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科学
搜索文档
 力争为月球研究补上“关键拼图”(迈向“十五五”的创新图景)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10
 研究任务与核心问题 - 研究核心为破解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月球二分性问题即月球正面与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和岩浆活动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1] - 嫦娥六号探测器着陆于月球背面阿波罗盆地南部古火山熔岩区是人类首次成功开展的月球背面采样任务为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 [1]   主要研究发现 - 研究发现嫦娥六号着陆区的火山熔岩形成于距今28.3亿年前证实月球背面同样存在小于30亿年的年轻岩浆活动 [2] - 研究揭示月球深部物质组成可能是形成月球二分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 - 研究确定了阿波罗盆地的形成时间为研究月球晚期重轰炸提供了关键证据 [2] - 在月壤中首次发现了碳质球粒陨石的残片这类富含水与有机质的月外物质为探寻月球表面水来源提供了新线索 [2] - 通过嫦娥六号火山样品与阿波罗样品的对比研究提出了月球深部热动力新模型 [2]   研究价值与未来方向 - 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月球地质演化及太阳系早期历史的认识为未来月球资源利用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工程参考 [2] - 团队已领取新一批月壤样品将继续围绕月球正面与背面差异等关键问题开展持续攻关力争在月球演化历史认知上取得更多突破 [3] - 下一步研究将依托已有技术积累为推动行星科学发展深空探测任务作出贡献努力为月球研究补上关键拼图 [3]   研究资源与技术挑战 - 嫦娥六号任务带回1935.3克月壤样品全国科研机构每次可分配数量仅数克到几十克且消耗量有严格要求 [4] - 因月球环境特殊对月壤样品的分析不能直接照搬传统地球样品方法需大幅优化研究方法对仪器精度和技术积累要求很高 [4]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组建了由30余名科研工作者组成的跨学科专业团队开展研究 [4] - 研究成果为未来小行星和火星样品的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5]
 不离开地球也能做“月球”实验?
 人民日报· 2025-08-23 14:38
 项目背景与目标 - 北京大学联合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龙软科技、数字绿土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镜泊湖火山地下熔岩管道建立"类月球地下空间"教学实习基地,为深空探测积累关键技术储备 [1] - 行星科学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科学支撑,其发展水平对深空探测的国际话语权有重要影响,基地建设旨在推进行星科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并引入"比较行星学"视角 [1] - 月球地下空间因环境相对稳定而兼具科研与战略价值,镜泊湖火山熔岩管道是地球上最接近月球地下环境的地质构造之一 [1]   科研与技术创新 - 教学科研工作涵盖地质勘查、地下结构CT成像、具身智能巡检、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 [1] - 北京大学39名本科生布设节点式地震仪,利用地震波CT成像技术构建熔岩管道三维模型,并操控柔性多形态机器人进行激光点云扫描与成像建模 [2] - 研究团队研发"食蚁兽"柔性臂机器人(柔性机械臂与刚性移动平台结合)和"蝾螈"可变形软体轮足机器人,专注于复杂环境自主探索与地形勘查 [2]   基地扩展与战略意义 - 北京大学联合西北大学、香港大学、中南大学等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陨石坑建立"陨石坑比较行星学"教学实习基地,以地球陨石坑为参照研究天体撞击坑特征 [2] - 基地建设以"地球版月宫"为切入点,为"太空采矿"等月面资源原位利用技术提供支撑,并计划开展熔岩管探测、行星资源开发、机器人集群协同仿真等课题攻关 [3] - 基地将成为行星科学研究的创新试验田,助力我国在月球和其他行星科学领域发展,并激发公众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3]
 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经济日报· 2025-08-04 09:01
 月球背面演化历史研究   - 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取得四项重要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 [1]   - 四项研究分别揭示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 [1]   - 研究成果首次为人类揭开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颠覆了传统认知 [1]     月球正背面差异研究   - 月球正面平坦且玄武岩平原广阔,背面高地遍布且月海稀少 [1]   - 月球"二分性"形成机制仍是未解之谜,过去采样仅限正面 [1]   - 此次研究首次基于月背样品开展,填补科学空白 [1]     月背岩浆活动发现   - 首次揭示月背在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玄武质火山活动 [2]   - 表明月球背面可维持持久火山活力,挑战传统认知 [2]     月球古磁场研究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28亿年前磁场强度可能增强 [2]   - 显示月球活力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 [2]     月幔水含量差异   - 首次测得月背月幔水含量显著低于正面 [2]   - 证实月球内部水分布存在"二分性"特征 [2]     月幔演化特征   - 首次发现月背玄武岩来自极度亏损的源区 [2]   - 可能指示原始月幔极度亏损或大型撞击事件影响 [2]     科研意义   - 中国探月工程实现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 [2]   - 研究成果推动中国行星科学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引领 [2]
 建立月球研究的中国学派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10:0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   -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颠覆了月球科学领域许多长期建立的假说与理论,迫使国际学术界重新审视这些理论 [1]   - 嫦娥六号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并返回1935.3克月壤,使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人类认识月球新纪元 [1]   - 中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样品取得多项科学突破,包括揭秘样品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提出月球岩浆活动新理论 [2]     中国探月工程进展   -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中国探月工程每一步都带来惊喜,特别是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 [1]   - 中国探月工程实施前,中国月球研究处于"跟随"位置,仅有1克美国赠送的阿波罗号月球岩石样本 [1]   - 嫦娥六号首次精确测定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精确"宇宙时钟"标尺 [2]     中国行星科学发展   - 随着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推进和更多"一手数据"获取,中国行星科学将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 [2]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表示希望建立月球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科学家将在月球研究上作出原创性、突破性贡献 [2]   - 嫦娥六号来自月球背面的样本让科学家看到了"不一样"的月球,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作出中国贡献 [2]
 月球科考有了地球实验场 我国首个“类月球地下空间”教学基地落成
 环球网资讯· 2025-07-01 23:03
 类月球地下空间教学实习基地   - 我国首个"类月球地下空间"教学实习基地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镜泊湖火山地下熔岩管道建立 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参与 [1]   - 该基地选址镜泊湖火山熔岩管道因其地质构造接近月球地下环境 环境相对稳定兼具科研与战略价值 旨在为国家探月工程提供支持并培养复合型行星科学人才 [1]   - 基地教学科研涵盖地质勘察 地下结构CT成像 具身智能巡检 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 具有科学与工程交叉特色 [3]     探测机器人技术研发   - 针对月下熔岩管复杂地形研发两款探测机器人原型机:"食蚁兽"可移动柔性臂机器人采用柔性机械臂与刚性移动平台结合设计 侧重复杂环境自主探索与多功能操作 [3]   - "蝾螈"可变形软体轮足机器人擅长复杂地形灵活移动与环境勘查 基地将作为两款原型机的实地测试环境 为深空探测具身智能技术提供实验支撑 [3]     陨石坑比较行星学基地   - 北京大学联合西北大学 香港大学 中南大学等在辽宁鞍山岫岩满族自治县陨石坑建立"陨石坑比较行星学"教学实习基地 通过研究我国陨石坑为理解其他天体撞击坑特征提供地球参照 [4]   - 该基地以"地球版月宫"为切入点 推动"太空采矿"等月面资源原位利用技术发展 [4]     具身智能与行星科学战略   - 具身智能技术有望代替人类从事危险劳动 2045年或全面超越人类并代表人类进行星际探索 类行星环境将成为具身智能的训练实战基地 [4]   - 行星科学强国建设需实现"科学-技术-工程"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4]     行业影响与科普价值   - 类行星环境教学基地将激发社会对深空探测事业的关注 成为科普教育重要窗口 培养公众宇宙探索兴趣 [5]   - 基地将作为行星科学研究创新试验田 助力我国在月球及其他行星科学领域研究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