知识、关爱和榜样力量 [13] 奥运精神与体育教育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冠军杨秀丽分享从14岁开始从事柔道直至获得奥运冠军的历程,为师生带来"奋斗人生的励志课" [2] - 杨秀丽提出"摔倒哲学",强调在挫折中汲取成长的力量,鼓励学生在人生中多尝试、多突破、多成长 [3] - 活动旨在传递体育精神与公益正能量,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拼搏进取的种子 [5] 科学美育与护肤教育 - 袋鼠妈妈首席科学官严二平为学子带来美育课堂,针对青少年普遍关注的护肤问题提供专业解答 [6] - 强调青春期皮肤问题是发育期间的正常表现,认真清洁是最好的护肤开始 [6] - 活动以"科学之美"赋能"青春之美",将美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成长陪伴 [8]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捐赠 - 袋鼠妈妈集团捐赠体育用品和青少年护肤礼盒,助力学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9] - 陕西译美实业集团公司捐赠"袋鼠妈妈青少年焕亮礼盒",聚焦青少年肌肤健康 [11] - 广州市清一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捐赠广东增城特色新鲜荔枝,象征南粤与古都之间爱的传递 [9] 活动影响与未来规划 - 活动照亮了孩子们成长的道路,是对教育强国使命的践行和对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 [13] - 袋鼠妈妈集团表示将紧密围绕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持续深化和拓展公益项目 [13] - 活动希望通过美育、德育、体育的深度融合,让青少年在多元成长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8]
一场从短视频开始的艺术科普运动
36氪· 2025-06-19 11:24
行业趋势 - 美育视频成为短视频平台新兴垂类内容,通过趣味考据、知识拆解、剧情演绎等方式实现通俗化表达,单条视频常获百万播放量[1] - 抖音等平台将流量倾斜至精品知识内容以提升用户留存,美育创作者转向生活化审美故事挖掘,触达更广泛群体[2] - 该领域已形成风格化创作流派,如@何老师在发呆的「课堂对话」模式、@艺术群星闪耀时的「AI复活艺术家」系列,均产生爆款内容[6][7] 创作者策略 - 头部账号通过差异化定位突破瓶颈:@何老师在发呆采用「单点原理深挖+生活美学连接」策略,@艺术群星闪耀时运用「喜剧框架+控制变量法」对比艺术风格[15][16] - 内容方法论强调娱乐性与知识密度平衡,平均1分半时长内融合访谈、多角色演绎等形式,搭配流行音乐增强传播力[6][19] - 选题方向经历三次迭代:从经典艺术家转向艺术原理,最终拓展至城市建筑、家具搭配等生活美学领域[22] 用户与商业化 - 美育内容实现全年龄段覆盖,@何老师在发呆女性粉丝占比超50%,打破知识类博主男性主导的传统结构[23] - 商业化路径清晰:广告植入注重内容契合度,如谷雨美白结合女娲造人典故,冷泡茶联动古代饮茶场景,用户接受度高[24] - 头部创作者月广告收入达20-30万元,合作品牌涵盖汽车、奢侈品、化妆品等高溢价品类[26] 内容创新 - 技术应用提升表现力:AI克隆艺术家声音、沈腾/赵本山方言配音等「赛博小品」风格增强趣味性[7][21] - 图像史研究创作者@吕宸从历史考据角度切入,通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细节分析等选题满足大众好奇心[11][12] - 创作者建立「艺术家宇宙」延长内容生命周期,计划通过外出写生、送画等剧情线拓展场景[22] 创作理念 - 核心逻辑从「知识灌输」转向「愉悦获得感」,强调用喜剧元素解构艺术的高门槛属性[23] - 平等交流成为关键:创作者通过粉丝群直接收集选题(@吕宸管理超百个自治粉丝群),弱化传统用户画像分析[21] - 表达形式注重本土化,如歇后语、评书式叙事等中文特色手法增强辨识度[21]
用艺术“点亮”一座城(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6 06:50
艺术家背景与成就 - 田海稣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成都大学教授,致力于将天府文化融入当代艺术创作 [4] - 2011年赴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深造,2013年在该校攻读美术学硕士学位 [5] - 2015年放弃海外发展机会回到成都,从事艺术教育和美育传播事业 [6] 艺术创新与代表作 - 创作"滑轮水墨系列作品",以滑轮鞋代替毛笔,赋予传统水墨新的艺术生命 [5] - 2015年完成13米×6米水墨作品《血脉山河》,线条律动情感起伏 [5] - 2020年担任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吉祥物"蓉宝"优化提升主创 [7] - 2021年创作四川国民IP"旅行熊猫",衍生出系列文创产品并获奖 [8][9] - 2023年打造多动态全手绘动画《吉龙耀东方》,绘制50余只熊猫形象 [9] 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 - 将蓉宝静态姿势演化为动态表达,诠释成都勇往直前的城市精神 [7] - 创作"旅行熊猫"系列作品,展现成都文化底蕴与旅游景点 [8] - 2024年为"世运蓉港行"主题列车创作《天府新交子》,融合成都与香港文化符号 [10] - 向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赠送《芙蓉万花筒》丝巾画,以成都市花芙蓉为核心 [10][11] 美育与社会公益 - 提出"艺术不应囿于象牙塔,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 [11] - 为残联、妇联、SOS儿童村等社会组织举办百场公益讲座与实践活动 [11] - 通过艺术扶贫助困、疗愈心灵,让山区孩子看见美、认识美、学习美 [12]
致敬先生
第一财经· 2025-06-09 19:56
展览概况 - "致敬先生·美育中华: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献礼展"在复旦管院政立院区朵云书院举行,聚焦马相伯、蔡元培等十位教育家及其创办的杂志、课本等文化成果 [1] - 展览分为三部分:先生、杂志、老课本,其中"杂志"部分包含新闻时政、经济民生等六个类别,"老课本"以衣、食、住、行为主题展现民国美学教养 [4] - 展品包括民国教育家手稿、书法、著述及纪录片,80%老杂志和老课本为上海出版,反映当地文化氛围 [6] 核心人物与内容 - 复旦大学创始校长马相伯提出"自强之道,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学堂为先",其生平通过纪录片、书信及《文摘·战时旬刊》等报刊展出 [7] - 蔡元培、胡适、晏阳初等学者参与课本编制,如蔡元培倡导"美育替代宗教",丰子恺以艺术建国理念编写课本 [11] - 展览特展1932年商务印书馆被炸后出版的教科书封面,以断壁残垣设计体现特殊时代背景 [12] 教育理念与历史传承 - 马相伯办学宗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被写入《马相伯传略》,其教育实践与美育机构构想获20余万字详述 [15] - 李登辉将复旦公学改为大学并引入耶鲁模式,新增商学院等实用课程,《李登辉传》新增约三万字史料 [15] - 颜福庆推动中国医学现代化转型,《颜福庆传》新增六万余字内容;陈望道作为修辞学家引领复旦战后重建 [16] - 苏步青建立复旦数学"南方重镇",谢希德开创半导体物理学科,其传记记载复旦转型研究型大学的历程 [17] 配套出版与文化合作 - "复旦大学校长传记系列"六册图书在校庆之际出版,涵盖马相伯至谢希德六位校长,采用AI着色老照片及全彩印刷 [3][17] - 上海光华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传记出版,展览由策展人邓康延与光华教育集团创始人鲁育宗合作促成 [13][18] 展览特色与影响 - 展陈设计融入书店环境,展架与自习区交错,体现民国美学"细雨无声"的浸润效果 [4] - 老课本语言朴素(如36字描述荷花),通过衣、食、住、行主题传递儒雅文静的生活美学 [9] - 展览已巡展十城,上海站侧重本地出版史,展现商务印书馆等机构的文化贡献 [6]
在永定河畔为山区孩子建一间服装设计教室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15:36
教育合作项目 - 北京服装学院与门头沟大峪中学合作成立"垂衣裳"科学艺术实验班,探索"民进+中学+大学"的育人模式 [1] - 项目由民进北服支部会员李栋担任负责人,王羿、孙雪飞等教授提供设计创作支持 [1] - 北服教师将服装设计课程引入中学,学生从零基础到能独立完成文化调研、设计制图、成衣制作全流程 [4] 项目成果展示 - 11年间举办5场成果展示活动,包括"纸模秀"、"冬奥有我"服饰展演、"琉光峪彩"等主题 [2] - 学生作品将京西自然风光、地域文化、奥运精神、生态涵养等元素融入服装设计 [2][5] - 通过T台展示和模特表演培训,学生从怯场到能清晰阐述设计理念并指导低年级同学 [4] 文化传承与教育拓展 - 项目引导学生将永定河、爨底下村等门头沟文化符号融入时装设计,增强文化认同感 [5] - 北京服装学院与门头沟区六所学校签约,共同推进美育高质量发展 [5] - 民进北京市委会12年来为门头沟区带来30余个项目,涵盖教育、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 [5]
让音乐成为一生的爱好和陪伴(艺近人和)
人民日报· 2025-05-08 07:00
广州青年交响乐团的发展历程 - 广州青年交响乐团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首个由职业乐团建立和管理的非职业青年乐团,拥有"少年基础班—少年交响乐团—青年交响乐团"三级梯队 [1] - 成立以来已有近2000名孩子参与,年龄跨度从6岁到25岁 [1] - 乐团采用职业乐团建制和管理体系,由广州交响乐团各声部首席和资深音乐家进行免费教学 [3] - 乐团理念是用业余时间培养有专业水准的乐手,让成员全面发展,最终走上专业音乐道路的团员不超过15% [5][6] 音乐教育模式与特色 - 乐团通过"音乐季"形式开展活动,包括走进学校演出、参演免费普及音乐会、国际巡演等 [3] - 教学不仅传授演奏技艺,还融入历史人文、哲学思考等内容,如讲解《逍遥游》时重温庄子名篇 [6] - 乐团注重培养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即使是少年基础班的孩子也有固定练琴时间表 [8] - 通过合奏训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成员学会配合、衬托、聆听,体会"和而不同"的理念 [2] 国际交流与文化影响 - 2019年赴日本福冈和东京演出,专业水准获得日本观众高度评价 [3] - 在日本演出时与观众共同完成赈灾公益曲目《花会开》,体现音乐的人文价值 [4] - 国际巡演期间组织成员游览文化地标,探索城市人文景观,促进跨文化交流 [7] - 在西班牙巡演时团员与当地小朋友互动,展现良好的适应能力 [7] 成员成长与综合素质培养 - 音乐训练培养了成员对专业的敬畏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 [2][5] - 成员表示音乐帮助提高共情能力,理解话语背后的情感 [5] - 有成员发现音乐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相通之处,体现跨学科思维 [6] - 系统训练的成员带动所在学校乐队水平提升,成为校乐队主力 [6] 社会影响与行业意义 - 乐团模式为音乐教育提供新思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6] - 作曲家赵季平评价"中国音乐从孩子们抓起,是这么好",肯定其示范意义 [8] - 乐团实践延续中华美育传统,体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念 [8] - 通过社交媒体记录巡演足迹,扩大影响力,如在小红书发布趣味视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