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

搜索文档
解锁零碳科技 触摸绿色未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2 11:51
研学活动概况 - 海南省规划展览馆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永久会址举办"探索博鳌零碳的秘密"研学活动 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趣味互动向青少年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5] - 活动涵盖科技展示 自然课堂 创意展品与互动体验四大模块 将抽象零碳概念转化为可实践的生活场景 [7][8] 核心教育模块 - **零碳科技展示**: - "零碳Bar"采用光伏吧台与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实现阳光直接转化为电能支撑日常运营 [6] - 新闻中心陈列咖啡渣再生服装 光伏路面 智能垃圾分类箱等创新技术 展示废弃物循环利用案例 [7] - **自然生态教育**: - 鳌石广场结合乐美湖与万泉河生态改造案例 讲解潮汐水体自主循环原理与生态平衡意义 [6][9] - **互动实践环节**: - 减碳骑行体验区通过特制自行车实时显示发电量与碳减排数据 结合垃圾分类抢答等互动题目强化认知 [7] 关键数据与成果 - 活动直接触达10-13岁青少年群体 参与者通过骑行发电 废弃物改造等实践建立零碳行动认知 [7][8] - 典型案例包括:旧报纸再生手账本 塑料瓶改造花盆 咖啡渣合成服装等 废弃物再利用率达100% [7] 参与者反馈 - 青少年反馈显著改变对零碳的认知 从"遥不可及"转变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如减少塑料袋使用 增加骑行等 [8] - 10岁参与者计划推动家庭垃圾分类 13岁参与者提出个人减碳行为对地球的累积价值 [8]
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我国新增三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新京报· 2025-05-22 14:34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情况 -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增六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占三处(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1]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达95处,中国以25处位居全球首位[1][2] - 新增遗产地覆盖巴西、墨西哥、西班牙三国,巴西增至2处,墨西哥达3处,西班牙为6处[2] 中国新增农业文化遗产详情 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 位于浙江德清县,传承800年,基于鱼蚌互利共生原理,涵盖珍珠、水稻、丝绸等多元产品[3][4] - 系统改善水体环境:氨、亚硝酸盐、总氮含量分别降低40%、54%、38%,化学需氧量减少30%[4] - 年产值超70亿元,占全国珍珠深加工总量约10%,带动2.2万居民就业,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产业链[4]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 位于福建福鼎市,以自然萎凋工艺为核心,白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5][6] - 保存18个茶树品种及120多个农业物种(含41种蔬菜、14种水果、11种家畜等)[6] - 白茶为当地支柱产业,传统工艺融合生态智慧,支撑农村生计[5] 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 - 现存600年历史,拥有9000多株百年古梨树,面积超1万亩,为世界最大连片古梨园[7][8] - 年产梨超200万公斤,加工梨干等特产,平均树龄280年,最长达400年[7][8] - 传统种植模式减少化学投入,保存软儿梨、冬果梨等古老品种[8] 国外新增农业文化遗产 - 巴西巴拉那州马黛茶:整合粮食作物与森林产品,保护濒危南洋杉森林(现存原始森林仅1%)[9] - 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尔体系:3000年历史的梯田农业,保存140个本地物种(含40种玉米)[9] - 西班牙兰萨罗特岛体系:利用火山沙与海沙种植葡萄、红薯等,覆盖1.2万公顷干旱土地[10][11]
记者手记丨喀布尔动物园:战乱之地动物们的安居之所
新华网· 2025-05-22 14:02
动物园运营现状 - 喀布尔动物园是阿富汗唯一国营动物园,建于1967年,目前日均游客量仅几百人,不足高峰时期的五分之一[2] - 主要展示动物包括狮子、豹子、骆驼、鸵鸟、孔雀等中大型动物,其中狮子仍是游客吸引力最强的物种[1][2] - 园内设有小型室内水族馆,面积约100平方米,展示小型鱼类、乌龟和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2] 动物保护与生态恢复 - 阿富汗现有149个物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中60种鸟类濒临灭绝,鹈鹕、鹤等鸟类已在该国消失[2] - 雪豹、马可波罗盘羊和多种雁类等物种接近灭绝,严重影响山地生态系统[3] - 动物园正开展狼崽、马可波罗盘羊、豹子、豺及多种鸟类的繁育工作,计划将其重新引入野外以恢复生态平衡[3] 国际合作与历史事件 -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曾于2002年向喀布尔动物园捐赠一对狮子、一对棕熊、一对鹿和一头狼等动物[2] - 园内标志性铜狮子像纪念1980年代明星狮子"马里安",该狮子因1993年袭击事件受伤后存活至2002年[1] 环境威胁因素 - 阿富汗生物多样性面临全球变暖、战乱、非法狩猎、森林砍伐及公众保护意识不足等多重威胁[2] - 专家呼吁增加自然保护投资、加强公众教育并打击野生动物走私与虐待行为[2]
这个“蘑菇王国”已发现1000多种大“菌子”
新华社· 2025-05-22 10:50
海南热带雨林大型真菌研究进展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已发现50多个大型真菌新物种,累计记录大型真菌1000多种[1] - 曾念开团队已发现并正式发表110多个蘑菇新物种,其中约三分之二来自海南热带雨林[1] - 2022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列入63个大型真菌物种[8] 新物种发现与研究 - 新发现的褐鳞南方牛肝菌具有褐色鳞片和凸起网纹特征,淡褐新牛肝菌菌盖直径可达16厘米[3] - 2023年科研人员发表新物种火兴条孢牛肝菌,今年3月确认素贞灵芝为新物种[5][9] - 从采集到发表新物种可能耗时十几年,需经历标本采集、文献查询、论文撰写等复杂过程[4] 大型真菌生态与经济价值 - 大型真菌通过地下菌丝连接不同植物,促进物质能量交流,分解有机质维持生态平衡[6] - 虎乳灵芝富含多糖、蛋白质等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功能[6] - 海南分布的灵芝属真菌具有丰富药理活性,有望开发创新药物[6] 研究现状与未来方向 - 海南热带雨林仍有大量大型真菌资源尚未被发现、保护和利用[8] - 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继续开展资源本底调查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8] - 科学家需深入雨林进行野外考察,采集过程受天气和生长周期影响较大[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