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椅
搜索文档
智能驾驶&座舱行业展望
2025-10-14 22:44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具体涉及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领域 [1] * 纪要涉及多家国内整车OEM企业,包括比亚迪、吉利、奇瑞、一汽、东风、长安、北汽、上汽、广汽等 [1][3] * 核心提及的公司包括华为、小鹏、理想、蔚来、小米等新势力,以及中汽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1][5][6] 智能驾驶表现与竞争格局 * **华为表现领先**:在L3级别自动驾驶领域水平相对较高,华为系车型(问界、阿维塔、智界)智能驾驶策略激进,变道策略接近人类驾驶员 [6] * **理想与小鹏紧随其后**:理想汽车策略保守但稳定性强,整体表现接近华为和小鹏 [6] 小鹏汽车在某些路段表现优异,但总体稳定性不如华为 [6] * **蔚来和小米处于第三阵营**:蔚来进步有限,小米需要继续优化其算法以提升城市道路性能 [7] * **华为ADS系统存在版本差异**:最高版本ADS 4.0应用于高配车型(如问界M8/M9),问界M7使用降级版,完整版功能需额外付费 [8] 即使在低交通流量城市和全国高速路况下,降级版也基本够用 [8] * **测试评价体系**:中汽智能科技通过固定路线测试,评价体系基于N-CAP及CICAP标准,并引入消费者主观评价 [1][5] 智能座舱评价与发展趋势 * **人机交互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交互可用性(操作流畅、UI/UE合理)、交互安全性(对驾驶安全影响)、创意与情感性(页面美观、用户粘性) [12][14] * **新势力表现优异**:蔚来、小鹏和理想在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方面表现优异 [12] * **传统厂商追赶**:比亚迪、吉利等传统厂商相对落后但也在不断追赶 [12] * **华为座舱表现**:处于头部阵营但非绝对领先,鸿蒙智舱系统流畅性和便捷性不错,但语言大模型(盘古)不及小米自研模型或理想MindGPT [13] 华为采取全家桶策略,缺乏定制化特色,产品同质化严重 [13] * **未来发展趋势**:集中在视觉(DMS/OMS强制标准、3D HMI)、听觉(提升品质与自然语音)、触觉(向手机操作靠拢)、生理监测、光电应用五个维度 [19] 触控交互技术发展依赖全息技术突破,否则仅为响应时间等小幅改进 [20][21] 芯片与技术规划 * **高通8397芯片规划**:理想和小米预计在2026年采用高通8397芯片 [4][15] 理想汽车将从L7改款车型开始使用 [16] 部分合资及传统厂商(如一汽、广汽)也可能跟进 [4][15] * **芯片替代原因**:由于英伟达Sora开发存在问题,使得部分厂商转而选择高通芯片 [4][15] 高通8650支架芯片也可能被中低端车型采用,替代英伟达Orin X或雷神4系列 [15] 政策法规与成本影响 * **L2强制性标准影响**:实施预计将增加车企合规成本15%-20% [4][17] 新增测试场景主要针对小米事故场景 [17] * **新车上市要求**:从明年开始,新车上市前必须通过严格测试和检测,包括OTA升级后的重新认证 [17] * **第三方检测费用增加**:因新增复杂工况和系统安全测试场景,需要更多时间、设备和测试车辆,导致检测成本增加 [18] 供应链机遇与潜在风险 * **新兴技术带动供应链**:抬头显示(HUD/AR HUD)、电子后视镜系统、智能座椅(含防晕车功能)等将对供应链产生重要影响 [22][23][25] * **其他值得关注科技**:儿童滞留检测系统、光照安全、人音化主动交互、情感交互、高级脑机接口等 [24] * **潜力零部件与企业**:HUD/AR HUD制造商、电子后视镜制造商、智能座椅制造商、紧急呼叫系统供应商、DMS/OMS摄像头监测设备及国产化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如中科创达)将受益 [25] * **吉利千里浩瀚项目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吉利在智驾上投入巨大并吸纳华为团队,其高速NV表现不错,但城区表现仍需提升,需待最新版本OTA发布后验证 [26][27] 其他重要内容 * 懂车帝等平台的测评结果因测试条件、场景选择及评价标准差异,仅能作为参考,需依靠标准化和合规化指标测试 [9][10] * 对各家厂商智能驾驶系统的评价基于最新OTA更新后的车型表现 [5]
明阳科技:PEEK材料新产品研发加速,卡位智能座椅赛道享新能源车红利-20250518
开源证券· 2025-05-18 18: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Q1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26年中募投项目产能有望释放,PEEK材料新产品研发加速,维持“增持”评级 [3] -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长,新能源汽车发展好,消费者对智能座椅关注度提升,汽车智能座椅零部件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财务情况 - 2025Q1营收8546.31万元(+43.27%),归母净利润1983.71万元(+18.53%),扣非归母净利润2025.32万元,同比增长25.48% [3] - 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4/1.13/1.32亿元,EPS分别为0.91/1.09/1.28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2.2/26.7/22.8倍 [3] - 2023 - 2027年预计营业收入分别为2.58/3.04/3.61/4.31/5.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18.0%、18.5%、19.5%、16.6% [5] - 2023 - 2027年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7/0.79/0.94/1.13/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6%、18.9%、18.2%、20.4%、17.2% [5] 行业发展情况 - 2024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0%和4.50%,新能源汽车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销量占比超40% [3] 公司业务情况 - 公司产品订单约90%为新能源车型,下游终端客户包括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 [4] - 2024年公司投入研发费用1564万元,同比增长18.10%,新增发明专利9项,完成PEEK材料相关工艺系数验证工作 [4] - “年产20,500万件自润滑轴承、5,300万件汽车零部件、24,200万件金属零部件”累计投入进度达65.34%,预计2026年5月16日建成投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