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
搜索文档
兰州的丹霞山绿了,多少人却高兴不起来
虎嗅· 2025-09-22 16:51
兰州植被变化现象 - 兰州及周边地区(如中川机场、水墨丹霞景区)的黄土高原景观在2025年8月至9月期间出现显著绿化,原本橘红色的山体阴坡主色调变为抹茶绿色[1][3] - 当地居民对家乡环境的突然变化感到惊讶,游客则利用新出现的绿草如茵的山坡作为背景进行拍照[3] 蒿草生长与花粉过敏问题 - 导致荒山绿化的主要植物是蒿草,其花粉是强烈的过敏原,可引发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和偏头痛等症状[4][5] - 一株成熟的蒿草能产生数亿颗花粉,花粉直径比头发丝还小,可借助风力传播至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外[6] - 2025年8月兰州降水量达156.3毫米,较往年同期均值增加1.4倍,为1961年以来最高,充沛雨水促使蒿草生长更为高大茂盛,加剧花粉传播[11] - 2025年8月底兰州花粉浓度监测数据显示,平均每1000平方毫米空气中含有1508粒花粉,主要来源为菊科蒿属植物[12] - 花粉过敏导致兰州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患者显著增加,症状严重者需输液雾化治疗[12][13] 城市应对措施与生态治理 - 2025年9月,兰州各区组织专门的蒿草清理活动,采用镰刀割除和手动拔根等方式,截至9月11日共清理蒿草2万多平方米,预计当月还将清理5万多平方米[21][22] - 其他北方城市如陕西榆林自2019年起进行花粉过敏防治,向市民发放含N95口罩、鼻喷制剂的急救包;包头、银川则在蒿草开花前组织城区除蒿行动[19] - 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澄清,在造林绿化和草原修复工程中未采用蒿草等强致敏性植物,今年疯长的蒿草多出现于未开发闲置土地、山野河滩等区域[26][27] - 蒿草作为本土植物,其发达的根系能固土,果实能为昆虫鸟类提供食物,但可通过种植竞争力更强的灌木、乔木(如沙棘、柠条)来自然抑制其生长[25][29][30] 气候与长期绿化挑战 - 全球变暖导致春季提前、秋季延后,拉长了蒿草的生长季和花粉释放期[16] - 尽管2025年8月甘肃降水较往年同期均值多16.7%,但平均气温也偏高0.8℃,水分蒸发快,单一年份的暴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干旱气候[35] - 兰州自20世纪50年代起持续进行植树造林,甚至在近90度陡坡挖洞回填种树,但实现持久绿化仍需依赖长期科学造林而非短期降水增加[31][32][36][37]
价格战不能把餐饮业多元生态打成“炮灰”|外卖大战,战而不休为哪般?
新华网· 2025-09-15 11:23
线上餐饮平台竞争态势 - 线上餐饮平台间正进行激烈的“价格大战”,以巨额补贴作为主要竞争武器,市场份额成为核心争夺目标 [1] - 平台通过算法与流量分配机制对商家订单量产生决定性影响,不参与补贴的商家订单量会骤然下降 [1] 中小餐饮商家经营压力 - 商家在低价策略下面临巨大盈利压力,例如20多元一份的面食,商家毛利仅为一元 [1] - 商家在补贴活动中需承担配送、新客和优惠券等成本,容易陷入“出单不出利”的困境 [1] - 持续的恶性价格战可能导致中小商家资金链断裂,难以积累资金持续经营,甚至被迫关店 [1] 餐饮行业生态风险 - 如果价格战转为持久战,餐饮业的多元生态可能走向“赢者通吃”的垄断局面 [1] - 餐饮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元生态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并承载着地域文化 [2] - 保持行业的多元化和“烟火气”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生生不息至关重要 [3] 行业未来发展路径 - 平台需要从“流量争夺”转向“生态平衡”,着力降低中小商家的运营成本并实施更公开透明的流量分配机制 [1] - 餐饮商家应从“卷价格”转向“卷品质”和“卷创新”,通过打磨菜品、优化供应链、提升服务及深挖地域文化来重塑竞争力 [1]
【宝鸡】发现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庙台槭稳定种群
陕西日报· 2025-08-29 06:46
庙台槭种群发现 - 陕西太白牛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水磨沟发现庙台槭自然种群 数量超过30株 包含成年大树 幼树及幼苗 结构完整且发育健康 属于稳定型种群 [1] - 庙台槭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属无患子科槭属 中国特有物种 分布范围狭窄 主要零星见于陕西 甘肃 河南 湖北等地山区 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1] - 该种群位于保护区核心区人迹罕至山谷 植株最高达15米 胸径25厘米 树皮暖灰色 叶片轮廓近阔卵形 部分植株结有近水平展开的双翅果 [1] 科研与生态价值 - 此次发现填补庙台槭在太白山—兴隆岭西南麓分布空白 对研究其生态习性和保护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 作为古老孑遗物种 庙台槭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对研究槭属植物系统演化 地质历史气候变迁及植物亚区区系关系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2] - 发现具有健康树龄结构和自然更新能力的种群 为深入研究种群稳定性 自我调节过程 濒危机制及实施就地保护提供宝贵样本 [2] 保护措施与规划 - 太白山北坡此前仅零星分布3处庙台槭 且多为单株 此次牛尾河发现稳定种群具有突破性 [2] - 保护区管理局计划启动专项行动 对种群分布范围 数量结构 繁殖状况进行长期监测 并纳入重点宣传保护名录以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2]
东海局海洋科普志愿者走进上海社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10:15
活动概况 - 自然资源部东海保障中心延续"业务聚焦、志愿赋能"的海洋科普宣传模式,选派7名志愿者赴虹口区4个街道办学点开展活动 [1] - 活动形式包括在爱心暑托班开设浒苔专题科普课程,并设置辩论和实验等互动环节 [1][2] 科普内容与方式 - 志愿者通过语言介绍、动画演示和新闻故事(如2008年青岛奥帆赛浒苔事件)讲解浒苔的属性特征和生长过程,以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 [1] - 通过组织"浒苔对海洋环境有益还是有害"的辩论,引导学生思考浒苔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海水方面的作用,以及其暴发后掠夺营养、造成生态紊乱的危害 [1] - 在"指尖实验室"中,学生通过用清水和干浒苔模拟浒苔泛滥场景,观察其对水体的遮蔽状况,并学习浒苔大量繁殖对海洋光照条件及浅海生物的不利后果 [2] 活动目标与倡议 - 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思辨中理解海洋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 - 课程最后发出争当"海洋小卫士"的倡议,鼓励学生成为海洋宣传员和家庭环保先锋,珍惜水资源并守护海洋家园 [2]
为了参加唱歌比赛,他裤腿藏36只鸟?旅游偷了5000只蚂蚁,袜子装满仙人掌…?
36氪· 2025-07-28 10:07
野生动植物走私案例 - 两名比利时青少年在肯尼亚因携带5000只本地野生蚂蚁被捕,这些蚂蚁被分装在试管中[1][3] - 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怀疑其目的是将非洲独有物种如巨首收获蚁作为异宠走私至欧洲和亚洲[4] - 2021年新西兰奥克兰机场查获一名女士在袜子里藏匿多达1000多株仙人掌和多肉植物[6] - 2021年纽约机场一名男子在身上藏匿36只来自圭亚那的野生鸣禽,目的是参加地下鸟鸣比赛,冠军鸟售价可达3000至9000美元[11][14] 走私动机与市场 - 野生动植物走私的主要动机包括作为野味、收藏品、宣称具有药用价值以及作为异宠需求[11] - 异宠市场涉及五颜六色的野生蜥蜴、蜘蛛、食人鱼及收获蚁等[14] - 我国硬叶兜兰曾在海外售价达数千美元,引发非法贸易[9] 生态影响与物种威胁 - 走私导致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灭绝,例如盗采使我国广西具有稀有基因群的兰花几乎绝迹[6] - 非法捕猎破坏生态平衡,一只云雀在繁殖季节可捕食5000只蝗虫,其数量减少将导致农田虫害骤增[9] - 蒙古百灵因滥捕盗猎种群数量减少,该物种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11] - 常见的癞蛤蟆、麻雀、壁虎等被列为三有保护动物,因其能捕食蚊子、蝗虫等害虫,有重要生态价值[11] 走私风险与危害 - 非法贩运的野生动植物若未经检疫,可能携带沙门氏菌、隐孢子虫、钩端螺旋体及鼠疫耶尔森菌等危险病原体,存在疾病传播风险[14] - 野生动物走私是全球第三大非法贸易行为,其造成的严重影响常被忽视[4]
解锁零碳科技 触摸绿色未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2 11:51
研学活动概况 - 海南省规划展览馆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永久会址举办"探索博鳌零碳的秘密"研学活动 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趣味互动向青少年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5] - 活动涵盖科技展示 自然课堂 创意展品与互动体验四大模块 将抽象零碳概念转化为可实践的生活场景 [7][8] 核心教育模块 - **零碳科技展示**: - "零碳Bar"采用光伏吧台与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实现阳光直接转化为电能支撑日常运营 [6] - 新闻中心陈列咖啡渣再生服装 光伏路面 智能垃圾分类箱等创新技术 展示废弃物循环利用案例 [7] - **自然生态教育**: - 鳌石广场结合乐美湖与万泉河生态改造案例 讲解潮汐水体自主循环原理与生态平衡意义 [6][9] - **互动实践环节**: - 减碳骑行体验区通过特制自行车实时显示发电量与碳减排数据 结合垃圾分类抢答等互动题目强化认知 [7] 关键数据与成果 - 活动直接触达10-13岁青少年群体 参与者通过骑行发电 废弃物改造等实践建立零碳行动认知 [7][8] - 典型案例包括:旧报纸再生手账本 塑料瓶改造花盆 咖啡渣合成服装等 废弃物再利用率达100% [7] 参与者反馈 - 青少年反馈显著改变对零碳的认知 从"遥不可及"转变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如减少塑料袋使用 增加骑行等 [8] - 10岁参与者计划推动家庭垃圾分类 13岁参与者提出个人减碳行为对地球的累积价值 [8]
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我国新增三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新京报· 2025-05-22 14:34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情况 -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增六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占三处(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1]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达95处,中国以25处位居全球首位[1][2] - 新增遗产地覆盖巴西、墨西哥、西班牙三国,巴西增至2处,墨西哥达3处,西班牙为6处[2] 中国新增农业文化遗产详情 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 位于浙江德清县,传承800年,基于鱼蚌互利共生原理,涵盖珍珠、水稻、丝绸等多元产品[3][4] - 系统改善水体环境:氨、亚硝酸盐、总氮含量分别降低40%、54%、38%,化学需氧量减少30%[4] - 年产值超70亿元,占全国珍珠深加工总量约10%,带动2.2万居民就业,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产业链[4]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 位于福建福鼎市,以自然萎凋工艺为核心,白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5][6] - 保存18个茶树品种及120多个农业物种(含41种蔬菜、14种水果、11种家畜等)[6] - 白茶为当地支柱产业,传统工艺融合生态智慧,支撑农村生计[5] 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 - 现存600年历史,拥有9000多株百年古梨树,面积超1万亩,为世界最大连片古梨园[7][8] - 年产梨超200万公斤,加工梨干等特产,平均树龄280年,最长达400年[7][8] - 传统种植模式减少化学投入,保存软儿梨、冬果梨等古老品种[8] 国外新增农业文化遗产 - 巴西巴拉那州马黛茶:整合粮食作物与森林产品,保护濒危南洋杉森林(现存原始森林仅1%)[9] - 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尔体系:3000年历史的梯田农业,保存140个本地物种(含40种玉米)[9] - 西班牙兰萨罗特岛体系:利用火山沙与海沙种植葡萄、红薯等,覆盖1.2万公顷干旱土地[10][11]
记者手记丨喀布尔动物园:战乱之地动物们的安居之所
新华网· 2025-05-22 14:02
动物园运营现状 - 喀布尔动物园是阿富汗唯一国营动物园,建于1967年,目前日均游客量仅几百人,不足高峰时期的五分之一[2] - 主要展示动物包括狮子、豹子、骆驼、鸵鸟、孔雀等中大型动物,其中狮子仍是游客吸引力最强的物种[1][2] - 园内设有小型室内水族馆,面积约100平方米,展示小型鱼类、乌龟和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2] 动物保护与生态恢复 - 阿富汗现有149个物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中60种鸟类濒临灭绝,鹈鹕、鹤等鸟类已在该国消失[2] - 雪豹、马可波罗盘羊和多种雁类等物种接近灭绝,严重影响山地生态系统[3] - 动物园正开展狼崽、马可波罗盘羊、豹子、豺及多种鸟类的繁育工作,计划将其重新引入野外以恢复生态平衡[3] 国际合作与历史事件 -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曾于2002年向喀布尔动物园捐赠一对狮子、一对棕熊、一对鹿和一头狼等动物[2] - 园内标志性铜狮子像纪念1980年代明星狮子"马里安",该狮子因1993年袭击事件受伤后存活至2002年[1] 环境威胁因素 - 阿富汗生物多样性面临全球变暖、战乱、非法狩猎、森林砍伐及公众保护意识不足等多重威胁[2] - 专家呼吁增加自然保护投资、加强公众教育并打击野生动物走私与虐待行为[2]
这个“蘑菇王国”已发现1000多种大“菌子”
新华社· 2025-05-22 10:50
海南热带雨林大型真菌研究进展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已发现50多个大型真菌新物种,累计记录大型真菌1000多种[1] - 曾念开团队已发现并正式发表110多个蘑菇新物种,其中约三分之二来自海南热带雨林[1] - 2022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列入63个大型真菌物种[8] 新物种发现与研究 - 新发现的褐鳞南方牛肝菌具有褐色鳞片和凸起网纹特征,淡褐新牛肝菌菌盖直径可达16厘米[3] - 2023年科研人员发表新物种火兴条孢牛肝菌,今年3月确认素贞灵芝为新物种[5][9] - 从采集到发表新物种可能耗时十几年,需经历标本采集、文献查询、论文撰写等复杂过程[4] 大型真菌生态与经济价值 - 大型真菌通过地下菌丝连接不同植物,促进物质能量交流,分解有机质维持生态平衡[6] - 虎乳灵芝富含多糖、蛋白质等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功能[6] - 海南分布的灵芝属真菌具有丰富药理活性,有望开发创新药物[6] 研究现状与未来方向 - 海南热带雨林仍有大量大型真菌资源尚未被发现、保护和利用[8] - 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继续开展资源本底调查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8] - 科学家需深入雨林进行野外考察,采集过程受天气和生长周期影响较大[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