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商代运营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连亏四年的宝尊电商 靠“买买买”可以盈利吗?
经济观察网· 2025-07-07 21:28
公司业绩与股价表现 - 宝尊电商2024年一季度仍未扭亏 净利润为-1 85亿元 2021至2024年四年总亏损超13亿元[2][4] - 公司港股股价从2021年峰值148港元/股跌至7 49港元/股 市值蒸发超九成 当前总市值13亿港元[2] 品牌收购与业务转型 - 2022年收购GAP中国区业务导致当年亏损6 53亿元 2023年收购Hunter中国区业务 2024年收购Sweaty Betty中国区业务 形成"代运营+品牌管理"双路径[3][4][6] - 品牌管理业务2024年营收14 74亿元(同比+15 97%) 但净亏损1 69亿元 2025年一季度亏损收窄28 1%至2110万元[9] - 电商业务仍占营收主导 2024年占比85% 2025年一季度占比82 8% 但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84 01亿元/76 21亿元/80 70亿元 增长乏力[10] 收购品牌经营现状 - Sweaty Betty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商品仅900+购买 中国内地尚无线下门店 全球市场2024年营收减少490万美元 2025年Q1再减710万美元[4][5] - GAP中国区2024年下半年新开40家门店 累计达152家 计划2025年净增40家门店 Hunter计划2024年Q2在京沪杭开3家新店[11] - Hunter中国区业务规模较小 目前仅有个位数门店[10]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电商代运营行业门槛低 头部品牌倾向自建直营 中小品牌选择低价服务商 阿里清仓持股削弱公司平台合作优势[8] - 行业普遍面临流量分散与成本攀升问题 丽人丽妆2024年净利润-3998万元(同比-182 64%) 连续三年营收下滑[10][11] - 高端运动服饰市场进入存量竞争 但产品兼具文化社交属性 营销创新存在空间[11] 战略转型逻辑 - 品牌管理业务需全链条运营能力 公司瞄准缺乏中国运营能力的海外品牌[8] - GAP作为标杆项目 其成功将验证跨品类运营模式的可复制性 核心在于缩短用户画像匹配的试错周期[9] - 线下扩张成为新增长点 2023-2024年GAP新增50家门店 未来门店网络扩张速度是关键观察指标[11]
宝洁前高管创业获史玉柱投资,上海凯诘电商代运营生意承压
搜狐财经· 2025-06-08 21:27
公司概况 - 上海凯诘是一家数字零售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提供电商综合服务,覆盖电商生态系统的整个价值链,包括品牌定位、产品开发咨询、零售运营、渠道管理、营销推广、履单服务以及数据及信息技术服务 [13] - 公司已服务超过200家品牌,涵盖食品与饮料、美妆与个人护理、婴童、潮玩、宠物、健康及户外运动行业以及连锁企业 [14] -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4年的GMV计,上海凯诘是中国第五大数字零售解决方案提供商、最大的O2O(线上到线下)数字零售解决方案提供商 [13] 商业模式 - 公司业务模式分为To-C和To-B两种:To-C模式下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品牌方产品;To-B模式包括向天猫超市和分销商销售品牌方产品 [15] - 此外还提供流量获取及品牌营销服务、零售营运服务和品牌价值提升服务等 [15] - 报告期内品牌合作伙伴数量从2022年的80个增长至2024年的113个 [16][1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8.29亿元、17.23亿元和16.99亿元,呈现连续下降趋势 [17][18] - 同期年内利润分别为8647万元、6759万元和6043.4万元,同样连续下滑 [17][18] - 毛利率从2022年的24.0%下降至2024年的21.8%,其中To-C模式毛利率从26.4%降至25.8%,To-B模式从14.5%降至11.2% [18][19] -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6.7%上升至2024年的21.7%,显示对大客户依赖性增强 [17] 资本运作 - 公司曾在新三板挂牌(2016年5月-2019年7月),后尝试深交所创业板和上交所上市未果,现转战港交所 [12][13] - 历史上共吸引18名投资者,包括光大证券、海通证券、东方证券等知名券商,以及巨人投资等明星资本 [5][6][7] - 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期间,部分股东(如上海宽远)在公司IPO前夕转让股份退出 [10][11] 行业环境 - 电商代运营行业竞争激烈,同行企业如宝尊电商2024年净收入94.22亿元(同比增长6.9%),但仍亏损1.85亿元;丽人丽妆2024年营收17.28亿元(同比下滑37.44%),亏损2440万元;若羽臣则实现营收17.66亿元(增长29.26%),净利润1.06亿元(增长94.58%) [24] - 行业面临流量成本攀升、品牌方"去中介化"等挑战,多家同行已开始转型自有品牌或收购品牌业务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24][25] - 公司目前仍以代运营为核心,未涉足自有品牌领域,可能面临增长瓶颈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