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搜索文档
一部《长恨歌》撑起7亿年收入,陕西旅游IPO募资15.55亿如何解增长焦虑
搜狐财经· 2025-06-13 17:39
公司IPO及财务表现 - 陕西旅游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募资15.55亿元,2024年营收12.45亿元、净利润5.03亿元,成为当地少有的盈利文旅企业 [3] - 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24亿元、10.71亿元和12.4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441.77万元、4.18亿元和5.03亿元,报告期内现金分红合计2.18亿元 [4] - 同省的西安旅游、西安饮食归母净利润连亏四年,曲江文旅连亏三年,最新A股总市值不超27亿元 [3] 业务结构及核心产品 - 《长恨歌》贡献2024年55.07%营收(6.81亿元),票价198-988元,演出947场接待游客249.35万人次,上座率87.77% [5][6] - 旅游演艺收入2024年占比59.74%(7.39亿元),但其他剧目如《12·12西安事变》《铁道游击战》合计收入不足《长恨歌》零头 [6] - 《铁道游击战》2022-2024年上座率仅12.19%、14.22%、11.89%,演艺收入占比不足1% [4] 募投项目及运营风险 - 募资15.55亿元投向7个项目,最大项目泰山秀城(二期)拟投7.29亿元,但一期运营不理想 [4] - 公司坦言《长恨歌》存在观众审美疲劳风险,长期运营可能限制持续创新 [7] - 华山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未明确标准,已计提8795.50万元;华清宫场地经营权协议至2034年 [10][11][12] 财务及同业对比 -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低于同行,资产负债率34.45%-51.70%显著高于可比公司平均值18.11%-20.51% [9][10] - 业务资金依赖银行借款,融资渠道单一;存在大额已计提未支付的资源使用费 [9] - 西峰索道及华威滑道特许经营权分别至2047年和2046年,若无法续期将影响运营 [10]
我市经济蓬勃发展“多面开花”
西安日报· 2025-05-29 10:09
重点项目推进 - 长安区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包括西北水电及新能源科技产业中心和中航工业"黑匣子"研发基地,体现生态、绿色、智能及科技引领特点 [2] - 新城区幸福林带片区传化智联西北运营中心项目部分封顶,预计2023年12月底完工,投运后将提供5000余个岗位,并引入传化智联西北区域总部和龙湖西郑区域总部 [3] - 中建西北创研中心、百度智慧中心、潘家庄城中村改造等重大项目加速建设,西北水电及新能源科技产业中心已完成一期、二期建设 [3][4] 文旅产业升级 - 西安"五一"假期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和"年轻人最喜欢的十大目的地",大唐不夜城、城墙等景区汉服旅拍带动产业营收暴涨 [6] - 文化演艺如《梦长安》《长恨歌》《赳赳大秦》及数字文旅项目《无界·长安》《驼铃传奇》等拉动旅游消费,VR沉浸式体验如《侏罗纪公园》剧场受追捧 [6][7] - 长安书院和长安云两大文化新地标试运营,涵盖自然馆、气象馆等,航天之旅、恐龙大复活等科技互动项目吸引家庭游客 [8] 首店经济发力 - 西安万象城引入米其林、黑珍珠及品牌首店,如新玖拾、山石榴、雍容荟等餐饮品牌,FAO Schwarz西北首店以奇幻场景吸引客流 [9] - 雁塔区2025年一季度引入28家首店占全市73.68%,赛格国际购物中心贡献全市四成区域首店,新增Montbell西北首店等品牌 [9][10] - 2024年西安新增全国首店13家、西北首店168家(同比增76.8%),陕西及西安首店共255家,首店经济推动消费市场多元化 [10]
2025·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下)
经济日报· 2025-05-27 06:23
海看网络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规划建设6大产业板块,包括IPTV、数字应用、产发、版权、科技和投资,形成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1] - 2024年公司净资产37.0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4亿元,净利润4亿元,利润率43% [1] - 公司市值达到102.2亿元,在深交所创业板实现IPO上市 [1] - 公司打造人工智能AIGC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大系等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平台,建设齐鲁高清数字影像平台 [1] 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 公司营收从9.17亿元提升至13.21亿元(增幅44%),利润总额从569万元跃升至2757万元(增幅385%) [2] - 大象新闻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超1.62亿次,5次入围全国省级前十,2024年9月位居第一 [2] - 公司成立AIGC应用研究室暨产业孵化中心,落地虚拟制作、智能生成等12条产业赛道 [2]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 - 公司打造RAYS现代纸书平台和BOOKSGPT大模型,为300余家出版单位提供解决方案 [3] - 2024年营收35.95亿元(同比增长48.76%),净资产48.66亿元(同比增长29.72%),估值达98亿元 [3] - 首创"现代纸书"模式,带动行业增收超150亿元 [3] 联通沃音乐文化有限公司 - 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10.84亿元,净利润3.26亿元,净资产12.27亿元(增长率36.36%) [4] - "AI+XR通信融合"产品用户达2.9亿户,日使用次数超7亿次,占全国5G用户比例28.60% [4] 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 - 公司图书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 [6] -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丛书发行量达1740万册,46种图书版权输出到14个国家和地区 [6] - 版权输出率超过60%,获奖作品版权输出至22个国家和地区 [6] 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 - 2024年出版图书2372种,出版册数4264.89万册,出版码洋11亿元 [7] - 《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7] - "中日两国同步出版'国际绘本坊'"项目入选"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 [7] 重庆麦芽传媒有限公司 - 公司为知名企业定制品牌剧超百部,累计播放量超百亿、互动量超亿次 [8] - 原创剧《消失的厨神》风靡欧美、亚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重庆灏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累计发行超过110款移动游戏,下载量突破2亿次 [9] - 布局北美、欧洲等市场,覆盖休闲、益智、卡牌、模拟经营等多个品类 [9] 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 - 《哪吒之魔童闹海》内地票房突破150亿元,位列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第一 [11] - 观影人次破3.15亿人次,成为现象级文化IP [11] 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 贵州IPTV电视产品提供超130路电视直播频道及超30万小时节目资源 [12] - 《看中国》文化信息传播联动平台覆盖3亿户家庭、7亿人口 [12] 丽江玉龙雪山印象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 《印象·丽江》累计演出12604场,售票2434万张,营收25.72亿元,净利润9.32亿元 [13] - 演出由400余名非职业演员参与,来自11个少数民族村寨 [13] 域上和美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累计演出超2100场,营收超16亿元,接待游客超3500万人次 [14] - 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17181万元,净利润3853万元,研发费用468万元 [14] 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 - 《长恨歌》拥有知识产权50余项,3项《演出服务规范》成为国家标准 [15] - 冰火版《长恨歌》单场成本下降43%,成为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演艺项目 [15] 乐动敦煌(敦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乐动敦煌》累计演出1677场,接待观众70余万人次 [16] - 上元市集、雅集商业街区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 [16] 新疆新华书店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 2024年发行主题出版物163万册,举办阅读活动3801场次 [17] - 2020年至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6.22%,净利润年均增长11.53% [17]
“大型实景演出”为什么这么火爆?
36氪· 2025-05-09 20:51
行业趋势 - 实景演出已成为文旅市场新宠,带动冷门景区从亏损数千万到年营收数十亿的转变 [2] - 体验经济时代,游客追求沉浸式文化体验,实景演出满足多重感官需求 [6] - 2024年中国实景演出市场规模达127.3亿元,较2019年增长89%,旅游演艺占比71.2%,贡献90.6亿元营收 [13] 成功案例 - 开封清明上河园通过《东京梦华》实景演出,从年收入几百万提升至2024年营收10亿元,接待游客800万人 [3][5] -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项目融合商业空间与影视IP,游客平均停留4小时,1.5亿投入成本在一年半内回收 [10][12] - 拉萨《文成公主》、杭州宋城千古情等演出带动景区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城市旅游经济核心驱动力 [6] 商业模式 - 极致化在地性:深度挖掘文化IP,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如清明上河园复刻《清明上河图》) [7] - 创新表现手法:结合无人机、水幕投影、AR/VR等技术(如《东京梦华》700名演员+全息投影) [7] - 可持续运营:差异化竞争形成商业闭环(如《长安十二时辰》全时段运营模式) [7][10] 经济效应 - 成熟演出项目可创造1:7经济带动效应,每1元门票拉动周边7元消费(如开封五一假期文旅收入49.27亿元,同比增长10.03%) [5][13] - 二次消费毛利率高于门票,优化景区盈利结构(如《长安十二时辰》餐饮、换装等二销收入) [12][13] - 地方政府将实景演出纳入文旅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以放大乘数效应 [13] 投资特点 - 高投入慢回报:项目投资动辄上亿(如《只有河南》斥资60亿),回本周期3-5年 [8] - 行业护城河:重投入特性筛选竞争者,培育期后进入盈利爆发期(如清明上河园30年建设周期) [8][9]
“五一”假期西安文旅交出亮眼答卷
西安日报· 2025-05-07 11:09
文旅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五一"假期西安累计接待游客1475.08万人次,同比增长5.2% [1] - 实现旅游总收入123.34亿元,同比增长7.55% [1] - 西安连续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十大入境游旅游目的地"及"年轻人最喜爱的十大打卡城市" [1] 文博业态带动效应 - 全市20余家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10余家取消闭馆日以提升接待能力 [2]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分别接待游客33.39万、6.92万、8.38万人次,同比增长16.1%、19.9%、125.8% [2] - 3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781.58万人次,同比增长2.4% [2] - 旅行社接待国内团队游客同比增长11.12%,入境游团队游客同比增长149.73% [2] 演艺市场亮点 - 全市19家主力演艺剧目共演出803场,同比增长29.7% [3] - 《古城烽火》首演接待游客4.4万人次,《西安千古情》单日演出19场创新高 [3] - 《长恨歌》接待游客5.6万人次(+4.2%),《赳赳大秦》持续满负荷运营 [3] 业态融合创新 - 西安SKP商场举办非遗美食节及"赏花踏青季"促消费活动,推动"文旅+商业+景区+演艺"协同 [6] - 发放文旅"大礼包"带动车展销量超1.9万辆,抖音活动发放100万元消费券实现文商旅消费1.5亿元 [6] - 永兴坊推出XR产品矩阵,白鹿原影视城沉浸式项目"蝶·幻境"受好评 [6] - 顺丰在文旅场景寄送快件3.2万票,汉服寄递日均单量300-400单(+300%) [6] 区域协同发展 - 曲江片区实施限流措施提升游客体验,浐灞国际港举办特色活动带动接待量质齐升 [7] - 沿山片区及西咸新区乐华城、昆明池·七夕公园游客人次大幅增长 [7] - 城墙新增5个出入口带动周边消费,新城区顺城巷活动推动商业综合体营收增长5% [8] - 碑林区联动商场活动带动老菜场客流增长10%+,莲湖区顺城巷串联带动餐饮等业态营收增长10%-15%,民宿入住率提升18.4% [9]
今年五一,旅游业没有奇迹
虎嗅APP· 2025-04-29 22:04
核心观点 - 2025年旅游业进入常态化阶段,不再有报复性增长或大幅下滑,行业回归稳定状态 [6][7][25] - 常态化下旅游业呈现多元化视角:官方数据增长强劲(一季度出游人次17.94亿/+26.4%,花费1.80万亿元/+18.6%),但企业实际经营困难(景区营收增速普遍低于1%,云南旅游营收暴跌62.30%)[10][11] - 消费习惯发生矛盾式变革:频次增加但距离缩短,花费减少但品质要求提升,需求从大众化转向个性化 [11] 行业结构性问题 产业结构 - 传统模式(如跟团游)与新兴模式(如小团自由行)从对抗转向共存,市场给予传统从业者调整时间 [14][15][16] - 平台型企业(OTA)流量垄断加剧,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扩大(如酒店业),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被动压缩但可维持基本运营 [19] 产品结构 - 成熟产品保持竞争力:如《长恨歌》演艺18年累计收入超33亿元,2024年营收达7.3亿元 [17][18] - 新产品需避开正面竞争,深耕垂直领域:如开封万岁山大宋武侠城通过沉浸式演艺突围 [19] 营收与利润结构 - 平台型企业利润持续增长,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中小企业面临利益博弈但格局难改变 [19] 常态化下的竞争逻辑 - 行业竞争焦点转向智慧而非资本或规模,需通过自我压榨和精细化运营突破困境(如用200万预算完成原需2亿的项目)[20][22][23] - 企业需向内寻求解决方案,通过观察细节裂缝(如用户反馈)找到突破方向 [23][24] 数据表现 - 官方数据与行业感知背离:一季度社会零售总额增长4.6%,但旅游数据增幅显著(人次+26.4%,花费+18.6%)[10][11] - 景区行业二八分化:20%头部景区吸走80%客流,中小景区人次营收暴跌(长白山营收增速0.53%,张家界0.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