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治理

搜索文档
科技赋能饲草产业打造“高原草都”
新华财经· 2025-07-25 15:10
行业背景与发展战略 - 德令哈市利用特殊地质条件发展饲草产业,打造"高原草都",将盐碱地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1] - 当地政府制定《饲草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和《中国高原草都行动方案》,提出"一托六"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饲草产业+龙头/科研/种业/品牌/资金/文旅)[2] - 2025年全市饲草种植面积达12.5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39.22万亩的32%,主要品种为苜蓿4.5万亩/燕麦4.7万亩/食葵2.8万亩/青贮玉米0.56万亩[3] 企业技术与生产突破 - 奔盛草业实现盐碱地苜蓿一年三收,头茬亩产干草200公斤,全年亩产青干草超700公斤,苜蓿粗蛋白含量达20%以上,饲喂价值180以上[1] - 公司筛选出8个盐碱地适生饲草品种,研发"避盐播种""生物移盐"等核心技术,使盐碱地出苗率75%、越冬率86%,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40%-50%[2][3] - 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翻转犁/驱动耙/播种机等),年均改良盐碱地超万亩,亩产干草从120千克提升至450千克[2][3] 产业经济效益 - 2024年德令哈市人工饲草总产5.38万吨,产值0.82亿元,预计2025年单产:苜蓿600公斤/燕麦450公斤/食葵500公斤/青贮玉米3000公斤[3] - 优质饲草料可满足2.7万头牦牛或10万只藏羊养殖需求,支撑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4] - 形成"饲草源头产业+草食畜牧业"协同发展模式,促进草畜平衡并降低天然草场压力[4][5] 生态与社会价值 - 盐碱地改良使戈壁变绿洲,土壤抗风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提升,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趋势[3] - 获得耐盐小黑麦种质资源20余份,示范推广盐碱地饲草种植超2000亩,为荒漠化治理提供可复制模式[3][5]
省沿海集团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区小麦亩产达989.1斤
新华日报· 2025-06-26 05:46
盐碱地改良技术突破 - 公司通过自有集成技术改良2200亩盐碱地,小麦平均亩产达989.1斤,刷新省内滨海新复垦盐碱地单产纪录 [1] - 联合科研团队开发"组合拳"技术,包括高精度整平土地、高效淋盐洗碱、盐碱地专用生物有机肥等,使土壤有机质从不足6‰升至12‰,pH值降至8,盐分含量控制在2‰以下 [2] - 改良后土地实现"吨粮田"转变,水稻亩产1144斤(增产6%),油菜亩产421.9斤(增长30%),在恶劣天气下仍保持高产,水稻亩产1012斤(增产27.5%),小麦亩产989.1斤(增产13.8%) [3] 技术体系与行业应用 - 公司构建滨海盐碱耕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分级障碍消减+精准培肥"技术模式,针对不同盐碱程度定制改良方案 [4] - 该技术模式已在5个盐碱地项目中应用,预计平均增产15%以上,未来将整理输出为地方标准 [4] - 技术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持,将更多滨海盐碱地转变为"高产田" [4]
从盐碱荒滩到塞外粮仓:河套灌区探寻耕地保护“密码”
新华社· 2025-06-04 19:31
河套灌区农业概况 -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灌溉面积达1100多万亩,是全国三大特大型灌区之一[1] - 2024年巴彦淖尔市粮食产量达58.7亿斤,被誉为"塞外粮仓"[1] - 灌区采用现代化调度系统,通过电子幕墙实时监控水位流量数据[1] 盐碱化问题与挑战 - 巴彦淖尔市1370.2万亩耕地中近一半为盐碱化耕地,是内蒙古盐碱化最严重地区[1] - 土地盐碱化问题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史记》已有相关记载[1] - 盐碱地导致作物产量受限,传统"大水漫灌"方式加剧土壤恶化[1]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 灌区建成1284处通信站点和2141处数据监控点,实现水情24小时动态监测[2] - 精准滴灌技术节约30%用水量,同时改善土壤营养结构[2] - 按实际用水量计费取代粗放按亩收费,预计每亩年节水160立方米[2] 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效 - 治理后耕地全盐含量降低0.2-0.3个百分点,pH值降低0.2-0.5个单位[3] - 作物单产提高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3] - 培育出耐盐品种包括向日葵"SH363"、紫花苜蓿"巴农科1号"等[3] 创新利用模式 - 设立10余处生态涵养区,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规律集中处理盐分[3] - 利用地下咸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实现盐碱洼地变致富宝地[3] - 开展高粱耐盐碱品种筛选试验和耐盐碱牧草示范[3] 未来发展规划 - 2024年计划完成30.2万亩盐碱地改良任务[4] - 通过技术集成、试点引领和产业联动提升耕地质量[4] -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治水方针推动高质量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