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四川南充将加快建设巴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
中国发展网· 2025-07-30 16:09
南充文旅产业发展战略 - 南充市委市政府将文旅产业纳入"1558"工作思路总体部署 包括"巴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 "文旅兴市"战略和"文旅产业升级赋能行动" [5] -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支持南充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南充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专题研究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5] 发展目标与路径 - 提出"12345"发展框架 包括一条主线 两个目标 三个转变 四张品牌 五个坚持 [8] - 到2027年基本建成巴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 到2030年国际旅游城市魅力彰显 [8] - 推动三个转变 从文旅资源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变 从传统业态向综合业态转变 从单一调节向多元调节转变 [9] 核心文旅品牌 - 打造"世界古城·春节原乡"品牌 依托2300多年历史的阆中古城和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地位 [10] - 做强"将帅故里·红色南充"品牌 基于朱德 张澜 罗瑞卿等革命先辈资源 [10] - 做实"中国绸都·丝绸源点"品牌 发挥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优势 [10] - 做响"赛事名城·垂钓天堂"品牌 [10] 产业基础与资源 - 南充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 位于成渝西"西三角"腹心地带 是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 [1] - 形成红色文化 三国文化 丝绸文化 生态文化和春节文化五大特色文化体系 [1] - 现有阆中古城 朱德故里2个国家5A级景区和3个天府旅游名县 [9]
“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红色旅游央地媒体联动采访在冕宁启动
中国发展网· 2025-07-21 16:45
四川红色旅游发展 - 四川省委宣传部策划"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红色旅游央地媒体联动采访活动,五支采访团将深入红色旅游代表性地点,宣传推介新线路、新场景、新体验、新业态 [2] -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6条全省红色旅游线路,包括"四渡赤水""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等,并推出八大提质升级行动 [3] - 四川查明红色旅游资源点3200余个,涵盖"红军长征""伟人故里""川陕苏区"等主题,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要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升级 [3] 凉山州红色旅游成果 - 凉山州打造"彝海结盟"红色研学名片,2024年接待红色研学游客10万人次,全州实现旅游总收入651亿元 [4] - 彝海结盟纪念馆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动彝海村从偏远小山村发展为旅游村 [4] - 凉山州持续塑造"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文旅品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4]
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召开第八次会议
河南日报· 2025-07-18 18:4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 - 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3] - 强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求深化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站位 [3] - 明确要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落实中央江河保护治理意见 [3] 系统性工作部署 - 统筹发展与安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做好防汛备汛保障黄河安澜 [4] - 统筹保护与治理,践行"两山"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 [4] - 统筹节水与用水,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现代水网 [4] - 统筹破旧与立新,以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4] - 统筹传承与创新,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推动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 [4] - 统筹当前与长远,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工作并谋划"十五五"规划 [4] 具体实施举措 - 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5] -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区域联防联控 [5] - 落实"四水四定"严格取用水控制实施节水行动统筹农业工业城镇节水 [5] - 推动文旅融合讲好黄河故事打造精品线路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5] 组织保障机制 - 加强党的领导树立"一盘棋"思想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强化责任落实 [4] - 要求各地各部门提升能力本领形成保护治理合力 [4] -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研究部署工作 [5]
甘肃身在上游争当上游
经济日报· 2025-07-16 11:32
黄河甘肃段生态保护与水资源概况 - 黄河干流流经甘肃913公里占全长16.7% 甘肃沿黄流域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4.3% 年均自产地表水资源125.2亿立方米占黄河流域总水量超五分之一 其中甘南水源涵养区年均补水64.4亿立方米 [1] - 甘肃黄河干流出境断面连续9年达Ⅱ类水质 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7.56% 14条地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巩固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1] 甘南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成效 - 甘南州占黄河源区径流量58.7% 尕海湖面面积稳定2700公顷 沼泽湿地恢复1.2万公顷 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 保护区内栖息候鸟80多种3万余只 [2] - 玛曲县2024年完成草原改良84万亩 黑土滩治理20万亩 沙化及退化草原治理132.48万亩 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生态修复63.45万亩 [3] - 甘南州2024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97.1% 森林面积较2020年增78.5万亩 近8年黄河出境流量较入境平均增2.46倍 近三年甘肃黄河流域营造林638.2万亩占全省60.95% 草原种草改良897.38万亩占全省47.11% [4] 兰州黄河文旅融合发展 - 兰州"无人机+VR"全景观光项目单日体验量破千人次 复购率65% 配套衍生服务丰富消费场景 马拉松赛事串联黄河风情线标志性景观 带动旅游消费升级 [6] - "十四五"以来兰州累计接待游客3.18亿人次 旅游收入2365.5亿元 政策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建成兰州老街等文旅消费集聚区 演艺项目《天水千古秀》等亮相 [7] 白银市重金属污染治理与水资源循环 - 白银市东大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2019年完工后水体重金属浓度显著下降 近年每月检测未检出污染物 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100% [9][10] - 白银市2024年再生水利用率达19.4%(340万吨/1750万吨) 尾水湿地项目建成后年削减化学需氧量292吨 氨氮51.1吨 总磷2.92吨 [11] 甘肃全省水污染综合治理进展 - 黄河流域3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 62座县级及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59座 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74%以上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2.29% [11] - 2024年甘肃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6% 较"十四五"前三年提高3个百分点 5607个排污口整治完成率99.8% [12]
在黔山秀水之间,领略多彩文化魅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6 06:59
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 - 2025年"艺海流金·多彩贵州"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界交流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支持 [2] - 活动内容包括贵阳、安顺、黔东南等地文化和旅游推介会,非遗传承、景区建设、城市文化等主题交流工作坊,走访当地16个文化地标 [2] - "艺海流金"活动自2005年创办,20年来已走进山东、甘肃、浙江、海南、江西等多个省份 [2] 贵州旅游资源 - 贵州拥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山水之美,多民族融合共居演绎的人文之美,以及现代化发展之美 [2] - 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包括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 [3] - 贵州"村超""村BA""村T"等"村字号"系列IP近年来十分火爆,群众文体活动释放出强劲吸引力,激活县城和乡村活力 [5] 港澳游客数据 - 2025年上半年贵州接待港澳游客达10.72万人次,同比增长74% [3] - 2024年香港、澳门和贵州成立了"贵港澳旅游联盟" [3] 文化合作项目 - 中央歌剧院与贵州省共同打造了原创歌剧《王阳明》,与安顺市共同打造了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 [3] - 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与重庆川剧院合作推出小剧场川剧《霸王别姬》,并探索与安顺地戏合作的可能性 [6] - 香港艺术节正在探讨将侗族大歌带去香港艺术节的可能性,并愿意与贵州合作探索非遗文化"走出去" [7] 文化特色 -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包括苗族银饰、侗族大歌等 [1][4] - 安顺高台地戏是民间古老戏剧安顺地戏的"变种",以八仙桌搭成金字塔状进行表演 [6] - 贵州桥梁别具一格,具有世界级桥梁之壮美 [5]
京北响起草原长调,张掖文旅周携草原牧歌“奔”入昌平
新京报· 2025-07-09 18:50
随后,《阿尔泰苍狼》《裕固天鹅琴》《美丽的格斯达尔》《家园》等歌曲,描绘出肃南高原壮丽的自 然风光与各族人民的团结友爱;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模特表演《战马》、大合唱《四渡赤水》的 轮番上演,以丰富的艺术形式传递文化魅力,现场的掌声、笑声、欢呼声不时响起。 舞蹈与歌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观众更加了解异乡的文化。"这些舞蹈太有感染力了,服饰和 音乐都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我对裕固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去张掖、去肃 南,感受一下当地的民族风情。"观众徐娜说。 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7月9日,北京·张掖文化旅游宣传周活动走进昌平区。当日,"彩虹张掖·牧歌肃 南"专场文艺演出精彩上演。记者获悉,北京·张掖文化旅游宣传周活动于7月7日-9日在北京举办,昌平 区为该活动的第三站,活动旨在为加强北京与张掖两地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展示张掖丰富的自然景 观、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文旅产品,提升张掖文旅品牌在北京及京津冀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演出在舞蹈《美丽中国》中开场,随后,身着华美民族服饰的舞者在《裕固欢歌》《裕固族盛装舞》 《裕固婚礼》中,展现出了裕固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牧民豪爽质朴的品格,演员们热 ...
《杭州蓝皮书:2025年杭州发展报告》发布
杭州日报· 2025-07-09 10:12
杭州蓝皮书2025年发展报告发布会 - 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杭州蓝皮书:2025年杭州发展报告》发布会[1] - 发布会参与人员包括各分卷执行主编、作者代表、社科专家和市社科联(院)30余人[1] - 杭州图书馆、市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市属社科社团代表和市社科普及基地代表受邀参加并接受赠书[3] 蓝皮书编撰背景与结构 - 《杭州蓝皮书》是杭州市年度发展报告,发挥市社科院新型智库功能[1] - 2025年版分为经济卷、社会卷和文化卷3个分卷[1] - 设有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和典型案例4个板块[1] - 编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 经济卷核心内容 - 主题聚焦数字经济[1] - 总结杭州数字经济发展成效[1] - 梳理杭州数据要素交易市场现状、趋势与繁荣对策[1] - 分析杭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举措成效与推进策略[1] 社会卷核心内容 - 聚焦杭州公共服务"七优享"重大民生工程[1] - 系统梳理杭州市委市政府顶层政策设计[1] - 量化呈现职能部门在社会民生方面的创新实践及实施成效[1] 文化卷核心内容 - 呼应新时代文化使命,围绕"文旅融合发展"主题[2] - 关注杭州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2] - 研究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和培育文旅体融合消费新增长极[2] - 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2] 发布会后续活动 - 三位社科专家分别对经济卷、社会卷、文化卷进行推荐[3] - 会后举行蓝皮书分享恳谈会[3] - 与会领导、学者、作者和编辑代表围绕编撰出版议题进行交流[3]
杭州文旅暑期推出“演唱会+文旅”大礼包,涵盖景区、酒店、演艺优惠
杭州日报· 2025-07-08 11:07
杭州文旅创新模式 - 杭州文旅推出"演唱会+"创新模式,通过"2025年跟着演唱会游杭州"第二期活动,升级演唱会门票功能,全球乐迷可凭门票在演唱会前后三天内享受"文旅大礼包"[1] - "文旅礼包"包含三项核心权益:演艺板块提供8家特色演艺空间门票最低五折优惠,景区板块推出5家旅游景点门票"买一赠一"优惠,住宿板块11家场馆周边酒店提供"买一免一"或五折优惠[1] - 该模式整合演出、景区、酒店等优质资源,打造"一票通享"文旅消费新模式,培育新型消费习惯,释放文旅消费潜力[1] 演唱会经济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杭州已举办大型演唱会52场,吸引超过85万名全球观众,票房收入达7.65亿元,带动文旅综合消费45亿元[2] - 杭州"演唱会经济"指数位居全国第三位,较2023年上升14位,预计2025年全年演唱会将超过85场[2] - 2025年暑期档已确定12场大型演唱会,包括查理·普斯、任贤齐、陶喆等艺人演出[2] 政策支持与行业趋势 - 杭州市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演赛展商旅"联动若干措施》和《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跟着赛事游杭州""跟着演唱会游杭州"模式成熟发展[2] - 该模式不仅能直接带动周边酒店、餐饮等消费增长,也是打造"知音杭州"文旅新品牌的重要契机[2] - 通过"一场演唱会变成一次城市文化深度游"的创新实践,推动文旅融合发展[2]
重庆黔江被确认为白垩纪恐龙化石集群埋藏地
科技日报· 2025-07-04 10:29
重庆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群发现 - 黔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白垩纪恐龙化石集群埋藏地,使重庆同时拥有侏罗纪和白垩纪恐龙化石群 [1] - 重庆古生物化石资源富集,全市共划定8个化石集中产地、覆盖1764平方公里,划分世界级化石产地3个、国家级化石产地10个、省级化石产地62个 [1] - 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群距今8000万年左右,发现2个主要化石富集层位、400余个化石发现点和5个化石富集区,分布范围为5.7平方公里 [1] 化石资源特点与科研价值 - 化石资源呈现规模大、数量多等特点,发掘标本涵盖蜥脚类、鸟臀类、兽脚类化石,保存状态好、完整度较高、科研价值高 [1] - 黔江恐龙化石群填补了西南地区白垩纪恐龙发掘和学术研究的空白 [2] - 发现命名的"长生黔江龙"为西南地区首个鸭嘴龙类新属种,填补了东亚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研究的空白 [2] 文旅开发规划 - 黔江在城市开发区中划定了1200亩用地作为核心保护区,成立了重庆市白垩纪恐龙研究中心 [2] - 正全力建设恐龙遗址公园、恐龙文化创意产业园、恐龙博物馆、恐龙数智体验馆,打造恐龙科普、研学和旅游平台 [2] - 专家认定黔江恐龙化石时代极具代表性,化石资源丰富,类群全,研究价值重大,具有很高的科普和文化旅游价值 [2]
文化中国行丨艺术唤醒古村生命力
广西日报· 2025-06-27 10:24
古村落改造与文旅发展 - 潜经村通过"一家一品"改造升级34幢古民居,投入资金800多万元,保留传统民居韵味的同时实现焕新 [1] - 现存60多幢古民居中,对13幢进行"写生基地+微民宿+文创旅游"模式改造,引进10多家书画摄影工作室及文创公司 [2] - 将300平方米废弃老民居改造为雁山潜经文化中心,成为"艺术写生+作品展览+商品文创"核心载体 [2] 艺术与文化产业生态 - 创建30余平方米微型博物馆"雁山区历史文化展示馆",陈列从史前螺蛳壳标本到清代建筑构件等跨时代文物 [3] - 吸引漓江画派创作基地、广西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等6大艺术机构入驻,形成"一家一个艺术馆"格局 [3] - 2021年初至2023年6月举办近百场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年游客量突破25万人次 [3][4] 商业模式创新 - 采用"桂花小苑"等微民宿案例,通过艺术展览与文艺创作激活闲置民居商业价值 [2] - 开发非遗研学、旅拍等新业态,结合多民族风情与漓江生态打造差异化文旅产品 [2][3] - 通过"一月一展"持续制造文化热点,形成可持续的游客吸引力与内容产出机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