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发射
搜索文档
北方第一大省,赶上风口了
创业邦· 2025-10-18 11:20
商业航天行业概览与市场前景 -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与电视卫星信号、天气预报、导航地图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6] - 产业链上游为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配套设备,中游为商业发射、卫星测控、地面设备及卫星运营,下游包括卫星导航、通信、遥感及卫星互联网等应用场景 [6] -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从2020年的1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约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2.9%,预计2025年将达到2.8万亿元,是一个庞大的万亿级市场 [6] - 商业航天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外界预期其全产业链正快速发展,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4] 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战略 - 山东省发布《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较完善产业链条,力争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4][13] - 山东以“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为路径,形成“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13] - 山东规划形成“三核引领、梯度辐射,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烟台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鼓励济南、泰安聚焦火箭卫星制造及卫星运营等规模化发展,鼓励青岛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 [20] - 山东借助其黄渤海沿岸的区位优势为低成本海上发射提供地理支撑,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工业积淀奠定产业链协同基础 [21] 烟台东方航天港的核心地位与优势 - 东方航天港是我国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已成功保障我国海上发射任务20次,累计发射卫星130颗,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 [10] - 东方航天港集团以海上发射为核心支撑,招引30个、总投资322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项目集聚在同一产业链条上 [10] - 在海阳,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串联起火箭制造、卫星产业、海上发射等组团,实现火箭从星箭总装厂房到海上发射平台48小时内完成“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 [10] - 这种将制造、发射、回收环节“物理相邻”的设计,使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 [13] 区域竞争格局与山东的机遇挑战 - 近3年有20多个省区市先后发布40余项政策规划支持商业航天,北京、上海、四川、陕西、湖北等传统航天大省密集加码,山东、河南等“非传统航天大省”也依据自身禀赋跑步入场 [7][8] - 目前北京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2600亿元,广东冲刺2025年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突破3000亿元的目标,上海预计2027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山东与这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19] - 火箭发射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其需求主要来自卫星发射,国际电信联盟实行“先到先得”原则推动各国加速组网,中国正在积极布局“星网”、“千帆”等超大规模低轨星座 [8] - 截至2025年4月,“星网”计划仅发射28颗、“千帆”星座仅发射90颗,均不足规划目标的1%,发射进度显著滞后,卫星组网需求明确且庞大,火箭发射频次不足成为核心瓶颈 [8]
2027年实现年产火箭百发!山东发布商业航天发展新政
齐鲁晚报网· 2025-10-10 22:0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钟建军 10月1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烟台海阳召开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焉杰解读《山 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亿 元,形成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构建覆盖火箭卫星研发制造、发射服务、数据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 焉杰介绍,《若干措施》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三个聚焦":聚焦落实国家航天有关要求,贯彻国家航天强国战略,把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总体 布局统筹谋划,在服务国家航天发展(000547)大局中积极贡献山东力量;聚焦巩固提升发射能力建设,突出山东省商业航天发展特色,以实际举措持续 巩固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优势,加强海上发射技术创新和平台升级改造,提升发射保障能力,以高频次、高质量发射任务牵引带动全省商业航天产业发 展;聚焦锻强商业航天产业链条,围绕火箭卫星研发制造、数据开发应用,以及新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集成电路等航天关联配套领域发展,推动商业 航天产业全链条协调发展。 推动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
一箭11星!商业航天“国家队”再出手 专家解读:为何这次在日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0 14:18
捷龙三号火箭发射情况 - 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于8月9日在山东省日照市近海海域点火升空 采用"一箭11星"方式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 - 捷龙三号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主要面向大型星座组网市场提供高频次海上发射能力 [1] - 自2022年12月首飞成功以来 捷龙三号已执行六次发射任务 发射地点包括黄海海域、广东省阳江市附近海域和山东省海阳市近海海域 [1] 海上发射优势 - 海上发射点位选择灵活 可根据载荷特点和客户要求自由选择发射位置 在低纬度地区发射可节省燃料并提升运载能力 [2] - 海上发射安全性高 可灵活规划火箭飞行航迹 让火箭残骸落入海中 远离陆地建筑物和人口稠密区 [2] - 海上发射成本较低 只需通知船只和航空器避开相关区域 比疏散人群成本低得多 [3] - 海上发射平台能迅速抵达发射海域 火箭总装测试厂房可建在岸边 利用海运转运火箭 减少陆地运输时间与成本 [4] 海上发射挑战 - 海上环境潮湿 盐雾对电子元件和金属有较强腐蚀性 火箭和发射平台需适应海上环境 [3] - 海上发射平台晃动 对航天器的姿态和位置测量系统造成一定挑战 [3] 捷龙三号商业价值 - 捷龙三号通过发挥固体火箭生产制造及海上发射一体化优势 单发火箭从星箭对接到发射不超过一周 可实现一周一发的高频次发射能力 [4] - 捷龙三号01批批产的首发火箭标志着商业火箭正式迈入高效批量化生产时代 [4] - 公司将持续优化发射流程 依托海上机动发射点位的灵活布局 为客户提供更高性价比、更快履约的组网服务 [4] 日照近海海域发射条件 - 日照临近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海阳东方航天港 火箭总装测试厂房选址在海阳 运输距离短 可节约海运成本 [4] - 黄海和渤海海域发射窗口期超过四分之三 每年有75%时间适合发射 日照近海海域具备较长的发射窗口期 [5] - 山东沿海遍布岩基海岸 日照拥有良好的港口条件 便于大型火箭及相关设备的运输和装卸 [5]
向海寻梦 问天不止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3 09:30
海上发射技术突破 - 国内首次实现"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火箭海上回收试验 [1] - 全球首个独立掌握海上发射技术 2019年长征十一号以"一箭七星"方式成功发射 [3] - 首创"悬臂发射+导流槽"设计 解决火箭在波涛中精准入轨难题 [4] 发射装备与技术优势 - 专用发射船全长160米 甲板面积相当于40个标准篮球场 承载力达每平方米20吨 [4] - 具备近海一周双发 远海半月一发的高效发射能力 [8][11] - 海上发射可节省火箭燃料 提升运载能力 有效降低发射成本 [9] 产业布局与运营成果 - 形成6公里产业生态圈 实现火箭从车间到发射场仅15分钟车程 [6][8] - 累计完成16次海上发射 将93颗卫星送入太空 [8] - 构建"南北四港"发射布局 可满足全国70%商业卫星入轨需求 [8] 未来发展目标 - 计划实现每年百次发射 量产百发火箭 运营百颗卫星 营收超百亿 [11] - 已启动252颗遥感卫星星座项目 将成为全球商业航天新高地 [11] - 成为国内唯一全面掌握海上发射核心技术并拥有全流程自主知识产权的团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