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

搜索文档
东方航天港:逐梦星辰的“海上摇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15:43
海上发射任务进展 - 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于8月9日成功执行一箭十一星发射任务 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送入LEO轨道 标志着海阳火箭发射第17次成功[3] - 东方航天港是中国唯一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母港 已成功保障17次海上发射任务[3] - 捷龙三号火箭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近期需在两个月内完成遥六、遥七、遥八三次连续发射 首次启用山东日照近海发射点[4] 技术突破与创新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于5月29日完成国内首次海上飞行回收试验 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 直径4.2米 高度26.8米 起飞质量57吨 飞行高度2.5千米[4][5] - 该火箭实现国内首个"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突破 填补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空白[5] - 研发"海基发射动态补偿"技术 通过实时监测平台运动状态和高精度算法修正火箭姿态[7] - 中国电科箭载导航装备实现分离体实时米级定位 使回收效率提升数百倍[8] 海上发射技术挑战 - 海上发射平台受海浪潮汐风力影响 需控制晃动幅值在安全阈值内[7] - 液氧甲烷等低温推进剂需应对海上高湿高盐环境下的绝热与防泄漏挑战[7] - 盐雾腐蚀可能导致金属壳体电子设备失效 采用吸湿性小材料三防漆电镀涂层等防护措施[8] - 发射窗口依赖精准气象数据 "海哨兵"波浪滑翔器可实时监测水文气象参数[8] 海上回收关键技术 - 海面软着陆需应对水冲击和高温羽流与海水相互作用 采用"悬停→关机→水缓冲"模式[9] - 需验证发动机喷管接触海水时的抗热震性能 避免材料开裂[9] - 洋流海生物附着等因素影响回收 需优化回收平台锚泊系统和防滑设计[9] - 液氧甲烷推进剂的低温特性可能导致海面结冰 需研发防冰涂层或动态加热技术[9] 成本与产业化发展 - 元行者一号不锈钢箭体预计可复用20次 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3000美元/公斤以下[11] - 箭元科技自主研发龙云发动机 采用3D打印一体化喷注器 制造周期缩短60%[12] - 东方航天港规划"元行者一号"中型火箭 支撑星链级星座高密度发射需求[11] - 海上回收方案溅落区远离航道与居民区 避免陆上回收次生灾害风险[12] 国际竞争格局 - 全球海上回收呈现"美国主导 中国追赶 其他国家跟进"态势[13] - SpaceX猎鹰9号一子级复用次数达26次 单次发射成本低至1500美元/公斤[12] - 中国元行者一号与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形成技术互补 预计2026年实现轨道级回收[13] - 欧洲未开展海上回收试验 印度ISRO计划2027年测试可重复使用火箭[13]
“航天+海工”的技术融合,推动青岛、烟台等地形成海上航天产业集群——东方航天港:逐梦星辰的“海上摇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9:25
海上发射成就 - 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于8月9日0时31分在山东省近海海域成功发射 实现一箭十一星并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送入LEO轨道 标志着海阳火箭发射第17次成功[3] - 东方航天港位于山东省烟台海阳市 是中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地及唯一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母港 已成功保障17次海上发射任务[3] - 捷龙三号01批批产火箭首战告捷 标志着中国火箭公司正式迈入商业火箭高效批量化生产时代[3] 发射能力与效率 - 捷龙三号从定制化迈向批量化生产 有效提升产能并降低成本 支持较高频率发射以满足商业航天低成本高频次需求[4] - 团队持续优化发射流程并依托海上机动发射点位灵活布局 提供更高性价比和更快履约组网服务[4] - 捷龙三号遥六、遥七、遥八火箭需在两个月内完成连续三次发射任务 进入密集发射阶段[4] - 首次启用山东日照近海发射点 是捷龙三号第五次开拓新发射点位 体现海上发射点位选择灵活性高和航落区安全性好优势[4] 技术突破与试验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于5月29日4时40分进行国内首次海上飞行回收试验并圆满成功 是国内首次成功的海上软着陆飞行试验[4] - 元行者一号为全尺寸薄壁不锈钢火箭 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 直径4.2米 总高度约26.8米 起飞质量约57吨 试验飞行时长125秒 飞行高度约2.5千米[5] - 完成点火起飞、满推力爬升、变推力调节、发动机一次关机、自由下降滑行、发动机二次启动、减速至海面悬停、海面软着陆8个工作阶段[5] - 箭元科技成为国内首个实现"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突破的企业 填补我国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空白[5] 海上发射技术挑战 - 海上发射平台受海浪潮汐风力影响持续晃动 科研团队研发"海基发射动态补偿"技术 通过实时监测平台运动状态并结合高精度算法对火箭姿态动态修正[6] - 控制系统设计零位调整装置消除发射初始阶段姿态偏差 避免火箭起飞时与平台冲突[6] - 火箭需经历水平运输垂直起竖燃料加注等环节 流程复杂度远超陆地发射 液氧甲烷等低温推进剂储存和加注需应对海上高湿高盐环境绝热与防泄漏挑战[7] - 盐雾腐蚀是海上发射隐形杀手 中国团队采用吸湿性小材料喷涂三防漆电镀金属涂层等措施显著提升火箭耐腐蚀性能[7] - 发射窗口选择依赖精准气象数据 "海哨兵"波浪滑翔器可实时监测发射海域水文气象参数 但台风强对流等突发天气仍可能导致发射中断[7] 海上回收技术挑战 - 火箭回收需在返回过程中完成多次姿态调整和减速制动 每个环节都需精确控制[8] - 中国电科研发箭载导航装备实现分离体实时米级定位 使回收效率提升数百倍[8] - 海面软着陆须应对水冲击和高温羽流与海水相互作用 元行者一号采用"悬停→关机→水缓冲"模式利用空壳火箭浮力实现漂浮[8] - 需验证发动机喷管在接触海水瞬间抗热震性能避免因骤冷导致材料开裂 火箭溅落后快速打捞流程需形成标准化作业规范[8] - 海上回收易受洋流海生物附着等因素影响 需优化回收平台锚泊系统和防滑设计[8] - 液氧甲烷推进剂低温特性可能导致海面结冰 需研发防冰涂层或动态加热技术[8] 技术融合与创新 - 海上发射回收需融合航天动力学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多领域技术[9] - 鲁东大学团队将"航天+海工"技术结合研发适应海上环境动态补偿算法[9] - 机器学习方法用于优化动力着陆段轨迹规划以应对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9] 产业影响与成本 - 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海上飞行回收试验具有里程碑意义 标志我国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10] - 可重复使用火箭核心价值在于降低发射成本 元行者一号不锈钢箭体预计可复用20次 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3000美元/公斤以下接近SpaceX猎鹰9号水平[10] - 东方航天港规划"元行者一号"中型火箭 可支撑未来星链级星座高密度发射需求[10] - 试验带动国内液氧甲烷发动机高温合金涂层智能导航设备等产业链协同发展[11] - 箭元科技自主研发龙云发动机采用3D打印一体化喷注器将制造周期缩短60%[11] - 中国电科箭载导航装备实现分离体实时米级定位使回收效率提升数百倍[11] - 海上回收方案具备风险分散优势 溅落区远离航道与居民区避免陆上回收可能引发次生灾害[11] - 液氧甲烷推进剂清洁特性符合国际绿色航天趋势 为我国参与月球基地建设等国际合作项目提供技术背书[11] 国际竞争格局 - 全球海上回收呈现美国主导中国追赶其他国家跟进态势[12] - 美国SpaceX通过猎鹰9号建立商业壁垒 猎鹰9号一子级可承受7公里/秒再入速度高温热流冲击 复用次数达26次 单次发射成本低至1500美元/公斤[11][12] - 星舰计划目标将成本降至10美元/公斤 蓝色起源"新格伦"虽首飞受挫但仍推进可重复使用第二级研发[12] - 中国元行者一号与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形成技术互补 预计2026年前后实现轨道级回收[12] - 欧洲尚未开展海上回收试验 印度ISRO计划2027年测试可重复使用火箭但未明确海上回收方案[12] 未来发展方向 - 我国将在主动稳定技术升级等方面继续探索 进一步降低平台晃动对发射精度影响[12]
箭元科技在琼布局“总装-测试-发射-回收一体化产业链”
海南日报· 2025-06-16 08:56
箭元科技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布局 - 自主研发的"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成功完成首次飞行回收试验,标志着我国在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技术验证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 - 火箭海上回收试验成功为后续全尺寸可复用火箭研制奠定基础,提供低成本、高频次进入空间的新技术路径 [2] - 在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重点建设中大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射与回收中心,构建"总装-测试-发射-回收一体化产业链" [2] 自贸港基金投资策略与成果 - 海南和城航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由自贸港基金参与出资,成功投资箭元科技等具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航天企业 [2] - 自贸港基金通过市场化子基金布局前沿科技领域,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 - 基金聚焦海南四大主导产业进行投资布局,发挥省级政府引导母基金作用 [3] 海南商业航天发展规划 - 箭元科技依托海南低纬度发射优势和自贸港政策发展商业航天 [2] - 自贸港基金将继续联合市场化投资机构设立专业化子基金,吸引培育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海南 [3] - 基金致力于为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完善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 [3]
星地量子直接通信技术首试“飞天”
环球网资讯· 2025-06-06 09:51
星地量子直接通信技术进展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成功完成星地量子直接通信系统模块级验证,标志我国该技术进入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构建阶段 [1] - 量子直接通信技术采用单信道结构,在直接传递信息同时能感知并阻止窃听,技术难度高于传统双信道保密通信 [1] - 相关设备需承受火箭升空时巨大加速度(约2.5公里高空阶段)和剧烈振动,以及太空中的极大温差和高能粒子辐射等极端环境考验 [1][2] 技术研发与优化 - 团队已将量子直接通信系统体积从5台电脑主机大小优化至约1台主机体积,以适应航天发射对重量和体积的要求 [2] - 通过设计改进降低航天标准器件成本,如优化机械设计抗振动、加装铝板提升抗辐照性能 [2] - 计划两年内将星地量子直接通信载荷送入太空,并分模块分阶段加快网络构建 [2] 应用前景 - 量子直接通信技术成熟后将在政务、金融、电信、能源等高安全需求领域构建量子增强的安全通信体系 [2] - 该技术将推动信息安全产业进入"量子+"新时代 [2]
中国商业航天迎技术+规模双拐点,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近1周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首位
新浪财经· 2025-06-05 11:09
行业指数表现 - 国证航天航空行业指数(CN5082)下跌0.31%,成分股涨跌互现,上海瀚讯领涨3.45%,广联航空领跌2.30% [1] - 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下跌0.49%,报价1.01元,盘中换手4.44%,成交898.75万元 [1] 商业航天技术进展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首次飞行回收试验成功,多款商业火箭(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天龙三号)计划2025年首飞 [1] - 中国加速建设商业火箭发射场,海南文昌规划4个,酒泉新增4处,海东海阳新增液体火箭发射工位 [1] - 全球商业航天聚焦可回收火箭和低轨星座组网,中国处于"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双重拐点 [2] 航空航天ETF数据 - 近1周规模增长400.82万元,新增规模居可比基金前1/3 [2] - 成立以来周盈利百分比100.00%,最大回撤0.51%,回撤修复天数1天 [2] - 管理费率0.50%,托管费率0.10%,为可比基金最低,跟踪误差0.362%,精度最高 [2] 指数成分股结构 - 国证航天航空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2.51%,包括光启技术(1.13%)、航发动力(0.91%)等 [3] - 权重股当日表现分化,中航沈飞涨0.38%,中国卫星涨0.47%,光启技术跌1.18% [5]
向海寻梦 问天不止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3 09:30
5月19日,随着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商业航天海上发射能力再上新台阶。 5月29日凌晨,国内首个"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火箭"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在山东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完成了首次海上飞行回收 试验。 黄海之滨,碧波荡漾。在海阳港码头,我国首艘专业化海上火箭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巍然矗立,犹如一座移动的"海上航天城"。 近日,记者专访了这艘"大国重器"的总设计师、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主任滕瑶,听他讲述中国海上问天的创新故 事。 铸就海上发射的"中国方案" 近年来,全球各国抢占近地轨道资源,"占频保轨"迫在眉睫。海上发射具备经济便捷、灵活机动、落点可控等突出优势,成为主要航天大国争夺的战略 性制高点。 2017年12月,在一次北京行业聚会上,滕瑶结识了航天一院相关人员,对方正在为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寻找合作方,咨询滕瑶团队能否做一个海上 发射平台。 海上发射技术难度极高,经过多次沟通,双方决定合作。考察选址时,滕瑶团队还曾被当成骗子——在海上发射火箭?不可思议。 面对质疑,团队对火箭海上运输的可靠性、公海上发射的安全性等问题反复论证,掌 ...
计算机行业周报(20250526-20250530):可复用火箭技术获突破,卫星应用前景广阔
华创证券· 2025-06-03 08: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建议关注产业资源整合与下游应用创新带来的投资机会,受益标的包括卫星制造及火箭发射、卫星运营、卫星应用等领域的相关公司 [4][10][4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周观点 - 本周上证指数下跌0.03%,创业板指数下跌1.40%,计算机指数上涨1.66%,细分概念指数中卫星导航、商业航天等均上涨;纵横股份等涨幅居前,邦彦技术等跌幅较大 [7] - 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无人物流等板块迎来多重催化,如无人机物流市场空间广阔、我国可复用火箭技术取得突破、特斯拉公布Robotaxi最新计划 [8] - 我国商业火箭发射任务饱满,可复用技术加快迭代,中国主导5G卫星标准落地,卫星通信消费级市场打开,航天科技集团卫星应用创新院揭牌 [8][9] - 本周我国航天发射任务持续推进,包括长四乙火箭发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长三乙火箭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 [10] 周行情(05.26 - 05.30)回顾 - 本周上证指数下跌0.03%,创业板指数下跌1.40%,计算机指数上涨1.66%,细分概念指数中卫星导航、商业航天等均上涨 [13] - 纵横股份等涨幅居前,邦彦技术等跌幅较大;个股公告层面,邦彦技术终止收购星网信通,中科星图暂停参加军队物资工程服务采购活动 [18][20] 资金情况回顾 - 本周军工信息化、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卫星导航、航空装备、航天装备融资融券余额均值,以及融资融券余额占自由流通市值比重均较1月初以来有所回落 [23] 估值分析 - 本周低空经济/航天装备/航空装备板块估值(PE_TTM)分别处于96 - 98/128 - 131/50 - 51区间波动,分别处于2020年来板块估值96.74%/98.91%/51.45%分位数 [26] 火箭重复回收技术取得新突破,消费级卫星通信市场逐步打开 元行者一号验证火箭回收成功,海南商发二期项目加速推进 - 5月29日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首次飞行回收试验圆满成功,标志大尺寸不锈钢可复用运载火箭进入工程应用阶段;该火箭为全尺寸薄壁不锈钢火箭,试验飞行时长125秒,飞行高度约2.5公里,完成8个工作阶段 [29] - 2025年底元行者一号将具备首飞条件,计划完成首飞入轨 + 回收任务,可单箭复用20次,年发射能力达26次;箭元科技希望打造“行者”系列运载火箭服务多个市场 [34] - 我国商业火箭发射任务饱满,2025年天龙三号等多枚商业火箭将迎来首飞,2025年一季度我国商业航天发射8次,占国内发射总数的50% [34]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于2025年1月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4月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并具备使用条件,采用“三平”测发模式,建设发射区、技术区和古松测控站 [35] 中国主导5G卫星标准落地,卫星通信消费级应用市场打开 - 2025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通过中国信通院牵头完成的《5G卫星无线电接口技术详细规范》,确定3GPP NTN是唯一的5G卫星技术,天地一体化通信可期 [39] - 6G时代卫星网络将迎来“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模式,无线信号覆盖扩展至空天地三维空间,6G星地直连通信技术关键指标较5G卫星系统提升数十倍 [40] - 截至2025年4月,中国电信联合多品牌已推出30款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功能的终端,卫星通信迈入“大众消费市场” [40] 一周热点: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卫星应用创新研究院揭牌 军工集团 - 5月29日12时12分,长四乙火箭成功发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用于国土普查、环境治理等领域;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79次发射 [41] - 5月29日1时31分,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旅程;天问二号任务计划探测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整个任务或将持续近10年 [41][42] - 近日彩虹 - YH1000无人物流机首飞成功,该无人机具有多种优点,可用于货运等多种任务 [43] 产业动态 - 5月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卫星应用创新研究院揭牌,隶属中国卫通,将推动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以天地一体化智能应用服务国家战略 [44] 海外科技 - 6月起特斯拉将在奥斯汀街头部署第一批无人监管的Robotaxi,预计到2026年底数十万台全自动驾驶车辆将投入运营,其计划为无人物流带来新机遇 [44] - 当地时间5月27日,美国SpaceX公司“星舰”第九次试飞“快速解体” [45] 投资建议与受益标的 - 建议关注产业资源整合与下游应用创新,受益标的包括卫星制造及火箭发射(中国卫星等)、卫星运营(中国卫通等)、卫星应用(中科星图等)领域的相关公司 [46]
国内首个“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火箭成功回收
快讯· 2025-05-29 13:04
火箭技术突破 - 国内首个"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火箭"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成功完成首次海上飞行回收试验 [1] - 该试验实现了国内首个"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突破 [1] - 大尺寸不锈钢可复用运载火箭正式步入工程应用阶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