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陆养
搜索文档
内陆省份,正在悄咪咪变成「海鲜」大省
36氪· 2025-10-03 21:37
新疆渔业发展现状 - 新疆作为内陆省份,水域面积达1145万亩,位居全国第四,水产总量从2006年的8.5万吨增长至去年的19.25万吨,成为西北五省的渔业领头羊 [6] - 行业利用新疆丰富的盐碱地资源,通过人工调配水体盐度(如将9‰盐度的盐碱水调配至南美白对虾适宜的5‰)来实现海鲜陆养 [7] - 行业具备地广人稀、电力充沛、地皮便宜的成本优势,为增氧、保温、规模化养殖提供了竞争力 [7]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品种问题通过引进解决,从最初仅2-3种土著鱼发展至现有32种鱼及青虾、河蚌等水产品,包括引进俄罗斯高白鲑、美国虹鳟鱼、澳洲龙虾等 [8] - 运输难题依赖空运优化,大闸蟹等水产品陆运损耗率高(55小时运输仅能存活5-6天),空运可将时间缩短至4-5小时,但推高了成本 [10] - 销售渠道仍存瓶颈,大型养殖户可依赖内地经销商接货,但个体户的水产多限于本地消化,外销内地存在困难 [10] 行业增长潜力 - 企业数量显著增长,2023-2024年间新疆新增渔业相关企业超300家,吸引沿海地区资金与技术投入 [11] - 行业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引进,在内陆地区开拓出"蓝色经济"模式,实现海鲜自给并向外拓展 [11]
从“白碱滩”到“鱼虾塘” 沙漠边缘飘“鲜”香 生态富民闯出乡村振兴新路
央视网· 2025-08-05 16:39
央视网消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于田县,曾经泛着白碱的荒芜土地上,如今荡漾着连片碧波,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 蟹、草鱼等在这里欢行畅游。当地通过创新"海鲜陆养"模式,不仅让沙漠周边的百姓吃上了"家门口的海鲜",更是走出一条生态治理 与富民增收的新路径。 产业兴不仅带来了味蕾上的满足,更是让周边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昔日的农民变身"水产技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白碱滩"到"鱼虾塘",于田县的"海鲜陆养"模式不仅让沙漠边缘飘起"鲜"香,更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盐碱地上续写着生 态与富民的新篇章。 不过,沙漠"育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苗种难题曾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当地所用苗种多从东部沿海空运而来,不仅运输时间 长导致苗种体质差,且沿海水环境与当地盐碱水质差异显著,双重因素使得苗种死亡率居高。为此,基地新建700平米的温室大棚, 棚内2个8米直径蓄水桶与6个5米直径养殖桶构成专门的"驯化车间"。 专家表示,有了工厂化的育苗车间,一方面可以对东部空运而来的苗种进行耐盐碱驯化;其次,还可以借助室内稳定的养殖环 境,培育大规格的苗种,使得放到池塘里面养殖的苗成活率可以大大提高。 这两天,在于田县的养殖基地 ...
南疆盐碱水域变“蓝色粮仓”
科技日报· 2025-04-30 09:18
盐碱水渔业发展现状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南疆盐碱水域开展"海鲜陆养"新模式,成功将盐碱水域转化为"蓝色粮仓",产出南美白对虾、加州鲈鱼等水产品并畅销全国 [1] - 兵团南疆师市拥有4.6万亩可直接开发利用的盐碱水域,但利用率仅为21.7% [2] - 截至2024年底,兵团盐碱水渔业养殖面积突破1万亩,养殖品种达10多个,累计产量6000余吨,产值1.5亿元 [2] 锦鸿水产养殖案例 - 锦鸿水产在十六团新开岭镇利用温室大棚养殖特有鱼种,采用陆基圆筒循环水养殖系统,3座大棚年产60吨鱼,产值300余万元 [1] - 公司采用液氧输送方式,相比传统单一供氧方式每立方米可增产15公斤左右 [1] - 公司扩大鱼苗孵化规模,带动阿克苏、和田等地渔业共同发展 [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2022年起兵团每年投入1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养殖主体建设标准化养殖池塘和设施渔业养殖大棚等 [2] - 专项资金有力提升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积极性 [2] - 兵团编制完成《兵团南疆师市盐碱水渔业养殖规划(2023-2030年)》,系统解决渔业发展面临的技术、资源整合等难题 [3] 技术研发与区域规划 - 兵团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整合科研资源,对南疆盐碱水渔业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进行专题研究攻关 [3] - 在一师阿拉尔市、二师铁门关市等12个示范点开展多品种、多模式养殖示范 [3] - 将南疆师市宜渔盐碱水划分为三个示范区进行差别化开发利用,计划到2025年末盐碱地池塘养殖面积达1.2万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