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
搜索文档
内蒙古:用好土地建好粮仓
经济日报· 2025-11-05 06:21
粮食产量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 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超过800亿斤,达820.1亿斤,居全国第六位,今年有望再获丰收 [1] - 巴彦淖尔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63.03万亩,计划2027年将灌区内符合条件的739.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2] - 截至去年底,内蒙古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05万亩,2025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面积首次跃升全国第一 [2] 高标准农田效益与模式 - 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后,一个人能管1000来亩地,每亩节水160立方米,葵花亩均增产100斤,玉米增产100公斤 [2] - 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种植,例如1600亩洋葱和1100亩西红柿连片种植,农光村集体收入预计达10万元 [2] - 土地流转费每亩可达1000多元,农户在合作社打工日收入200多元,实现农户与集体双赢 [2] 盐碱地综合治理与成效 - 巴彦淖尔市652.23万亩盐碱地已改良192.4万亩,占总面积的三成,亩均增产10% [4] - 经智能化灌排一体节水控盐项目改造后,3000多亩中重度盐碱地向日葵亩产从200多斤预计提升至350斤,出苗率达85%以上 [4] -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统筹项目已完成盐碱地改造提升240万亩 [4] 盐碱地改良技术与产业发展 - 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探索工程改造基础上的高效节水与调理剂协同改良模式 [3] - 通过种植羊草、披碱草、沙打旺等特种牧草改善土壤结构和酸碱度,成功在盐碱地上扎根生长 [3] - 打造五原县盐碱地向日葵、乌拉特前旗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园,推动盐碱地特色农业向产业化、高效益方向发展 [4] 未来发展规划 - 将加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力度,启动自治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 [5] - 有序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分区探索总结改造提升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农业 [5]
德康农牧202509004
2025-09-04 22:36
**德康农牧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德康农牧 生猪养殖行业[1] **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公司建立了低投入 高周转 高回报的养殖体系 2024年ROE和ROIC分别达到38%和29% 显著优于同行[2] * 公司养殖完全成本为13.6元/公斤 2024年生猪头均盈利约403元 是当年上市公司中最优秀的水平之一[2][4] * 公司出栏量从2020年的137万头增长至2024年的878万头 年均复合增速达44% 远高于行业平均的0.2%[2][4][5] * 公司主要扎根西南区域 其10个生猪核心场中有7个位于西南地区[5] **育种研发成就** * 公司自2013年起构建种猪核心群 截至2023年5月拥有1.48万头纯种母猪和14.81万头纯种公猪 可支撑超过3,000万头仔猪的产能[2][6] * 研发费用率保持在1.2%左右 处于上市公司领先水平 截至2024年核心种猪测定量约为5.6万头 经育种量约为1.4万头[4][10] * 通过育种优势 商品猪出栏时间比正常提前12到13天 料肉比下降0.11 效益增加约100元每头[4][10] * 自贡尖山核心育种场和贵阳德康均获得国家生猪核心种场资质证书[9] **养殖模式创新** * 公司推行轻资产的"二号农场"合作养殖模式 降低了资本支出 2024年公司单头折旧约104元 比牧原低95元[2][12] * 二号农场占比15% 主要由农场主负责建设 公司提供母猪和精液 繁育的仔猪可自养或提供给一号农场[11][12] * 该模式减少了产能扩张对现金流的压力 且农场主素质更高 带来更优生产成绩[12][13] **人才管理与激励** * 公司注重人才激励 2024年人均薪酬149,000元 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3,000元 高管人均工资81万元 高于行业76万元[7] * 高管持股占比8% 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 体现了对管理层利益的绑定[7] **疫情防控与发展前景** * 公司在非洲猪瘟防控方面表现出色 自2021年至今多地连续被农业部评为无疫小区[13][14] * 公司认为适度规模化(500-5,000头)的养殖户有很大发展空间 每年出栏1,000-5,000头的合作养殖户占10%左右[13][14] * 公司将继续推进轻资产模式 加强疫情防控 并超前布局AI精细化养殖技术[8] * 公司中长期发展前景广阔 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其发展潜力[4][14]
冷凉蔬菜基地有个“电管家”
科技日报· 2025-07-02 11:47
电力基础设施投资 - 国网乐都区供电公司为羊圈村冷凉蔬菜基地架设0.4千伏线路17.023千米 安装100千伏安变压器4台 组立杆塔108基 [1] - 基地扩产后新增45千瓦抽水设备 供电公司协助完成增容改造 [1] 农业电气化成效 - 电气化设备使基地整体产能提升60% 带动周边50余户村民就业 [2] - 温控设备实现全自动化 灌溉效率显著提高 [2] 供电服务模式创新 - 国网海东供电公司建立种植户专项档案 定期开展设备"义诊" [2] - "石榴籽"供电服务网格员提供常态化巡检服务 [1] 区域经济转型 - 荒坡改造为现代化农业基地 309个温棚实现规模化生产 [1][2] - 电力保障措施促进冷凉蔬菜产业从传统耕作向设施农业升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