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行业电动化
icon
搜索文档
面对两个CEO职位,奥博穆必须选择其中一个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19:00
奥博穆的双CEO角色与战略定位 - 奥博穆认为同时领导大众和保时捷是转型战略的关键优势,但承认该模式并非永恒,保留调整权利 [2] - 面对内部和媒体对其兼任双职的质疑,奥博穆保持战略定力,体现管理复杂性下的决策能力 [2] 大众汽车的全球竞争现状 - 2024年前三季度大众全球市占率10.1%,仅次于丰田,但面临价格战导致利润受损及成本竞争力下降 [3] - 欧洲市场萎缩,环保法规趋严,需加速电动化转型以应对宝马、奔驰等本土竞争 [4] - 美国市场受通用、福特及日韩品牌挤压,需协调全球资源应对电动化与内部协同挑战 [5] 保时捷的市场表现与转型压力 - 2024年保时捷在北美表现强劲(最大单一市场),但部分市场因拒绝价格战导致库存系数较高 [6] - 需平衡“价值优先”策略与年轻消费者品牌形象重塑,同时加速电动化研发以保持豪华品牌特性 [6][7] - 电动化转型需巨额资金投入,新车型研发(尤其是纯电动)是未来增长关键 [7] 双职或单职的潜在影响 - 大众CEO职位利于大规模资源整合与电动化技术普及,保时捷CEO更适合高端品牌精细化运营 [8] - 若保留双职需极高协调能力平衡集团利益,单职选择将导致另一品牌面临战略调整期 [9] - 决策将直接影响大众与保时捷的资源分配及协同效应,尤其在行业变革关键期 [8][9] 行业变革下的战略抉择 - 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加剧,大众需应对份额下滑与内部矛盾,保时捷需突破高端市场转型瓶颈 [8] - 奥博穆的最终选择可能成为大众集团与保时捷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10]
德尔股份:加速推进公司固态电池产业化 尽快将产品应用于相关领域
证券时报网· 2025-05-26 16:47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是一家全球化布局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汽车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产品,电泵、电机及机械泵产品,以及电控、汽车电子产品 [1] - 国内外主要客户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上汽、吉利、长城、奇瑞等 [1] - 全资子公司卡酷思的隔热、降噪和轻量化产品是公司第一大业务,占公司总体收入比例近70% [2] 经营表现 - 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经营情况持续向好,主要得益于经营和管理效率提升,期间费用率下降 [1] - 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产品收入增速较快,助力公司总体收入增长 [1] 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 - 卡酷思2021年成立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已成功开发电池阻燃保护罩、电池组电磁屏蔽罩、电机包覆和空调压缩机包覆等多个产品 [2] - 新能源汽车产品逐步量产,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2] - 卡酷思在美国、墨西哥及欧洲有现成产能布局,可匹配国内整车厂海外配套需求 [2] 固态电池布局 - 2018年设立日本德尔,开始致力于固态电池产品开发 [2] - 2024年固态电池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 - 2024年8月与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签订固态电池战略合作协议,将搭载至该公司整车进行验证 [2] - 2025年1月上海固态电池试制线完成国内样品制备,确认技术和工艺可复制性 [2] - 2025年2月参加日本东京国际二次电池与储能展会,展示最新一代固态电池产品 [2] 固态电池技术优势 - 样品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针刺、加热和过充电实验,具有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3] - 采用成熟涂覆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批量化,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3] - 计划将固态电池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电动工具等领域 [3] 战略方向 - 固态电池布局顺应汽车行业电动化趋势,是产品品类的横向扩张 [3] - 可提升覆盖的汽车零部件单车价值量,发挥整车客户资源优势 [3] - 将结合市场需求加速推进产业化,抢占市场先机 [3]
比亚迪,新纪录!
证券时报· 2025-03-04 08:41
在本次交易中,阿联酋Al-Futtaim家族办公室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比亚迪方面称,未来比亚迪及Al-Futtaim企 业集团计划在现有成功合作的基础上,迈入战略伙伴关系,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深化协作。双方将以区域合作 为基点,共同探索进一步的增长机遇和协同效应。 记者了解到,Al-Futtaim企业集团成立于1930年代,总部位于阿联酋,该企业集团由家族拥有,是当地最顶尖 的集团之一,业务范围广泛,包括汽车、金融服务、房地产、零售和医疗保健等,与超过200个国际品牌在中 东和东南亚地区的超过20个国家进行过合作。 此前在2月26日,比亚迪曾携手Al-Futtaim在阿联酋正式发布其新能源商用车型,发布了ETM6纯电卡车、EV轻 型卡车T5、EV中型卡车ETH8、B12纯电动巴士四款纯电商用车车型,涵盖轻型、中型商用卡车及纯电动客 车,满足城市物流、长途运输及公共出行等多场景需求。这四款车型全部搭载比亚迪先进的刀片电池技术,具 备超快充电能力和超长续航。 同样在2月26日,比亚迪"Hi-TechWeek"科技展正式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揭幕,展出了仰望U8、方程豹豹5、 腾势D9等各类车型,这也是比亚迪全品牌车型 ...
日·本没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5 22:36
合并谈判进展 - 日产汽车暂停与本田汽车的合并谈判 因双方未能就整合率等关键规定达成一致 [3] - 日产将撤回12月签署的关于业务整合谈判的谅解备忘录 本田曾提议将日产作为子公司但遭内部强烈反对 [5] - 双方考虑未来恢复合并讨论或继续在电动汽车等项目上合作 目标在2月中旬前敲定方向 [5] - 谈判初期双方就股权比例和资产估值问题发生争执 紧张局势导致40多天后谈判恶化 [5] 合并战略意义 - 本田与日产合并将使新联盟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2024年合计产量6878072辆(本田3733602辆 日产3144470辆) [7] - 目标成为收入超30万亿日元(1905 1亿美元) 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190 5亿美元)的"世界级移动公司" [7] - 日产电动汽车技术专长可加速本田电动化转型 协同效应或使本田在电动车竞赛中超越对手 [9] - 合并被视为应对行业电动化变革的战略举措 而非单纯"拯救"日产 [9] 公司财务与运营状况 - 日产市值缩水至本田五分之一(本田7 3万亿日元/470亿美元) 实际合并将导致本田收购日产 [5] - 日产2024财年上半年(4-9月)营业利润骤降90 2%至329 08亿日元 净利润下滑93 5%至192 23亿日元 [15] - 日产计划全球裁员9000人 削减20%产能 出售所持三菱汽车股份(上限10%)以节省30亿美元 [13] - 本田要求日产2026财年实现约26亿美元收益 并收购雷诺股份作为合作前提 [13] 谈判核心分歧 - 本田最新提案偏离最初共同控股公司计划 要求全面掌控日产引发内部抵制 [5][15] - 日产坚持平等整合条件 拒绝被收购为子公司导致谈判搁置 [15] - 本田对日产改革进展不满 要求更严厉措施确保业务扭转 [15] - 三菱汽车曾参与合并谈判 但因规模较小难以影响管理决策而退出 [15] 市场反应 - 东京证券交易所报告后 日产股价下跌超4% 本田股价上涨超8%反映投资者对取消交易的乐观情绪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