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知识的诅咒
icon
搜索文档
跳出带兵中的“专家盲区”
人民网· 2025-10-25 09:21
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为阐述“知识的诅咒”或“专家盲区”这一心理学现象及其在工作实践中的影响与应对方法 [1][3] 现象定义与特征 - “知识的诅咒”或“专家盲区”是指个体在熟悉某一知识或技能后,会不自觉地假设他人也具备同等理解,形成认知不对称和思维盲区 [3] - 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掌握知识的一方难以回溯至不知不会的原始状态,导致“说不清”、“讲不通”、“教不会”的挫败体验 [3] - 实验表明,敲击者预测听猜者猜中歌曲的概率为50%,但实际正确率仅为2.5%,凸显了认知预期的巨大差距 [1] 实践案例表现 - 在教学过程中,新训骨干认为简单的匍匐前进动作,新兵却出现同手同脚、动作僵硬、蹬爬无力等掌握困难的情况 [2] - 工作场景中体现为机关起草的文电基层看不懂执行要点,组织的教育难以引发战士共鸣,布置的任务让年轻战士不知所措 [3] 影响与后果 - 反复的无效沟通容易使个体产生自责、愧疚、焦虑等情绪,并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影响正常工作训练 [2][3] - 在部队建设加速推进、多兵种联合协同深化的背景下,打破认知壁垒、强化知识共享的需求日益迫切 [3] 应对策略与方法 - 调整心态进行正向解读,理解此为普遍认知偏差而非个人能力问题,将挫败视为改进契机 [4] - 建立轻松开放的双向反馈机制,主动询问不理解之处,鼓励复述和模仿,通过共情与引导定位认知缺口 [4] - 主动坦诚分享所遇挫折,通过交流交谈降低压力负荷,从他人经验中获得新的解释角度和方法支持 [5]
看完西贝,重新思考消费者沟通
新浪财经· 2025-10-13 16:13
文 | 鲸研品牌实验室 黄晓军 西贝这事儿已经上升到一个行业的事儿了。 前不久,我帮做视频的朋友邀约某餐饮老板采访,结果人家因为西贝的影响都不敢在最近露面。 感觉有点严重,所以我一直不太敢写。 但看到资深媒体人李翔老师写了,他在这么久之后才谈西贝事件,结果评论区依旧遭到了不少鄙夷。 一种莫名求锤的心态,突然想写写了。 截图自@李翔李翔 那么西贝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预制菜还是贵?亦或是贵的预制菜?还有是说公关垃圾? 我先给我的结论:问题出在消费者沟通上。 对于预制菜的问题,我看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说法,大致是: 贾国龙不仅仅是西贝餐饮创始人、董事长,还是曾经的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现在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 也就是说,业内对于预制菜标准的共识,他应该门清。所以,他才有底气去硬刚,甚至要起诉。 但可惜的是,业内对预制菜标准的共识,不一定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共识。 这个认知来自另一家企业,雷神科技。 2023年我曾去走访过雷神科技,这家公司通过游戏笔记本品类逆势崛起,创业两年便成为全网品类第一。现如今,雷神科技登陆北交所, 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电竞装备第一股",并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 当时 ...
父母给孩子讲题,为什么容易急眼?
经济观察报· 2025-10-08 10:49
文章核心观点 - 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容易情绪失控,其根本原因在于角色错位,父母应回归提供情感支持的本职,而将学科教育交由专业教师负责[11][13] 认知偏差与教育困境 - 成年人与儿童的大脑处于不同思考维度,成年人拥有大量基本常识和成熟逻辑框架,而儿童则缺乏这些认知基础[4][5] - 父母容易陷入“知识的诅咒”,即掌握知识后难以想象没有该知识的状态,从而高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导致误解和冲突[7] - 儿童需要通过关联自身有限的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无法直接按照成年人的逻辑进行思考[6] 情绪失控的后果与影响 - 父母强烈的情绪反应会触发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导致其大脑迟钝、走神或僵住,无法进行有效思考[8][9] - 这种互动模式可能使孩子形成学习创伤,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逃避学习等行为,并产生“我实在太笨了”等强烈的自我怀疑[9] - 父母的情绪反应可能被放大,从孩子“一道题不会”关联到“成绩差”、“考不上好学校”等负面预期上[7] 解决方案与行业启示 - 教育是专业领域,自己能学好不代表能教好自己的孩子,尤其在父母擅长的领域更易出现“知识的诅咒”[7][13] - 明智的选择是将学科教育交由专业教师负责,如作家马伯庸将孩子送去作文班而非亲自辅导[13] - 父母的核心角色是提供情感支持,做孩子的避风港,而非替代学科教师,角色错位会导致孩子情感耗竭[12][13]
400场企业AI落地交付后的心得:从凑热闹到有结果的三大误区与解法
搜狐财经· 2025-08-16 16:21
AI企业落地现状与挑战 - 全球78%的企业已引入AI技术 但仅9%的中国企业认为生成式AI带来显著经济价值[1] - 企业面临AI应用困境:提示词场景适应性差 员工培训效果有限 投入产出比低下[1] - 典型现象表现为资金消耗大 团队疲惫 管理层方向迷失[2] 互联网思维在AI应用的误区 - 错误将AI视为可外包的速效工具 试图寻找"超级应用"解决所有问题[5] - AI本质是目的导向型技术 需与业务深度整合 而非简单工具化[6] - 有效路径应为"场景提效"而非"工具提效" 需重构业务流程[7] 隐性成本与知识诅咒 - AI实施存在试错成本 试运行成本等隐性支出 行业认知差距反而扩大[14] - "知识诅咒"现象导致人机沟通障碍 需建立标准化提示词体系[15] - 优秀提示词应具备咨询属性 引导员工深度思考业务逻辑[16][17] 组织激活与人才策略 - AI落地核心在于激活员工而非技术堆砌 需培养内部共创者[25][26] - 通过"疯传"理论建立社交货币机制 典型案例显示AI可实现职业跃迁[30][32] - 山东高速案例证明非技术人员通过黑客松活动可解决实际业务痛点[32] 有效实施方法论 - 单点突破策略:聚焦具体场景如医药企业短视频文案优化 实现降本增效[20][21] - 流程链构建需保留"含金量"决策点 融合行业经验与AI能力[23] - 三步走战略:重构流程→接受隐性成本→培养核心用户群体[33][34]
骑着自行车看市场
虎嗅APP· 2025-05-09 18:47
核心观点 - 企业高管和决策者需要脱离高端消费场景,深入基层市场观察真实消费行为和市场动态,避免因长期处于高端环境导致的"灯下黑"现象 [2][5][8] - 中国消费市场存在显著分层现象,机场/TOD等高端场景与客运站/居民区等大众场景呈现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和消费特征 [20][25][26] - 传统市场调研方法存在严重失真风险,需要采用更细颗粒度的实地考察方式 [15][17][18] 市场观察方法论 - 交通工具选择直接影响市场判断,建议采用自行车/大巴等大众出行方式替代商务车/头等舱 [1][7][8] - 居民区观察比商务区考察更能反映真实市场状况,长沙案例显示核心商务区与老旧居民区存在明显割裂 [15][16][17] - 朱家尖码头案例显示:星巴克黄金位置被霸王茶姬取代,肯德基单日营业额可达1.6万-4万元,品类扩展至小笼包/预制菜等全时段产品 [20][21] 消费分层现象 - 飞机餐同款食品主要消费群体为未乘坐过飞机的10亿人口,而非高频飞行人群 [4][5] - 男士护肤品市场十二年未达预期,与大众男性实际消费需求存在偏差,需观察其真实消费场景 [8][9][10] - 奢侈品纸袋转售形成独立产业链,淘宝专项店铺净利率远超预期 [10] 商业运营策略 - 肯德基打破定位理论束缚,通过全时段/全品类运营实现单店效能最大化,日均营业额可达2-3万元 [20][21] - 德克士加盟商通过店内分割引入瑞幸,验证"提高亩产"的复合经营模式可行性 [21] - 普陀山旅游巴士票价从15元降至5元,反映景区服务定价需符合大众消费水平 [22] 成本结构差异 - 普陀山行程案例显示:常规游客采用"早班大巴往返"模式可节省住宿等2412元支出的70%以上 [25][26] - 旅行团"夜游黄浦江+直扑苏州"的高强度行程设计,反映大众旅游市场的价格敏感特性 [26] - 景区人流量与实际营收存在偏差,需区分观光客与消费客群的不同行为特征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