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百业+文旅
icon
搜索文档
【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深耕8条重点文旅产业链群
陕西日报· 2025-10-28 07:12
行业整体表现与目标 - 行业以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为目标,深耕8条重点文旅产业链群 [1] - 上半年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81%,战略支柱作用日益凸显 [1] - 前三季度8条重点文旅产业链群总营收预计超7900亿元,同比增长15.82% [1] - 年初部署的52项重点工作任务已完成超85%,省级11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56.62% [1] 产业链群发展详情 - 规上玩具企业从45家增加到52家,安康毛绒玩具产业集聚企业800余家,年产值75亿元 [2] - 348家非遗工坊中产值超3000万元的有28家,累计带动14.5万余人就业 [2] - 出版发行产业链集聚规上企业408家,三家链主企业营收实现增长,其中新华出版营收54.29亿元,同比增长26.87% [2] - 乡村旅游产业群拥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2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名镇171个 [2] 产业活力与创新业态 - 70余个旅游演艺项目每天吸引超过10万名游客观看,持续释放文旅消费乘数效应 [3] - "游陕西"智慧旅游平台累计服务游客594万人次,实现收入7.2亿元 [3] - 15家合作银行今年向产业链群适用企业发放贷款11.93亿元,金融赋能渐成体系 [3] - 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规模不断扩大,看演出、品美食等成为旅游新潮流 [3] 市场表现与消费拉动 - 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入境游客58.46万人次、游客总花费9.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5.61%、79.04% [3] - 53场大型营业性演出带动景区、餐饮、住宿等综合消费32亿元 [4] - 春节等4个假期共计19天,接待游客总人次和总花费分别占前三季度的19.01%和12.51% [4] - 11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接待消费者1.02亿人次、营收122.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20.65% [4] 项目投资与营商环境 - "四个一批"入库项目1713个,其中新开工244个、投产95个,项目平均转化率等指标均超预期 [1] - 行业推出16项举措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文博场馆开放夜场、增加门票数量 [4] - 白鹿原影视城、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4]
第十二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在沈举办
辽宁日报· 2025-10-17 09:05
年会概况 - 第十二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于10月16日在沈阳举办,主题为“展望‘十五五’——新起点 新机遇 新作为” [1] - 年会旨在为产业融合、行业交流、企业合作搭建平台,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 -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高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1] - 副省长楚天运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 会议核心议题 - 专家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振兴中国入境旅游和提升国际影响力”进行主题演讲 [1] - 专家探讨“‘十五五’时期城市旅游发展新形势与新要求” [1] - 与会代表就“海洋旅游发展的战略路径探索”展开对话 [1] 产业合作与项目启动 - 现场启动“跟着名著去旅行”计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十大特色名著线路”、“十大青少年研学专线”及“一部微综+十部微短剧” [1] - 中国旅游报社与非凡领越签署助力“跟着赛事去旅行”宣传推广合作协议 [1] 行业报告与案例发布 - 现场发布《2025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报告》 [1] - 揭晓“2025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 [1]
推动“百业+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9-25 07:26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省发布《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核心是通过深化“文旅+百业”和“百业+文旅”的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增长 [1] 工作机制构建 - 建立跨部门组织协调机制,完善文旅发展领导机构,由各级党委“一把手”挂帅成立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整合多部门职能以实现高效率统筹 [2] - 构建全要素资源整合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模式开展资源普查,建立“融合资源数据库”,并设立市场化运作的资源整合中心及文旅产业联盟以促成合作项目落地 [2] 服务监管与政策支持 - 完善全链条服务监管机制,落实扩大文旅消费服务政策,健全“直达快享”机制,并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3] - 加大金融政策支持,探索设立各类文旅研发基金,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创新项目用地、生态空间管控及收入分配等机制 [3] - 强化文旅市场监管,通过督查暗访、满意度调查及智慧化监管平台建设来保障市场规范有序 [3] 多业态创新融合 - 设计“一业一特色场景”的差异化融合模式,重点发展“演艺+文旅”、“乡村+文旅”、“体育+文旅”等典型消费场景 [4] - “演艺+文旅”通过实景演艺、沉浸式戏剧等新型消费场景,鼓励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实现游客从“旁观者”到“共创者”的身份转变 [4] - “农业+文旅”基于区域资源禀赋打造乡村IP,构建从农业种植到品牌打造的全链条体系,发展综合型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项目以突破传统浅层模式 [5] - “体育+文旅”结合重点赛事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将城市元素融入赛事策划,配套特色活动以促进体旅融合和消费升级 [6] -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期间,6个主场城市游客量同比增长24.67%,其中主场城市接待客场城市游客量同比增长356.06%,体现“一场球赛带火一座城”的乘数效应 [6] 产品供给与产业基础 - 梯度培育优质文旅链主企业,鼓励其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并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7] - 推动传统文旅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新兴业态如动漫游戏、数字演艺、电竞文旅等发展壮大,并积极招引国内外头部企业落户 [7] - 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以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对产业链进行全要素改造,加快“元宇宙”平台建设并打造应用型大模型 [8] - 因地制宜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挖掘本地特色资源,落实设施设备更新政策,并编制招商需求清单以引进业态新、品牌强的产业项目 [8]
【省文化和旅游厅】链群结合推动产业升级 创新融合满足群众需求
陕西日报· 2025-09-12 06:48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基本实现省有三馆 市县有两馆 乡有一站 村有一室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1] - 创新打造新型文化空间2700余个 逐步形成十五分钟文化便民圈[1] - 全省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由2021年1.4次提升至2024年3.47次 增长147.86%[1] - 2021年以来戏曲进乡村演出58371场 平均每个乡镇超过9场 线上观众达2076.3万人次[2] - 连续四年发放文化惠民补助2.6亿元 建成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提供数字服务[2] - 培育40个省级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2024年举办四季村晚1752场[2] 文旅产业发展成效 - 重点文旅产业链群上半年总营收4299.59亿元 同比增长14.24%[3] - 文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151.46亿元 带动超百万人就业[3] - 旅游演艺活跃度居全国第一 21万余户经营主体覆盖景区 旅行社 酒店等领域[3] - 上半年入境游客人次同比增长55.11% 总花费增长46.76%[4] - 国内游客接待量4.6亿人次 总花费4139.08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6.03%和8.10%[4] - 实施文旅+百业工程 汉服国潮 文创潮玩 精品民宿成为消费新热点[4] 政策与创新举措 - 出台加快文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 推出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政策[4] - 统筹省级旅游专项新增资金支持高品质酒店 数字文旅等七大领域[4] - 推出入境旅游便捷支付服务 协调重点场馆延长旺季开放时间[4] - 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红黑榜制度 实施16项贴心举措提升游客满意度[4] 未来发展规划 - 推动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转变 扩大文化服务供给总量[5] - 依托西安—延安 西安—十堰高铁开通优势 打造陕北陕南特色旅游线路[5] - 举办交旅融合 科技赋能 金融助力系列活动 支持链主链群企业项目建设[5] - 面向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招商引资 补齐链群企业短板弱项[5]
四川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 “百业+”共绘文旅新前景
四川日报· 2025-08-17 08:45
文旅融合新业态 - 四川通过"文旅+百业"模式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如巴中光雾山徒步挑战赛、广安四方山康养旅游度假区、大凉山烧烤美食季等,形成全域文旅消费场景[1] - 乐山创新消费场景,2024年餐饮收入达111.89亿元,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成为"美食天堂"[2] - 资阳通过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方特水世界等项目弥补资源分散短板,水世界营业首月接待游客27.5万人次[4][5] - 成都改造工业厂房打造东郊记忆,崇州开发30万亩彩色油菜田及"稻田咖啡""星空民宿"等农业文旅项目[5] - 宜宾打造60个研学基地形成五大产品体系,2024年接待研学游客70余万人次,收入超4000万元[6] 产业主导型文旅路径 - 攀枝花以医养结合为核心,制定9项地方标准,开发气候康养系统,建成170多个康养旅居点,常年康养人数达50万人次[7][8] - 泸州依托白酒产业链打造酒文旅项目,包括郎酒龙马酒庄等三大消费地标,涵盖酒店、酒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8] - 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阿坝州将依托都四山地轨道项目打造交旅融合示范区[9] - 海螺沟创新"管理中心+公司+俱乐部"模式,分层管理户外运动市场[9] 体制机制创新 - 四川省委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深度融合[9] - 多地通过体制改革解决跨行业融合难题,如卧龙特区事务移交属地管理提升效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