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朗普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特朗普主义与全球经济秩序新趋势|封面专题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01 17:21
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经济秩序演变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构筑了全球经济秩序的基石,核心原则是"资本至上",强调打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3] - 新自由主义改革导致美国利益分配不均,跨国公司、金融资本和精英群体获取大部分利益,而工薪阶层和中小企业遭受损失,2001年以来美国关闭近6万家工厂,流失480万制造业岗位[4] - 全球化加剧美国社会两极分化,企业税源流失迫使政府依赖个人所得税,加重工薪阶层负担[4] "美国优先"思潮的崛起 - 特朗普主义和MAGA运动以"美国优先"取代"资本至上",要求资本优先服务美国利益,通过关税等手段限制资本自由流动[4][5] - 关税政策旨在抵消外国厂商成本优势,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创造就业岗位[5] - 特朗普主义重塑美国国内价值共识,共和党从自由贸易支持者转变为贸易保护主义推动者[5][6] 拜登政府的政策延续与失败 - 拜登政府虽口头反对特朗普,但延续了其贸易保护政策,拒绝重返TPP等自由贸易协定[9] - 2022年耶伦提议全面取消对华关税以缓解通胀,但因政治因素(如"罗伊诉韦德"案)未能实施[10] - 社会问题(如堕胎争议)意外影响经济政策走向,导致修复全球贸易环境的机遇错失[10] 全球经济秩序的未来趋势 - 特朗普2024年回归标志逆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自由主义经济秩序面临终结[8] - 美国两党在"捍卫工人利益"上达成名义共识,但政策分歧仍存[9] - 全球经济秩序演变受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驱动,非单一经济逻辑可解释[10]
【环时深度】这份“右翼愿望清单”,潜伏在美国现行政策中
环球时报· 2025-06-16 06:59
核心观点 - "2025计划"是由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牵头制定的政策蓝图,旨在为特朗普第二任期提供政策路线图,涉及政府改革、经济政策、社会议题等多个领域 [1][2] - 尽管特朗普公开否认与该计划的关系,但实际政策与计划内容高度重合,目前已完成超过40%的目标 [9][10] - 计划的核心内容包括扩大总统权力、改革联邦机构、推行保守派议程等,对美国政府结构和社会政策可能产生长期影响 [2][3][11] 计划内容 政策框架 - 计划包含四大支柱:总统使命、人事数据库、行政学院和180天行动手册 [2] - 总统使命部分提出改革联邦政府、扩大总统权力,包括加强对司法部、FBI等机构的控制 [2] - 计划主张解雇国务院领导干部,改由保守派人士担任 [2] 经济政策 - 提出大幅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逐步以消费税代替 [3] - 计划废除负责执行反垄断法的联邦贸易委员会 [3] 社会议题 - 主张关闭教育部以打击"觉醒派灌输"和多元化政策 [3] - 改革卫生部以保护"传统家庭价值",禁止国家医保支持堕胎 [3] - 改革移民政策,限制难民和非法移民 [3] - 废除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气候变化相关机构 [3] 实施进展 完成情况 - 在313项目标中,已有98项完成,66项正在实施,总体完成度超过40% [9] - 环境议程完成进度达70% [9] - 部分已完成政策包括扩大总统权力、改革教育部、冻结国际开发署项目等 [9] 人事安排 - 307名作者和参与者中超过一半曾在特朗普政府或团队任职 [6] - 多名撰写者被任命为政府要职,如贸易顾问、预算办公室主任等 [7][8] - 教育部章节作者林赛·伯克近期被任命为教育部政策副幕僚长 [11] 影响评估 政治影响 - 计划可能改变美国政府结构,影响将持续数十年 [11] - 批评者认为计划威胁民主制度和公民自由,可能导致威权主义加剧 [9] 后续发展 - 传统基金会在"2025计划"后推出"以斯帖计划",部分提议已得到落实 [10] - 预计未来将继续推进关闭教育部、打击独立机构等议程 [11]
越模仿特朗普,“死”得越快?
虎嗅· 2025-05-19 13:58
选举结果分析 - 澳大利亚工党在联邦选举中以90席对40席的压倒性优势连任,巩固了政治主导地位[1] - 被称为"澳大利亚特朗普"的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意外落败并失去议席[2] - 澳大利亚保守反对派因内部争斗陷入边缘化,未来数年难以重振[3] - 加拿大自由党击败此前民调领先25个百分点的保守党赢得大选[4] - 英国保守党在地方选举中失利,失去多个地方议会和市长职位控制权[6] 保守派困境 - 效仿特朗普的西方保守党加速了自身政治衰落[11] -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其在西方国家支持率急剧下滑[13] - 澳大利亚保守党内斗严重,英国保守党考虑与更极端的改革党结盟[17] - 特朗普的政策和行为导致西方保守派阵营信誉破产[18] - 英国保守党领袖巴登诺克面临领导权挑战,可能被罢免[9] 模仿特朗普失败原因 - 特朗普的成功是2016年美国特定环境的产物,难以在其他国家复制[15] - 极端化政策导致中间选民流失,温和派保守党人出走[16] - 特朗普的突发政策和对盟友的羞辱行为带来负面联想[19] - 特朗普治理方式依赖美国独特的总统权力,在西方民主国家行不通[28] - 全盘照搬特朗普议程会导致保守党失去支持者和分裂[30] 保守派心理分析 - 保守派领导人试图通过模仿特朗普与社会民主党划清界限[31] - 全球化退潮下传统政策差异缩小,保守派寻求更激进形象[32] - 对极右翼成功的恐惧促使保守派采取极端策略[34] - 模仿特朗普成为保守派回避民生问题的遮羞布[35] - 澳大利亚反对党领袖达顿的失败打破了保守派的幻想[37] 媒体与金主影响 - 达顿在默多克媒体和矿业大亨里内哈特支持下模仿特朗普[38] - 右翼舆论场和金主推动保守派更紧密依附特朗普主义[39] - 达顿在压力下做出撤回驻美大使等短视决策[40] - 特朗普公开表示不认识达顿,形成羞辱性讽刺[43] 选民态度转变 - 选民不再接受"愤怒政治",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领导人[43] - 加拿大选民因特朗普威胁"吞并加拿大"而对保守派反感[19] - 澳大利亚选民更关注气候变化而非"美国优先"政策[15] - 英国选民被脱欧问题困扰,对特朗普式政策不感兴趣[15]
6月19日-20日,与吴晓波、王辉耀、津上俊哉、秦朔共答“贸易波动”下的出海考卷
吴晓波频道· 2025-05-12 08:30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中企出海新趋势 - 中美经贸摩擦加速全球供应链调整 中国外向型企业被迫进行分布式避险和全球化投资[3][8] - 中国企业出海从"产能迁徙"向"文明共生"升级 需重构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4]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出海核心动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12][13] - 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 从成本优势转向研发和服务优势[15] - 绿色发展成出海重要考量 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应用增强国际形象[16] 全球化3.0下的战略路径 - 科技驱动型企业需建立"真出海"能力 涵盖地理/认知/价值链三维空间[38][43] - 海外实体布局需升级为战略行为 工厂选址从成本考量转向地缘战略[40][42] - 品牌叙事能力决定出海成败 需解决"中国病"和逆品牌思潮问题[44][48] - 研发创新和核心零部件仍在中国 出海将反向扩大国内采购[22][24] -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 增强全球治理体系影响力[18] 历史经验与战略启示 - 日本《广场协议》教训显示需避免政策失衡 警惕"柔道式经济战"[28][34] - 美国制造业回流倒逼中国强化内需 同时扩大零关税等开放举措[21] - 产业能力+全球眼光构成新机遇 创新发展是对贸易保护的最佳回应[25] -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场的转型 叠加出海全球化构成双战略机遇[23] 行业实践与能力建设 - 消费电子/家电行业出海案例显示 核心技术和制造仍依赖中国基地[22] - 本地化运营需深度融入法规文化 避免认知陷阱实现持续成长[43] - 供应链升级需通过设计能力驱动 扶持本地供应商构建新价值组合[43] - 国际营销和研发中心建设 有效提升海外品牌影响力[17]
协议的政治后果:乌克兰,何去何从?
虎嗅APP· 2025-03-04 08:07
乌克兰局势与特朗普策略 - 特朗普的核心目标是尽快结束俄乌冲突而非提供安全承诺或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7][8][12] - 泽连斯基寻求美国主导的安全保障但缺乏谈判筹码只能考虑以矿业协议换取停战[6][9][13] - 美国每年北约军事开支达1万亿美元占总支出的70%国防开支占GDP3.5%远超欧盟1.6%的水平[12] 特朗普政治行为分析 - 特朗普主义打破传统国际秩序标签难以用保守主义或孤立主义单一界定[17][21] - 政策逻辑体现极端功利主义包括要求欧洲承担更多防务成本及用关税手段解决移民问题[12][22] - 其行动加速了2008年后已开始崩溃的以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旧国际秩序[19][21]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 - 当前国际矛盾源于国家制度与全球化冲突而非单纯意识形态对立[24][28] - 能源商品供应链全球化使制裁俄罗斯产生连锁反应如德国工业受重创资本外流至中美[28] - 俄乌冲突可能以妥协性停战收场但遗留领土争议并削弱国际道义体系[30] 美国国际角色转变 - 特朗普政策短期降低财政压力但损害美国作为"自由灯塔"的长期道义影响力[30][31] - 非法移民累计超2000万及极左政策引发本土反弹推动特朗普支持率上升[20][22] - 美国传统超国家属性因"美国优先"转向呈现民族国家特征引发国际社会不适[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