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深蓝

搜索文档
谁是2025年中国造车第一城?
虎嗅APP· 2025-08-25 21:34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业区域格局分析 - 安徽以149.95万辆汽车产量位列省级行政区第一,反超广东18万辆[6][7] - 重庆以121.85万辆位居省级排名第三,但领跑全国城市排名[6][14] - 前十省级产区包括广东(131.34万)、山东(120.06万)、江苏(116.10万)、陕西(94.32万)、浙江(89.62万)、上海(81.05万)、湖南(74.76万)和吉林(71.82万)[6] 主要汽车城市产能表现 - 重庆上半年产量121.85万辆(同比微增0.4%),长安汽车贡献135.5万辆产能(近8年新高),赛力斯产量20.25万辆[14][17][18] - 上海产量81万辆(同比基本持平),特斯拉上海工厂产量减少13.3%至72万辆[20][21] - 北京产量71.3万辆(同比增长24.8%),新能源车产量增长2.5倍,小米汽车8个月交付136,854台[23][26][27] - 西安上半年产量超85万辆(超越上海),比亚迪西安基地产量60.81万辆(+34%),吉利西安产量16.46万辆(+30%)[31][33] - 合肥前5个月产量近70万辆,预计上半年超80万辆,规划总产能超300万辆[36][39] 新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 - 重庆新能源产业因问界系列和长安转型快速发展,阿维塔工厂自动化率达100%[16][17] - 北京新能源车产量预计全年超40万辆(原2025年目标仅30万辆),小米/理想/极狐推动转型[27][28] - 柳州微型电动车占比超90%,上汽通用五菱主导生产,微型电车市占率连续四年全国第一[48][49] - 青岛前6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量12.5万辆(超去年全年),济南比亚迪基地2024年产量36万辆[53][54][56] 统计口径变化影响 - 2025年起统计方式由"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导致深圳产量可能暴跌200万辆[40][41] - 比亚迪多地生产基地(合肥/长沙/郑州)产量归入当地,深圳本土产能仅约60万辆[41][42] - 广州因广汽全国布局及小鹏肇庆分流,产量数据显著蒸发[44] 区域产业分布特征 - 安徽形成多城市产业群:合肥(蔚来/比亚迪)、芜湖(奇瑞)、安庆(江淮/福田)等16地级市协同[38] - 河南汽车产量80%集中于郑州,比亚迪郑州基地年产能50-60万辆[46] - 山东青岛(46.5万辆)和济南(前4个月33.8万辆)占据全省产量主导地位[53][55]
高歌猛进VS黯然失色|中国高端豪华车市场格局巨变
搜狐财经· 2025-07-30 11:50
市场格局变化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豪华车总销量约160万辆 同比下滑5%–7% [2] - 自主高端品牌销量合计突破90万辆 同比增长约35% 市占率首次接近传统豪华阵营的一半 [14] - 自主高端品牌在40万元以上价位段实现量价齐升 理想L系列20.8万辆 问界M8/M9系列20.6万辆 [2] 传统豪华品牌表现 - BBA三大品牌40万元以上车型售出约22万辆 其中奔驰销量30.1万辆同比下降14.2% 宝马29.3万辆同比下降19.6% 奥迪28.1万辆同比下降15.2% [5] - 雷克萨斯成为进口豪华品牌唯一亮点 销量8.5万辆 连续五年保持进口豪华车销量榜首 [3][5] - 超豪华品牌集体下滑 保时捷销量2万辆同比下降24.6% 路虎2.75万辆同比下降28.2% 宾利等品牌跌幅普遍超过20% [5] 新能源汽车表现 - 宝马集团电动汽车销量27.2402万辆 同比增长6.5% 但整体销量下滑2.6% [6] - 奔驰纯电动车销量8.73万辆 同比下滑14% [5] - 自主新能源高端品牌中 蔚来 小鹏 小米30万元以上车型合计25万辆 小米SU7高配版点燃40万元级纯电市场 [2] 政策影响 - 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起征点由130万元/辆降至90万元/辆 7月20日起开票价格超101.7万元车辆需增收10%消费税 [11] - 消费税政策调整导致高价燃油车购车成本上升 需求持续萎缩 [16][17] 产品力与消费趋势 - 智能化成为核心竞争要素 智舱体验 高阶智驾和全域OTA成为消费者决策新权重 [2] - 自主品牌依托本土供应链与高速软件迭代 将智能豪华做成核心卖点 [3] - 国产高端车型在智能化 电动化领域产品力超越部分传统豪华品牌 凭借高性价比赢得市场 [16]
长安汽车“因祸得福”
虎嗅APP· 2025-06-19 07:59
核心观点 - 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的重组传闻因行政级别和业务表现差异未能实现,长安汽车升格为一级央企获得独立发展机会 [3][4][5] - 长安汽车销量经历2016年高峰后下滑,2024年恢复至268.4万辆但仍低于2016年水平,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93% [7][8][16] - 长安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27.4%,产品线高(阿维塔)、中(深蓝)、低(启源)端布局均衡,但低端市场面临压力 [4][23][25] - 合资品牌长安福特曾是利润核心(2016年贡献净利润87.5%),但2018年后业绩恶化倒逼公司转型自主品牌 [28][29][32] - 相比上汽(累计现金收益2893亿)、广汽(1040亿),长安汽车合资收益(457亿)较早枯竭,反而加速新能源转型 [33][37][40] - 行业层面,燃油车合资品牌普遍衰退,国有车企需直面民企价格战和新能源转型挑战 [45][46][47] 销量表现 -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268.4万辆,同比增长5.1%,仅为2016年峰值的88% [8][11] - 2025年1-5月销量112万辆同比仅增1%,远低于比亚迪同期176.3万辆 [9][12] - 历史销量波动:2016年306万辆→2019年176万辆谷底→2024年缓慢回升 [7][8] 业务结构 - 自主品牌占比从2016年58.7%升至2024年93%,销量222.6万辆较2020年增长72.3万辆 [14][15][16][18] - 合资品牌长安福特销量从2016年95.8万辆(占比31.3%)萎缩至2024年不足10万辆 [14][18] 新能源布局 - 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73.5万辆(占比27.4%),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72.8万辆(占自主销量32.6%) [4][23] - 高端市场阿维塔7.4万辆领先上汽智己+飞凡组合,中端深蓝24.4万辆表现突出,低端启源14.6万辆未达目标 [25]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1597亿(同比东风高50.4%),扣非净利润25.9亿(东风亏损6.9亿) [3] - 长安福特历史贡献:2016年投资收益90.3亿占净利润87.5%,2024年现金分红仅1.34亿 [28][30] - 2012-2024年累计获合资现金收益457亿,远低于上汽(2893亿)和广汽(1040亿) [33][37][40] 行业对比 - 上汽2024年新能源车123.4万辆(占比30.75%)依赖五菱低端车型,高端产品乏力 [22][25] - 广汽2024年销量200万辆(仅降2%),埃安弥补了本田销量下滑 [20] - 东风2024年销量189.6万辆(较2020年降97万),新能源占比20.8%落后长安 [3][4][20]
长安汽车“因祸得福”
虎嗅· 2025-06-19 07:22
核心观点 - 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曾筹划重组但最终未合并 长安汽车升格为一级央企独立发展 [1][2] - 长安汽车因合资品牌早衰被迫转型自主品牌与新能源 反而在行业变革中获得先发优势 [3][31] - 与传统车企相比 长安汽车在自主品牌占比 新能源布局等方面表现突出 但未来仍需应对智能化 固态电池等硬仗 [6][11][35] 销量表现 -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268 4万辆 领先东风41 6% 其中新能源车占比27 4% [1] - 2016年销量达306万辆峰值后持续下滑 2024年恢复至峰值的88% 自主品牌占比从2016年59 7%提升至2024年93% [4][6] - 2025年1-5月销量112万辆 同比仅增1% 增速放缓 [5] 财务数据 - 2024年长安营收1597亿 扣非净利润25 9亿 东风营收1062亿 扣非净亏损6 9亿 [1] - 2014-2017年长安福特年均贡献投资收益超80亿 2018年起转为亏损 2024年现金分红仅1 34亿 [15][16][19] - 2012-2024年长安累计获合资企业现金分红457亿 远低于上汽2893亿和广汽1040亿 [21][28] 新能源布局 - 2024年长安新能源车销量73 5万辆 自有品牌新能源占比32 6% Q4达43 4% [1][11] - 高端品牌阿维塔销量7 4万辆 超越上汽智己与飞凡总和 中端深蓝销量24 4万辆 [13] - 低端启源销量14 6万辆 完成率58% 远低于上汽五菱80万辆 [14] 行业对比 - 2024年上汽新能源车销量123 4万辆 占比30 75% 五菱贡献80万辆 [10] - 广汽2024年销量200万辆 仅降2% 因广汽丰田与埃安表现强劲 [9] - 东风2024年销量189 6万辆 较2020年降97万辆 本田下滑42 2万辆 [9]
观车 · 论势 || 果断停止重组是尊重实际的务实表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2 10:07
央企重组动态 - 东风与长安筹划重组引发行业震动但最终停止 东风公司暂不涉及资产和业务重组 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变更为汽车业务分立的独立央企 [1] - 停止重组是尊重实际情况的务实决策 彰显国家部门立足长远、审慎管理的智慧 [1] 东风汽车发展现状 - 2024年新能源品牌销量达86万辆 同比增长64.4% 2025年1-5月累计销量29.9万辆 同比激增118.1% [1] - 岚图、猛士科技品牌分别在豪华电动和高端越野电动市场站稳脚跟 [1] - 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技术 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强化市场竞争力 [1] 长安汽车发展现状 - 2024年总销量268.4万辆 同比增长5.1% 创7年新高 其中新能源销量73.5万辆 同比增长52.8% [2] - 2025年1-5月新能源累计销量35.09万辆 同比增长46.89% 5月单月销量9.48万辆 同比增70% [2] - 启源、深蓝、阿维塔三大新能源品牌形成差异化市场覆盖 持续突破电池技术和电驱系统研发 [2] - 智能化领域重点投入 迭代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座舱体验优化 [2] 停止重组原因分析 - 双方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重组可能冲击研发节奏和市场拓展 [3] - 品牌定位存在重叠(如岚图与阿维塔) 强行整合或导致竞争力削弱 [3] - 地域文化差异显著 强推整合可能引发区域博弈和人事震荡 [3] - 行业处于新能源与智能化变革关键期 需保持快速响应能力 [3] 重组终止后的影响 - 长安控股股东变更后决策链路缩短 资源调配更高效 [4] - 东风保持战略稳定性 可自主决策创新 [4] - 未来仍存在技术联合研发(如动力电池)和海外市场协同开拓的合作空间 [4] 行业发展趋势 - 专业化整合符合国资委"聚焦主责主业"政策导向 [3] - 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窗口期需苦练内功 提升技术产品服务能力 [5]
5月新能源车企销量:全线飘红下市场格局生变
经济观察报· 2025-06-06 16:47
新能源汽车行业5月销量概况 - 5月新能源零售预计达98万辆 同比增长22% 渗透率维持在52 9% [2] - 行业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 新势力头部阵营洗牌 传统车企加速转型 [2] 新势力车企表现 销量排名变化 - 零跑汽车以4 5万辆连续三个月霸榜 同比增长148% 1-5月累计17 4万辆 [3][4][5] - 理想汽车交付4 1万辆 同比增长17% L系列焕新版带动销量回升 [3][5] - 赛力斯问界销量3 7万辆 同比增长35% 问界M9贡献50%销量 [3][5] 其他新势力动态 - 小鹏汽车交付3 4万辆 同比增长230% MONA M03及P7+为主力车型 [3][6] - 小米汽车稳定销售2 8万辆 第二款车YU7将于7月上市 [3][6] - 蔚来交付2 3万辆 同比增长13% 计划Q4实现月销5万辆目标 [3][7] 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 头部车企表现 - 比亚迪销量38 2万辆 同比增长15% 王朝/海洋系列占比近90% [8][9] - 吉利汽车销售13 8万辆 同比增长135% 银河系列贡献10万辆 [9][10] - 长安汽车交付9 5万辆 同比增长70% 深蓝/阿维塔增速显著 [9][10] 二线车企进展 - 奇瑞汽车销量6 3万辆 同比增长48% 1-5月累计增速达112% [9][11] - 长城汽车销售3 3万辆 同比增长32% 魏牌同比大增115% [9][11] - 广汽埃安销量2 7万辆 同比下滑33% 仍处调整期 [9][11] 细分品牌亮点 - 鸿蒙智行5月销售4 4万辆 问界占比超80% [6] - 极狐汽车销量1 4万辆 同比增长200% [12] - 岚图汽车交付1万辆 同比增长122% [3][12]
长安品牌组织架构调整,引力、启源设产品CEO职位!朱华荣回应“重组”:既定战略不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20:08
人事调整与品牌战略 - 公司任命狄智睿为启源产品CEO、袁志雄为引力产品CEO,二人均向执行副总裁叶沛汇报 [1] - 此次调整旨在打通产品与营销职能以提升销量,2025年公司目标销量300万辆(深蓝50万/阿维塔22万/长安品牌228万) [1] - 引力序列由CS系列、UNI序列整合而成,2024年贡献121万辆销量(占公司总销量268万辆的45%) [2] - 公司计划通过HEV混动替代燃油车、智能化升级重构经典产品线(如1.5T HEV替代2.0T燃油车) [2] - CS75系列目标全球年销30万辆,CS55系列目标国内月销1万辆,UNI系列拟延伸为UNI-L/Ultra产品线 [2] 新能源品牌发展 - 深蓝汽车2024年营收372.25亿元(净亏损15.71亿元),阿维塔营收153.48亿元(净亏损40.18亿元) [3] - 深蓝月销达3万辆可实现盈亏平衡(2024年有望达成),阿维塔预计2026年达到盈亏平衡 [3] - 2025年公司新能源销量目标100万辆(占总销量目标的33%),全口径合并收入目标3000亿元 [4] 重组事项说明 - 公司与东风集团控股股东筹划重组事项,但明确不会改变现有品牌架构及战略技术方向 [3] - 重组将利用政策机遇,保持长安品牌、深蓝、阿维塔三大品牌独立发展战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