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威马EX5
icon
搜索文档
沉寂两年威马汽车“好事将近” “复活赛”远比造车难
新京报· 2025-11-07 13:37
公司近期动态 - 公司近期通过官方微博和公众号释放重启信号,宣布“小威随行APP”已重新上线iOS和Android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蓝牙车控、远程车控等已恢复,目前支持威马EX5(可旋转小屏版)及威马EX6车型 [1] - 有消息称公司或在11月底召开新车发布会,释放关于渠道、车机网络等方面消息,企业售后团队已上岗,但相关服务网络仍在建设 [2] - 公司官网仍无新内容更新,400售后服务电话也无法打通 [2] 公司历史与重整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15年,曾占据市场先发优势,2018年发布首款产品EX5,2020年销量曾突破2.2万台 [2] - 2023年10月,公司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放弃港交所上市计划,因拖欠货款和工资等问题被起诉,随后正式申请破产重整,生产销售几乎全面停滞 [2] - 2025年4月,深圳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为威马唯一重整投资人,接手核心资产及重整工作 [3] - 2025年9月6日,公司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明确重整后生产规划:2025年确保年产销1万台、争取2万台,车型以优化后的EX5和E5为主;长期目标为2029年-2030年挑战100万台年产能,实现1200亿元营收 [3] 重整投资方与资金安排 - 重整投资方深圳翔飞背后是宝能系资本,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曾收购观致汽车、长安PSA等资产 [3] - 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超过500亿元,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金额逾120亿元 [3] - 深圳翔飞已承诺为威马初期投入10亿元重启生产,重整计划明确后续将投入超100亿元用于债务清偿及运营 [3] 公司面临的挑战 - 品牌信任度严重流失,停产导致大量车主反映车辆售后维修无门、智能系统停止更新,部分车主电池故障无法正常用车,品牌口碑受损严重 [5] - 供应链和渠道重建困难,原有供应商体系受影响,全国线下门店十不存一,重建需大量资金,在供应链议价和交付周期上竞争力不足 [5] - 研发能力是短板,核心技术如自动驾驶系统、电池管理技术多依赖外部合作,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当前市场主流车型已进入智能座舱4.0和高阶智驾标配阶段 [5] -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2025年前三季度头部10家车企合计占据近80%市场份额,马太效应显著,中小车企生存空间小 [6]
沉寂两年威马汽车“好事将近”,“复活赛”远比造车难
贝壳财经· 2025-11-07 13:30
公司近期动态 - 公司通过官方渠道释放“好事将近,敬请期待”的信号,并宣布“小威随行APP已重新上线”,引发市场对复产计划的新一轮关注 [1] - 小威随行APP于11月5日重新上线iOS和Android平台,主要功能已恢复,试运行阶段支持威马EX5(可旋转小屏版)及威马EX6车型 [4] - 有消息称公司或在11月底召开新车发布会,并释放关于渠道、车机网络等方面的消息,企业售后团队已上岗 [5] 公司重整与生产计划 - 公司在9月6日发布重组说明,计划在2025年年内重启生产并发布新车 [2] - 2025年4月,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公司唯一重整投资人,接手核心资产及重整工作 [7] - 重整后的生产规划为2025年确保年产销1万台、争取2万台,车型以优化后的EX5和E5为主,长期目标为2029年-2030年挑战100万台年产能,实现1200亿元营收 [7] - 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已承诺为初期投入10亿元重启生产,且重整计划明确后续将投入超100亿元用于债务清偿及运营 [7] 公司历史与市场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15年,2018年发布首款产品EX5,2020年销量曾突破2.2万台 [6] - 后续因研发实力不足、产品迭代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于2023年10月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申请破产重整,生产销售几乎全面停滞 [6] - 公司已停产两年 [2] 行业竞争与公司挑战 - 停产两年间,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已发生巨变,市场竞争进入“红海阶段”,马太效应加剧 [2][9] -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头部10家车企合计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 [9] - 公司面临的挑战来源于品牌力、产品力、研发能力、供应链及渠道能力等多个方面 [2] - 公司品牌口碑严重受损,大量车主反映车辆售后维修无门、智能系统停止更新,重获消费者认可面临挑战 [8] - 公司原有的供应商体系受到影响,线下门店十不存一,重建线下渠道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供应链议价、交付周期上竞争力不足 [9] - 公司核心技术多依赖外部合作研发,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而当前市场主流车型已进入“智能座舱4.0”“高阶智驾标配”阶段 [9]
威马APP重启服务,破产车企艰难“复活”之路
华夏时报· 2025-11-05 16:57
公司近期动态 - 威马汽车的小威随行APP于11月5日重新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线 主要功能如蓝牙车控、远程车控等已恢复使用 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 支持车型包括威马EX5和威马EX6 [2] - APP的重新上线被威马车主视为积极信号 缓解了自2023年10月公司申请破产重整以来车主面临的“失联”困境 [2] 公司历史与高光时刻 -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 由前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沈晖创立 名字取自德语“世界冠军” 显示出远大抱负 [3] - 公司坚持自建工厂策略 在温州建立智能化生产基地 此举曾赢得资本市场广泛认可 [3] - 公司累计融资规模高达350亿元 创下当时造车新势力的融资纪录 投资方包括百度、腾讯、红杉资本等明星机构 使其与蔚来、小鹏、理想并称“四小龙” [3] - 首款量产车型EX5于2018年3月上市 凭借性价比和智能化配置获得市场认可 连续40个月在细分市场销量领先 并在2019年夺得新势力单车销量冠军 [3] 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 -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2019至2021年累计研发投入不足30亿元 同期蔚来研发投入超过119亿元 差距悬殊 [4][5] - 内部管理存在严重“部门墙”现象 内耗影响了企业效率和创新能力 [5] - 产品质量问题浮现 2021年12月在4天内连续发生3起自燃事故 导致召回1282辆EX5车型 严重打击消费者信心 [5] - 财务持续亏损 2019至2021年分别亏损约41.45亿、50.84亿及82.06亿元 三年累积亏损超过170亿元 [5] - 现金流紧张 截至2021年底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41.56亿元 而短期借款及长期借款当期到期部分高达94.7亿元 [5] - 三次冲击IPO均告失败 包括2020年科创板申请、2022年港交所申请以及2023年与Apollo出行的RTO进程 [5] 公司破产重整与现状 - 资金链彻底断裂后 公司于2022年10月起陆续关闭线下门店 温州生产基地陷入停产 [6] - 截至2023年6月 公司账面资产总额仅为39.88亿元 负债却高达203.67亿元 资产负债率超过500% [6] - 2023年10月 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生产经营全面停滞 直接影响十万多名车主的利益 [6] - 2024年4月 法院批准重整计划 由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接管威马旗下四家主体公司 [7] 公司重整计划与挑战 - 新威马制定了三步走发展规划 目标包括2025年复产EX5、E5并实现产销2万辆 2026年产量达10万辆 2027至2028年年销量跃升至25万至40万辆 2030年挑战产量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 [7] - 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9月 经营范围仅为汽车销售等 其2024年工商年报显示参保人数为0 [7] - 初期预计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 但分析认为该金额对于重启汽车制造企业而言是杯水车薪 [8] - 新股东与“宝能系”资本关联密切 后者被执行总金额超500亿元 引发对威马未来资金链稳定性的疑虑 [8] 市场竞争与品牌挑战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发生巨变 年产量从352万辆跃升至2024年约1300万辆 市场渗透率突破50% [8] - 威马计划复产的EX5与E5分别为2018年与2022年车型 技术与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存在明显代差 市场竞争力令人担忧 [8] - 威马破产后 其原有的10万至15万元价格区间市场已被比亚迪元PLUS、吉利银河E5、零跑C10等车型抢占 [8][9] - 公司面临严重的品牌信任危机 老车主普遍抱怨售后维修与车机服务无法保障 当初承诺的“终身质保”成一纸空文 [9] - 威马车型在二手车市场遭遇价格腰斩 20万购入的车使用三年后难以卖出7万元 且许多二手车商拒绝收购 [9]
威马汽车官宣“好事”将近,留言要求补发欠薪
巨潮资讯· 2025-11-03 14:41
公司最新动态 - 威马汽车于11月3日发布“好事将近,敬请期待”的利好消息,但未披露具体内容 [2] - 消息发布后,大量疑似威马前员工和用户在留言中关注欠薪补发和售后服务问题 [2] 公司重整与股权变更 - 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被确认为威马四公司的重整投资人和新股东,并于2025年4月3日经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后接管公司 [4] - 翔飞正全力推动威马EX5和E5车型在温州基地恢复量产 [4] 公司未来发展规划 - 复兴阶段(2025-2026):计划于2025年9月复产EX5/E5车型,确保年产销1万台,争取实现2万辆;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6年目标量产10万台 [4] - 发展阶段(2027-2028):年销量目标跃升至25万至40万台;高阶辅助驾驶车型量产;AI赋能研发、生产、营销全链条;启动IPO筹备 [4] - 跨越阶段(2029-2030):2030年产量挑战100万台,营收目标1200亿元;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 [5] 新股东背景 - 深圳翔飞为宝能集团关联公司 [5] - 宝能集团此前跨界造车经历包括:收购的观致汽车已停工停产;DS品牌月销量跌至个位数;其新能源汽车品牌宝能汽车早于威马陷入发展困境 [5]
倒闭车企的烂尾车,成了年轻人的香饽饽
36氪· 2025-11-02 10:08
文章核心观点 - 部分倒闭或濒临倒闭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旗下车型正以3-7折的低价在二手市场流通,形成“烂尾车”市场 [6][13][19] - 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者正成为购买主力,其购车逻辑从追求品牌和智能驾驶转向看重核心硬件配置和极致性价比 [24][30][36] - 消费者对汽车价值的认知发生根本转变,从信任整车品牌转为信任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购车行为被视为一场“硬件赌局” [19][30][40] - 围绕“烂尾车”已自发形成包括第三方维修、配件拆车件、软件刷机、保险代办等在内的民间售后生态体系 [42][48][50] 市场现象与价格动态 - 市场上出现特定“新能源坟场”或停车场,集中停放并特价处理倒闭品牌的库存车,例如极越07从原价22.99万降至14.8万 [8][18] - 多款曾定位高端的车型出现大幅折价,例如高合HiPhi X从原价73万降至18万,威马W6从原价28万降至6万 [21][29] - 此类交易活跃于新能源车友群、小红书“捡漏”话题、闲鱼“倒闭车源”专区等线上平台 [14] 消费者行为与心态 - 年轻消费者购车预算集中在数万元至十万元区间,核心诉求是满足基础出行需求,对智能功能失效的容忍度较高 [8][30][55] - 购车决策依据主要是冰冷的配置单,重点关注电池(如宁德时代)、芯片(如高通8295)、悬挂等核心硬件 [16][40] - 部分消费者会自行或通过第三方对车辆进行改造,如刷机、加装Carplay、拆除智能网关等,将其转化为基础代步车 [30][33] 产业链与售后生态 - 车企倒闭导致官方售后缺失,原“终身质保”等承诺无法兑现,车主面临配件短缺、车机停服、保险拒保等风险 [43][47] - 催生了民间售后体系,包括专做倒闭车型配件的商家、提供刷机越狱教程的车友群、代办保险的经纪人等 [48][50][51] - 部分车型的配件甚至已形成二级市场,有第三方维修店开始专攻特定烂尾车型 [50] 行业背景与未来展望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洗牌,品牌数量从2018年的400多家锐减至2025年的40家左右 [54] - 行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品牌数量将进一步从137个锐减至19个,意味着将有更多车企退出市场 [54] - 技术快速迭代(如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使得当前“堆料”的烂尾车未来面临技术过时的风险 [54][55]
倒闭车企的烂尾车,成了年轻人的香饽饽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31 13:0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洗牌后,大量倒闭品牌车型以3-7折价格流入二手市场,形成“烂尾车”现象 [7][14] - Z世代消费者对汽车价值认知发生转变,从追求品牌溢价和智能功能转向注重核心硬件配置和性价比 [18][24] - 倒闭车型催生了民间售后生态,包括第三方维修、配件二级市场和刷机服务,但车主仍面临保险拒保和技术过时风险 [27][34][38] 倒闭新能源车的市场现状 - 极越07从原价22.99万元降至14.8万元,高合HiPhi X从73万元降至18万元,跌幅分别达35%和75% [8][16] - 威马W6、哪吒U等车型以3-7折价格交易,例如6万元可购入原价28万元的威马W6 [14][20] - 部分车辆通过宁波工厂库存等渠道流入中亚市场,单场地月销量近10台 [12][14] 年轻消费者行为转变 - 95后程序员等群体将购车预算用于旅居,更关注宁德时代电池、高通芯片等硬件可靠性而非品牌存活 [8][25] - 00后用户通过第三方软件刷机、拆件互助维修,将车辆视为“移动硬件组合”,改装成本仅相当于一部手机预算 [20][22] -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需求退烧,更看重基础出行功能,认为车企仅是“组装厂” [20][26] 产业链与风险变化 - 保险公司将部分烂尾车型列入黑名单,导致保费暴涨或拒保,催生专门保险经纪服务 [32] - 第三方维修平台如途虎、天猫养车开始布局新能源专修,但难以消化存量市场需求 [34] - 行业需建立售后责任基金和核心配件标准化,但目前维修依赖车友群和拆车件二级市场 [34] 行业数据与趋势 -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从2018年400多家锐减至2025年约40家,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减少至19家 [38] - 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续航突破1500公里,现有烂尾车面临技术过时风险 [38] - 威马汽车于2025年9月宣布复产,但行业整体淘汰率仍居高不下 [38]
新势力车企死亡报告
36氪· 2025-10-30 16:07
哪吒汽车的高光时刻与战略 - 2022年凭借哪吒U和哪吒V两款车型,以15.2万辆的年销量成为新势力销冠 [1] - 核心策略为“低价高配”,通过大空间进行错位竞争,哪吒V以7-9万元价格提供小型SUV空间,碾压同价位微型车 [3][4][10] - 哪吒U在11-16万主流价位主打超大后排空间,放弃部分科技感配置,精准满足家庭唯一用车对空间的刚性需求 [11][12] 威马汽车的早期优势与定位 - 创始人沈晖拥有辉煌职业履历,曾主导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第一人” [13][14] - 公司走自建工厂路径,早期获得腾讯、百度、红杉及地方政府投资,代表传统造车势力转型 [15][16] - 首款车型EX5定价11-21万元,2019年以1.68万辆销量成为新势力亚军,定位经济适用 [14][69][71] 高合汽车的顶级配置与高端路线 - 创始人丁磊是汽车行业元老,曾担任上汽通用总经理和浦东新区副区长 [17][18] - 首款车型HiPhi X定价57-80万元,配置豪华,包括NT展翼门、可编程大灯(成本超10万元)及英国调校音响 [19] - 2020年及2021年销量均超4200台,在高端市场获得认可,被视为挑战BBA潜力的品牌 [20] 高合的战略失误与失败原因 - 盲目照搬特斯拉由上至下战略,连续推出HiPhi X和HiPhi Z两款高价重叠车型,后者上市四个月仅售约1000台 [27][28][32] - 2022-2023年专注打磨HiPhi Z时,理想、蔚来等对手加速军备竞赛,公司错失竞争窗口 [34][35] - 2023年推出30万元级HiPhi Y求生,但市场已成红海,月交付仅千余台,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停产 [37][38] 哪吒的战略错误与市场误判 - 2023年行业价格战爆发,特斯拉、比亚迪等大幅降价,哪吒“低价高配”核心优势被侵蚀,销量同比出现负30%以上下滑 [42][44][46] - 错误实施品牌升级,推出20-30万元轿车哪吒S,年销量仅20278台,未获市场认可 [47] - 进一步投入10多亿资源开发小众双门跑车哪吒GT,月销量仅百台,打乱产品节奏并延误主力SUV哪吒L上市 [50][51][54] 威马的平庸之困与慢性死亡 - 品牌缺乏鲜明标签,车型EX5性能平平、设计主流,在10-20万元价格带上下不靠,未能吸引早期电动车核心用户 [61][74][75] - 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如自燃、漏风、掉电等,摧毁其“靠谱”形象,2020年发生11起自燃事故并召回1282辆车 [79][80] - 智能化采用多家供应商方案(科大讯飞、华为、小米),缺乏自研能力,电池采购分散导致品控失控 [85] 新势力生存关键:融资与上市 - 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均在早期成功上市,获得二级市场融资能力,为后续竞争提供资金保障 [92] - 威马虽累计融资350亿元,但因自建工厂花费巨大,上市进程屡次受挫(科创板、港股、借壳均失败),最终最早暴雷 [93][94] - 高合总融资仅50亿元,2022年港股上市失败,沙特资金未到位;哪吒股权分散混乱,多次冲击上市未果,错过融资窗口 [95][101][103]
年轻人抄底烂尾车
投资界· 2025-10-28 11:15
行业核心现象 - 部分已倒闭或濒临倒闭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如威马、高合、哪吒、极越)的车型,正以3至7折的深度折扣在二手车市场流通,形成“烂尾车”或“电子孤儿”市场 [10] - 这一现象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二手车生态,在车友群、社交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野蛮生长,其交易基础是冰冷的配置单而非品牌信仰或售后服务 [9] - 截至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已从2018年的超过400家锐减至约40家,超过30家车企在过去十年中退场,行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品牌数量将从137个进一步锐减至19个 [24] 消费者行为转变 - 购买主力为Z世代年轻消费者,其购车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看重品牌信仰和智能驾驶转变为“硬件赌局”,即赌核心供应链(如宁德时代电池、高通芯片、博世部件)比车企寿命更长 [8][9][18] - 消费者购车决策极度理性,核心关注点是车辆是否“堆料”,即硬件配置(如100度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高通8295芯片、双叉臂悬挂)和原价基础上的折扣幅度(如原价22.99万的极越07现价14.8万,原价73万的高合HiPhi X现价18万) [8][9][13] -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等软件功能需求退烧,更看重“降本增效”,将汽车视为“移动的硬件组合”或基础代步工具,愿意通过第三方刷机、汽配城改装(如加装CarPlay、手机支架)来满足基本出行需求 [15][16] 市场影响与衍生业态 - “烂尾车”市场催生了新的民间生态,包括专做倒闭车配件的商家、提供刷机包和越狱教程的车友群、专攻特定烂尾车型的第三方维修店,甚至代办特殊保险的经纪人 [19][20] - 巨大的存量市场对现有售后体系构成挑战,尽管途虎、天猫养车等已开始入局新能源专修,但仍难以完全消化需求,抱团养车成为常见模式 [20] - 技术快速迭代(如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续航突破1500公里的全固态电池)使得当前购买的“堆料”烂尾车未来面临技术过时的风险,但部分消费者因即时需求和预算限制(如10万内)仍选择购买 [24]
倒闭车企的烂尾车,成了年轻人的香饽饽
创业邦· 2025-10-27 11:28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洗牌后 大量倒闭品牌车型以3-7折的深度折扣流入二手市场 形成新兴的"烂尾车"细分市场 [19][25][52] - Z世代年轻消费者成为该市场主要购买力 其汽车消费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从追求品牌和智能配置转向看重核心硬件配置和极致性价比 [29][35][37] - 购买行为被形容为"硬件赌局" 消费者赌的是宁德时代电芯 高通芯片 博世等核心供应链企业的产品质量比车企寿命更长 [8][17][38] - 催生了独特的民间售后生态 包括第三方刷机 拆车件交易 车友群互助维修等 以应对官方服务缺失的挑战 [28][41][48] 市场现象与价格动态 - 特定车型价格跌幅显著 例如极越07从原价22.99万降至14.8万 高合HiPhi X从原价73万降至18万 [8][21] - 这些车型被称为"性价比神车" 其吸引力在于"100度宁德时代三元锂+高通8295芯片+双叉臂悬挂+原价七折"等硬件堆料 [17][19][37] - 交易渠道集中在新能源车友群 小红书"捡漏"话题 闲鱼"倒闭车源"专区等线上平台 [15] - 部分车辆甚至出口至中亚地区 [13] 消费者行为与心态转变 - 年轻消费者购车心态务实 核心需求是"硬件够硬 既能遮风挡雨 又能装下电池和电机" 对智能驾驶等附加功能需求退烧 [29][30][39] - 购车预算集中在5-10万元区间 消费者视其为满足基本出行权利的高性价比入口 [7][32][53] - 消费者对汽车价值的认知从"品牌信仰"转变为"够用就行" 更信任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而非整车品牌 [24][35][38] - 部分消费者会进行个性化改造 如加装Carplay 手机支架 音响等 全部花费约一部手机的预算 [32][33][34] 行业影响与衍生生态 - 行业整合加剧 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从2018年的400多家锐减至2025年的40家左右 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减少至19个 [52] - 技术快速迭代带来风险 例如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续航1500公里的全固态电池 可能使当前"烂尾车"技术过时 [52][53] - 催生了专门的"民间售后"市场 包括代办保险的经纪人 专攻特定车型的第三方维修店 以及拆车件交易渠道 [46][48] - 部分保险公司将烂尾车型列入"黑名单" 导致保费暴涨或拒保 增加了车主的使用成本 [45]
警惕造车新势力的“表演式复活”
36氪· 2025-10-11 09:38
两家造车新势力的最新动态 - 业界传出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正与山子高科推进重组,或于今年10月完成交接清退,消息促使山子高科股价连续涨停 [1] - 威马汽车在微信公众号停更两年后发布公告,称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接管威马四公司,并正推动威马EX5和E5车型恢复量产 [1] 威马汽车与哪吒汽车的经营困境 - 威马汽车两年前申请破产重整时负债总额高达260亿元,产品力已严重落伍,五年后冲刺百万销量的目标难度极大 [5] - 哪吒汽车目前账面资金仅剩1500万元,债务总额达到265亿元,而潜在重组方山子高科自身资产负债率高达85%,且累计亏损130亿元 [5] 山子高科的发展背景与转型 - 公司前身为银亿股份,曾是宁波房地产龙头企业,由前宁波首富熊续强创立,并于2011年借壳上市 [7] - 原实控人熊续强在2016年确定入局高端制造业的战略,希望通过并购进入汽车零部件领域,但跨界并购后业绩恶化,未能带来新增量 [9] - 2022年公司实控人变更为80后浙商叶骥,公司更名为山子高科,从房地产企业转型为集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 [11] 山子高科的近期举措与资源整合 - 公司近期动作包括:重组哪吒汽车、聘请特斯拉前核心量产人物朱人杰出任子公司CEO并兼任集团副总裁、与天猫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2025-2026年推进首款车型V17项目的开发和投产 [16] - 今年9月,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向山子高科发放贷款高达1亿元,其子公司提供抵押担保,贷款可能用于重整哪吒汽车 [14] - 公司通过下属子公司受让邢台龙冈90%股权,间接获得了整车(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12] 山子高科面临的挑战 - 公司已连续亏损七年,今年一直在退市边缘徘徊 [7] - 造车业务需要巨额资金,百亿级资金往往只够跨过门槛,而山子高科的财力与知名投资机构或大厂相比逊色,现有贷款对于拯救哪吒汽车及长期运营而言是杯水车薪 [16][18] - 公司过去十年在汽车领域的积累主要聚焦于燃油车赛道的传统零部件制造,在智能化和新能源相关领域涉足不多,重整哪吒汽车缺乏产业协同经验和相关领域专长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