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重组
icon
搜索文档
毁了观致的宝能,为啥还要投资威马?
搜狐财经· 2025-06-20 21:24
宝能入主威马事件 - 深圳翔飞汽车销售公司成为威马唯一战略投资人,其股权结构与宝能系公司深度关联,证实宝能是威马重组背后实际投资方 [2] - 宝能汽车展厅出现威马车型,店员直接表示"威马已被宝能收购",进一步验证收购事实 [2] - 威马发布激进复产计划:2025年复工,未来两年每年推1-2款新品,2027年目标销量60万辆,2029年突破100万辆 [4] 双方资源与能力分析 - 威马剩余资产主要为生产资质、工厂设备和产品,但其产品在当下市场竞争中已无优势 [6] - 宝能通过观致汽车拥有燃油+纯电"双资质",威马仅持纯电资质,两者资质目前均未被吊销 [8] - 宝能现有产能包括深圳PSA工厂(原长安汽车),常熟工厂自2021年停产,但整体产能储备充足 [11] 宝能战略意图推测 - 宝能历史上通过汽车项目在西安、昆明等地获取近万亩工业用地,多个项目未实质推进 [12] - 西安工厂旁配套"宝能汽车小镇"房地产项目,昆明项目含生产与生活用地,但均未建成 [13] - 2021年宝能获广州开发区120亿元战略投资,显示其擅长获取地方政府资金支持 [15] 地方政府角色 - 温州、黄冈两地政府积极寻求资本接盘威马工厂,黄冈曾与法拉第未来签署合作协议试图激活产能 [16] - 常熟政府曾希望奇瑞与宝能合作恢复观致生产,反映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扶持意愿 [16] 合作前景评估 - 宝能当前被执行金额超120亿元,资金实力存疑,难以实质性支持威马复产 [11] - 双方品牌形象受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难以获得积极市场反馈 [19] - 缺乏资金与产品支撑的"弱弱联合"难以实现销量目标,存在流于形式的风险 [19]
长安汽车“因祸得福”
虎嗅· 2025-06-19 07:22
核心观点 - 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曾筹划重组但最终未合并 长安汽车升格为一级央企独立发展 [1][2] - 长安汽车因合资品牌早衰被迫转型自主品牌与新能源 反而在行业变革中获得先发优势 [3][31] - 与传统车企相比 长安汽车在自主品牌占比 新能源布局等方面表现突出 但未来仍需应对智能化 固态电池等硬仗 [6][11][35] 销量表现 -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268 4万辆 领先东风41 6% 其中新能源车占比27 4% [1] - 2016年销量达306万辆峰值后持续下滑 2024年恢复至峰值的88% 自主品牌占比从2016年59 7%提升至2024年93% [4][6] - 2025年1-5月销量112万辆 同比仅增1% 增速放缓 [5] 财务数据 - 2024年长安营收1597亿 扣非净利润25 9亿 东风营收1062亿 扣非净亏损6 9亿 [1] - 2014-2017年长安福特年均贡献投资收益超80亿 2018年起转为亏损 2024年现金分红仅1 34亿 [15][16][19] - 2012-2024年长安累计获合资企业现金分红457亿 远低于上汽2893亿和广汽1040亿 [21][28] 新能源布局 - 2024年长安新能源车销量73 5万辆 自有品牌新能源占比32 6% Q4达43 4% [1][11] - 高端品牌阿维塔销量7 4万辆 超越上汽智己与飞凡总和 中端深蓝销量24 4万辆 [13] - 低端启源销量14 6万辆 完成率58% 远低于上汽五菱80万辆 [14] 行业对比 - 2024年上汽新能源车销量123 4万辆 占比30 75% 五菱贡献80万辆 [10] - 广汽2024年销量200万辆 仅降2% 因广汽丰田与埃安表现强劲 [9] - 东风2024年销量189 6万辆 较2020年降97万辆 本田下滑42 2万辆 [9]
海外资本接盘,丁磊淡出? 传高合汽车即将复活
搜狐财经· 2025-05-23 11:13
公司注册与股权结构 - 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于2025年5月22日完成工商注册,注册资本1 43亿美元,实缴资本未披露 [1][2] - 股权结构显示,黎巴嫩电动汽车公司EV Electra Ltd 出资1亿美元获得69 8%控股权,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持股30 2% [1][3] - 公司类型为外商投资非独资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为EV Electra创始人Jihad Mohammad,原创始人丁磊未出现在管理层 [3][9] 资本重组与战略合作 - EV Electra计划追加10亿美元参与高合汽车重组,并承诺未来三年每年不低于10万辆或30亿美元的海外采购订单 [2] - EV Electra成立于2017年,主打中东及欧洲市场,其官网已展示高合旗下Hiphi系列车型,显示战略整合意图 [5] - 行业分析认为,EV Electra的入局可带来中东资本支持,并借助高合现有生产线补足自身量产短板 [5] 经营现状与挑战 - 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此前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2023年被曝停产停摆,目前官方客服回应仍处于重整阶段 [3][7] - 公司原有品牌口碑受损,需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供应链体系重建等挑战,海外资本注入后的实际效果待观察 [7][10] - 经营范围涵盖车辆生产、零部件制造及进出口业务,但复工复产时间未明确,存在交付风险 [2][7] 创始人动向与品牌定位 - 创始人丁磊曾以"科技奢华"定位高合汽车,但股权稀释后华人运通仅保留30 2%股份,控制权已实质性转移 [3][9] - 高合此前定位"豪华智能电动车",但高举高打策略导致资金压力,新股东可能调整品牌战略方向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