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防灾减灾
搜索文档
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
新华社· 2025-10-11 21:01
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至关重要。陈振林说,全国各省 (区、市)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的关键条件。与此同时,气象部门不断推 进气象实况业务、精准预报业务和快速部署响应机制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固化上下贯通、区域协同、跨 部门联动的极端天气应急联防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 气象部门在实践中不断细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实化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陈振林 说,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细化,预报时效从季度到月、 周、天,不断精准到小时、分钟;在空间维度上不断聚焦,从大的天气系统影响范围,不断聚焦到灾害 具体影响的乡镇、村和重点人群;在响应维度上不断咬合,为各级党委政府分时段、分区域启动应急响 应措施、实施精准防控,提供决策支撑,将极端天气影响"最小化",尽最大努力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 黄垚)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1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 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各地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 系,不断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目前,全国各省、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
新华网· 2025-10-11 17:18
气象部门在实践中不断细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实化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陈振林 说,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细化,预报时效从季度到月、 周、天,不断精准到小时、分钟;在空间维度上不断聚焦,从大的天气系统影响范围,不断聚焦到灾害 具体影响的乡镇、村和重点人群;在响应维度上不断咬合,为各级党委政府分时段、分区域启动应急响 应措施、实施精准防控,提供决策支撑,将极端天气影响"最小化",尽最大努力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至关重要。陈振林说,全国各省 (区、市)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的关键条件。与此同时,气象部门不断推 进气象实况业务、精准预报业务和快速部署响应机制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固化上下贯通、区域协同、跨 部门联动的极端天气应急联防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黄垚)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1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 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各地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 系,不断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目前,全国各省、市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
新华社· 2025-10-11 17:15
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至关重要。陈振林说,全国各省(区、 市)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的关键条件。与此同时,气象部门不断推进气象 实况业务、精准预报业务和快速部署响应机制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固化上下贯通、区域协同、跨部门联 动的极端天气应急联防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 气象部门在实践中不断细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实化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陈振林说,递 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细化,预报时效从季度到月、周、天, 不断精准到小时、分钟;在空间维度上不断聚焦,从大的天气系统影响范围,不断聚焦到灾害具体影响 的乡镇、村和重点人群;在响应维度上不断咬合,为各级党委政府分时段、分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措施、 实施精准防控,提供决策支撑,将极端天气影响"最小化",尽最大努力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1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 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各地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健全以气象 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目前, ...
耕云播雨八十载
人民日报· 2025-10-01 06:02
气象观测体系建设 - 建成布局科学、综合立体的气象观测体系,气象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5] - 怒江州持续加密观测站网建设,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从10多公里提升至1-3公里[9] - 商洛市构建秦岭气候生态系统多圈层观测站网,包括3部X波段天气雷达、2站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376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设施[25] 气象服务机制创新 - 云南建立"1262"递进式防汛预警叫应联动机制,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预报大于50毫米降雨落区并精确到县乡[8] - 气象预警信息可精准送达目标人群,群众防灾意识提升,会主动关注气象公众号和接收预警信息[10][11] - 形成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到年均800人以下,经济损失占GDP比例下降到0.3%[12] 农业气象服务 - 利用高标准农田作物实景监测系统、卫星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融合技术,精准锁定干旱区域和关键时段[13] - 气象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发布夏玉米花期高温预警,为部署防灾减灾赢得先机[14][15] - 河南累计浇灌面积达1.24亿亩次以缓解旱情,气象服务扩展到70多个行业大类[16][18] 旅游气象服务 - 海盐县气象台制定《日出观赏气象综合条件等级》地方技术规范,预报准确率提至87%[21] - 日出预报服务覆盖观日出时间、可见指数、舒适度、安全性等多项指标,可提前两天作出预报[21] - 精细化气象预报覆盖全国3058个3A级以上景区和5万多个景点,海盐县2024年住宿餐饮营业额达6.89亿元,同比增长22.1%[22][23] 生态气象服务 - 商洛市形成28TB秦岭气候生态数据集,研发涵盖植被生长、碳汇、生态农业等11大类63种精细化服务产品[25][28] - 推出"云海指数预报"准确率达90%,打造红叶、晚霞、日出等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17处[27] - 近5年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积增加降水1865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43亿元[28]
【省气象局】陕西气象助力秦岭保护修复纪实
陕西日报· 2025-08-20 08:18
生态保护成效 - 秦岭陕西段生态优良区域占比达99.4% 植被指数达监测以来最大值[2] - 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历史平均下降45% 大气环境显著改善[2] - 构建地空天一体化监测体系 积累37TB气候生态数据集[2] 科技应用与产业支持 - 气象部门研发11大类63种精细化服务产品 覆盖生态农业与气候康养等领域[2] - 布设梯度网格气象监测站 建成木耳气象智能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3] - 搭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 促成23家企业获批2.1亿元气候价值贷[3] 防灾减灾体系 - 创新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三合一调度指挥平台 整合10个部门350类数据[4] - 平台实现防汛救灾一张图指挥 精准组织撤离保障人员安全[4][5] - 2024年汛期成功应对5条河流6次洪峰和2次超警戒洪水[4]
气象预警要成为发令枪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18
行业现状与成就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陆海空天协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实现精密监测瞬息风云变幻 [1] -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实现预报要素多种类 时间尺度无缝隙 空间范围全覆盖 时空分辨率达分钟级公里级 [1] - 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全面完成 分灾种分区域灾害预警体系可提前43分钟预警强对流天气 [1] - 新一代预警系统发布82种预警信息 1分钟内送达应急责任人 公众覆盖率达99.1% [1] 行业挑战与短板 - 部分地区观测站网密度不足 偏远山区及海洋存在监测盲区 灾害天气捕捉不及时 [2] - 极端复杂天气下数值预报模型准确率与提前量待提升 如暴雨和龙卷风等场景 [2] - 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机制不完善 预警信息传递至农村及偏远地区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2] 科技发展路径 - 攻关地球系统数值预报 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 量子技术应用等前沿核心技术 [2] - 提升气象卫星 雷达 数值预报和大数据等基础业务能力 强化科技成果应用效益 [2] -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支撑气象科技能力升级 [2] 机制优化方向 - 推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 完善组织责任体系与部门合作 [3] - 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制度 明确各部门防御职责分工 [3] - 通过地方法律法规修订强化灾害响应机制 [3] 社会协同建设 - 创新气象科普形式 将知识转化为易懂易用的避险指南 [3] - 学校社区企业定期开展防灾演练 模拟暴雨台风等场景提升应急能力 [3] - 发展巨灾保险 农业保险及商业保险等气象服务场景 提升风险综合管理能力 [3]
今年,聊城市将智能靶向预警机器人应用于多行业气象灾害预警
齐鲁晚报网· 2025-08-07 09:33
气象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积极推进灾害恢复重建气象业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 年内完成1套垂直观测系统 8部激光测风雷达 2部X波段雷达 1部风廓线雷达 230个气象站的建设 建成后站点间距4.85公里 覆盖率极大提升 [1] - 雷达等大型探测设备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 [1] - 争取省人工影响天气水资源保障工程落地聊城 全面升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和站点基础 [1] 气象服务能力提升 - 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与灾害天气分析系统应用大幅提升暴雨 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2] - 研发智能靶向预警机器人应用于区域联防 城区防汛 交通 保险等行业气象灾害预警 [2] - 持续完善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模式 强化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叫应" 预警信息直达市县两级气象灾害应急责任人 [2] - 公众可通过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12121声讯电话等渠道获取预报预警信息 [2] 区域协同与农业服务 - 参加河北 河南 山西 山东4省12市气象部门组成的太行山区域气象防灾减灾协作联防 [2] - 与安阳 濮阳市气象局联合举办"两省三市六县"金堤河流域防汛气象服务联席会 推动金堤河联合防汛 [2] - 与农业农村局建立"三夏"期间防范应对极端天气应急联动机制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 [3] - 作为全省气象为农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四个试点之一 圆满完成夏粮生产季服务效益评价工作 [3] 气候数据与趋势预测 - 今年以来至8月6日6时平均气温16℃较常年14.3℃偏高1.7℃ 降水量311.8毫米较常年355.5毫米偏少12.3% 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 [3] - 预计8月平均降水量150-165毫米较常年偏多1-2成 平均气温26.1-26.6℃较常年偏高0.5-1℃ [3] - 预计9月平均降水量40-45毫米较常年偏少1-2成 平均气温21.4-21.9℃较常年偏高0.5-1℃ [3] - 8-9月可能面临旱涝交替 叠加影响的复杂局面 建议防范强对流 强降水天气对户外安全 交通出行 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
香港故事丨破解台风“密码”的追风者
新华网· 2025-08-04 09:21
台风监测技术发展 - 香港飞行服务队自2011年起与香港天文台合作,使用装载气象测量设备的飞机进入风暴中心收集数据,为全球气象预测提供支持[1] - 2009年一次偶然飞入台风"莫拉菲"风眼的经历,促使飞行服务队开辟热带气旋数据收集新业务[2] - 2016年首次采用下投式探空仪技术,飞机在1万至1.2万米高空投放5-10枚探空仪,标志香港气象监测进入高空探索阶段[4] 数据采集方法与设备 - 下投探空仪重量约一罐可乐,携带小降落伞,可实时传回风向、风速、气压等关键数据[1] - 早期采用捷流41型定翼机在低空几百米穿越风暴,面临强风巨浪等高风险[4] - 现主要使用挑战者605型定翼机,配备专用管道投放系统,安全性显著提升[1][4] 区域合作与技术进步 - 2024年香港天文台与中国气象局实施联合监测,通过昼夜接力模式对台风"派比安"进行扫描观测[6] - 数据共享机制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及全球数值预报中心,强化区域防灾能力[1][6] - 香港实现从依赖欧美技术到自主航空监测的跨越,并推动国际经验分享[6] 任务风险与应对 - 穿越台风对流层时能见度归零,飞行员需完全依赖仪表导航[5] - 2023年监测台风"泰利"时遭遇挡风玻璃破裂,机组通过紧急下降化解危机[5] - 相比早期低空穿越,高空下投技术将风险降低50%以上[4][5]
破解台风“密码”的追风者
新华社· 2025-08-04 08:59
公司业务 - 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主要承担搜救、空中医疗救护、扑灭山火及热带气旋气象数据收集等空中应急救援任务 [2] - 公司自2011年起与香港天文台合作开展热带气旋监测业务 使用装载气象测量设备的定翼机进入风暴中心收集数据 [1][2] - 2024年与中国气象局实施台风联合监测 采用昼夜接力模式实现跨区域协同作业 [7] 技术演进 - 2016年首次采用下投式探空仪技术 飞机在1万至1.2万米高空通过专用管道投放5-10枚探空仪 [4] - 新技术相比早期低空穿越方式更安全高效 探测数据覆盖风向、风速、气压等多维度气象要素 [4] - 当前使用挑战者605型定翼机执行任务 探空仪重量约一罐可乐(约350-400克) 携带小型降落伞进行数据传回 [1] 运营风险 - 探测任务需穿越台风对流区 常遭遇强风大雨及剧烈湍流 能见度完全丧失时依赖仪表雷达导航 [4] - 2023年执行台风"泰利"任务时发生驾驶舱挡风玻璃外层破裂事件 机组启动应急预案紧急下降至安全高度 [5] 行业合作 - 收集的气象数据实时分享至内地多个气象机构及全球数值预报中心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气象预测与灾害预警 [1][7] - 香港实现从依赖欧美国家航空气象监测到自主收集并共享数据的技术转型 [7] - 跨区域联合观测显著提升第一手资料获取能力 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供核心支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