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

搜索文档
了不起的河洛文化丨五都荟洛 旷世盛景
河南日报· 2025-08-20 07:56
夏代乳钉纹铜爵。记者 王铮 摄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曾宪平 摄 偃师商城遗址公园。李智 摄 二里头遗址俯视图。周鼎凯 摄 偃师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郭虚己墓志。受访者供图 东周王城遗址现景。李卫超 摄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车马坑。记者 王铮 摄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外景。刘冰 摄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张水利 摄 游客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汉代陶百花灯前驻足观赏。记者 王铮 摄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倪睿 摄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王宏欣 摄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一门三道遗址。受访者供图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及天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张怡熙 摄 在河洛大地的历史深处,一条洛水串起五颗华夏文明的星辰。 自东向西30余公里的狭长走廊间,偃师商城、夏都二里头、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次第铺展, 形成举世罕见的五都荟洛奇观。 这不是地理的偶然,而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见证——30余公里长廊,实 为五千年文明基因的时空浓缩。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封禅书》 二里头:王权初曙的文明奠基 3800年前,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在此诞生。 二里头遗址以"五个最早"震惊世界:中 ...
了不起的洛阳城丨洛阳石窟 不只龙门
河南日报· 2025-07-23 09:00
洛阳石窟艺术概况 - 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现存2345个窟龛、11万尊造像,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代表中国石刻艺术巅峰[4][10] -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400余年营造,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0] - 卢舍那大佛为盛唐杰作,宾阳中洞展现佛教艺术中国化特征,2024年新发现唐代圆雕菩萨残像为研究提供新实物[4] 卫星石窟分布与特色 - 以龙门石窟为中心50公里半径内分布多个北魏至唐代小型石窟,包括吕寨、万佛山、虎头寺等,共同构成中原佛教艺术谱系[1][5][6] - 伊川吕寨石窟开凿早于龙门卢舍那大佛200年,现存30余尊北魏风格造像[5][29] - 孟津万佛山石窟以6窟中4窟完整保存北魏礼佛图浮雕著称,反映鲜卑贵族信仰[6][20][23] - 宜阳虎头寺石窟790尊造像密布弧形山壁,为保存较好的北魏石窟之一[6][15] 石窟保护与迁移案例 - 新安西沃石窟因小浪底工程切割搬迁至博物馆,系黄河中下游唯一北魏石窟[7][16] - 孟津谢家庄石窟整体迁入黄河公园,保留北魏迁洛初期雕刻特征[7][11] - 嵩县铺沟石窟采用混凝土封闭抢救,展现保护与风化的博弈[7][25] 艺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 水泉石窟同时包含北魏小龛4个与唐代小龛1个,雕刻风格呈现从肃穆到丰润的演变[24] - 万佛山石窟藻井太极图反映清末佛道交融,礼佛图数量与规模全国罕见[22][23] - 吕寨石窟三窟结构完整,为研究北魏至唐代佛教传播提供实物依据[29][32] 旅游与文化传承 - 2024年7月龙门石窟夜间游览项目吸引游客体验石刻艺术[3] - 水泉石窟成为研学热点,2024年7月接待多地游客参观[26] - 现代科技手段使千年造像数字化,实现古老艺术创新传播[4]
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召开第八次会议
河南日报· 2025-07-18 18:4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 - 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3] - 强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求深化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站位 [3] - 明确要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落实中央江河保护治理意见 [3] 系统性工作部署 - 统筹发展与安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做好防汛备汛保障黄河安澜 [4] - 统筹保护与治理,践行"两山"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 [4] - 统筹节水与用水,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现代水网 [4] - 统筹破旧与立新,以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4] - 统筹传承与创新,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推动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 [4] - 统筹当前与长远,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工作并谋划"十五五"规划 [4] 具体实施举措 - 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5] -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区域联防联控 [5] - 落实"四水四定"严格取用水控制实施节水行动统筹农业工业城镇节水 [5] - 推动文旅融合讲好黄河故事打造精品线路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5] 组织保障机制 - 加强党的领导树立"一盘棋"思想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强化责任落实 [4] - 要求各地各部门提升能力本领形成保护治理合力 [4] -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研究部署工作 [5]
洛阳 ,还得是洛阳!
央视新闻· 2025-05-21 09:42
历史文化 - 洛阳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有5000多年文明史、近4000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4][7] - 历史上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 [10] - 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分布,形成"五都荟洛"的罕见景观 [13] -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拥有十万余尊佛像,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 [29][32] 文化传承 - 洛阳是河洛文化之源,全球1亿客家人祖籍于此,中国70%宗族大姓起源于此 [50] - 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诞生于洛阳,地动仪也发明于此 [50] - 洛阳是儒学奠基地、道学产生地、佛学首传地、玄学形成地、理学渊源地 [50] -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见证佛教中国化进程 [53] 旅游资源 - 隋唐洛阳城遗址重现唐代中轴线建筑,包括应天门、定鼎门等 [9][19][22] - 洛邑古城展现唐宋风华,文峰塔高30米,夜间灯笼营造古风氛围 [35][37][40] - 老君山日出景观被誉为"紫气东来",白云山、黛眉山展现中原山河壮美 [56][59][61] - 小浪底水库有"小千岛湖"之称 [64] 牡丹产业 -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现有九大色系、十种花型、一千余品种 [67][69] - 牡丹鲜花饼、牡丹银丝酥、牡丹全花茶等延伸产品形成美食产业链 [95][98] - 药用牡丹种植带动村民增收 [71] 非遗美食 - 洛阳水席是国家级非遗,包含24道菜,头牌菜"牡丹燕菜"考验刀工 [71][74][76] - 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等汤类美食形成独特饮食文化 [78][81][83] - 浆面条、烫面角、小街锅贴等面食体现小麦产区特色 [86][88][90] - 偃师银条采用真空灭菌技术远销海外 [93] 工业制造 - 洛阳创造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舰艇柴油机等多项"第一" [103][105] -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千余家,形成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106] - 中信重工矿山装备出口数十个国家,一拖集团保持全球拖拉机领先地位 [10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