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手术机器人

搜索文档
9亿融资!创新眼科械企完成B轮
思宇MedTech· 2025-06-25 17:06
行业背景与需求 - 全球有超过6亿白内障患者,但每年仅约3000万人接受手术,美国年手术量仅400万例 [3] - 全球每百万人仅有31.7名眼科医生,白内障手术医生仅14.1人,预计到2035年医生数量将减少12%而需求增加24% [3] - 眼科手术面临亚毫米级操作精度挑战,操作区域通常局限在5毫米内,囊膜厚度仅4-6微米 [6] - 白内障手术平均用时10-15分钟但要求极高稳定性,手部微颤、疲劳等因素可能导致并发症 [6] - 不同医生间手术路径差异导致术后屈光误差等问题,阻碍术式标准化 [6] 公司融资与技术进展 - ForSight Robotics完成1.25亿美元B轮融资,累计融资达1.95亿美元 [2] - 融资将用于推进ORYOM™眼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 [2] - ORYOM™是全球首个基于AI的眼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由微型机器人、AI算法、计算机视觉等组成 [7] - 系统已在猪眼模型完成数百例白内障手术验证,30只眼球无后囊破裂,平均手术时间277秒 [7] - 系统具备14自由度微机械臂,支持亚毫米级操作精度,可消除手部震颤 [11] 技术特点与优势 - ORYOM™专为眼球结构定制,非通用系统改造,具备向青光眼和视网膜术式扩展潜力 [10] - 采用主从式控制结构,医生通过远程操控台操作微机械臂 [11] - 成像系统由术中iOCT与立体显微成像组成,实时回传多层组织信息 [13] - AI算法构建3D结构模型预测组织边界并生成安全路径,支持半自动路径规划 [15] - 系统在角膜撕囊、IOL定位等核心步骤形成机器人优势 [18] 临床与商业化路径 - 公司2024年获ISO 13485认证,计划2025年启动首次人体临床试验 [16] - 试验可能涵盖10-30例患者,目标评估后囊完整性等关键指标 [16] - 若顺利预计2026年获监管批准,2027年前后开始商业化 [16] - 公司尝试定义"最优术式动作序列",将经验变量化、路径模型化 [17] - 长期目标是开发部分自主执行模块,减少对医生操作技能的依赖 [17] 行业地位与前景 - 眼科手术机器人领域长期空白,ORYOM™针对眼科术式重新设计感知与操作机制 [18] - 行业中无同类系统进入人体试验阶段,ForSight或成首位进入者 [18] - 公司试图通过机器人手术路径为精细眼科术式提供结构性替代方案 [2]
近亿元融资!国产眼科手术机器人
思宇MedTech· 2025-06-17 18:02
公司融资与产品进展 - 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磐霖资本领投,资金将用于加速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注册临床及眼科手术机器人商业化推广[1] - 2023年完成三轮融资:Pre-A轮(线性资本领投)、Pre-A+轮(欧普康视/英飞尼迪领投)、Pre-A++轮(达晨财智领投)[2][3] - "迪视微锋"眼科手术机器人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绿色通道",是国内首个进入该通道的眼科手术机器人[3] 产品技术优势 - 眼科手术机器人实现3微米运动精度,全球领先,通过主从控制方式完成眼球内精细操作[5] - 自主研发底层机械臂系统,经历5个版本迭代,独创双眼模式设计解决临床操作复杂性[7] - 动物临床数据显示机器人辅助视网膜下注射成功率从徒手操作的85.5%提升至100%[3] 临床应用成果 - 完成亚洲首例临床应用(2023年7月),成功实施视网膜下溶栓手术,精准注射400微升药物[12][13] - 2024年启动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首批入组治疗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患者,手术成功率显著[9][11] - 术后患者视力最高恢复至0.7,已帮助多例失明患者改善视力[15] 行业竞争格局 - 国际竞品包括达芬奇机器人(眼表手术)、荷兰Preceyes BV(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以色列ForSight(14自由度微型机器人)[16] - 国内竞争者:北航衔微医疗(视网膜穿刺注药)、中山大学(5G远程微米级机器人)、昂泰微精(无抖动操作平台)[16][17][18] 公司战略与未来规划 - 以眼科为切入点,扩展至显微外科平台技术,布局20自由度超显微外科机器人[19] - 2025年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及淋巴水肿[19]
20年科研转化落地!衔微医疗加速布局显微手术机器人与干眼治疗
思宇MedTech· 2025-04-30 19:54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眼底疾病发病率攀升,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威胁患者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2] - 眼底疾病治疗依赖精准微创手术,如视网膜下注射或视网膜血管内注射,需达到20微米运动分辨率(头发丝直径1/5),远超人手操作极限(100微米以上抖动) [2][6] - 视网膜血管内注射目标血管直径仅50-100微米,需长时间稳定注射,传统手动操作易导致血管破裂或药物误送 [6] 公司技术优势 - 衔微医疗眼科手术机器人具备高精度(微米级定位)、高稳定性(滤波算法消除100微米级抖动)、主从控制(动作缩放0-200倍)和毫牛级微力反馈技术 [8][11] - 双臂模块化设计为国内首创,通过同步缩放解决单臂系统与手动器械协调困难问题,更贴合医生双手操作习惯 [12] - 智能传感技术实时捕捉微牛顿级力反馈,结合动态补偿技术应对眼球微动或生理震动 [8][11] - 机械臂具备9自由度(6+3)高精度末端结构,适应复杂手术场景 [11] 商业化进展 - 已申报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加速产品上市 [13] - 推出国内首款睑板腺热脉动治疗设备,采用内眼睑直接加热技术(42.5℃恒温),穿透效率高于传统光脉冲设备,2024年11月获注册证 [23][25][27] - 热脉动设备单次治疗仅10-15分钟,模块化设计降低生产成本,与爱尔医院合作推进商业化 [26][27] 科研基础与团队 - 核心技术源于杨教授团队20年眼科机器人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获30多项发明专利 [15][17] - 团队发表70余篇论文(50篇SCI/EI),出版《机器人控制理论基础》等著作 [17] - 2022年6月公司成立,将实验室技术产业化 [21] 未来布局 - 战略覆盖眼科手术机器人、干眼症治疗设备及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28] - 热脉动设备作为现金流产品支撑手术机器人长周期研发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