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经济

搜索文档
城市24小时 | 规划超十年,这条高铁终于要开建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1 10:10
长赣高铁建设进展 - 长沙至赣州高速铁路完成初步设计审批 有望年内开工建设 通车后长沙至赣州通行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 长沙至厦门从7小时压缩至约5小时 [1] - 长赣铁路正线长约429.4公里 设计时速350公里 设站11座 预计工期5年 线路自长沙西站引出 经长沙黄花机场 浏阳 上栗 萍乡 莲花 永新 井冈山 遂川至赣州北站 [1] - 项目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之一渝厦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开启规划研究 2017年纳入《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 2022年10月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2024年11月环评报告获生态环境部批复 [1] 长赣高铁影响分析 - 长沙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长赣高铁通车后将增加西北-东南向通路 实现西接重庆 东连厦门 以及长沙至深圳方向的第二高铁通道 完成"米"字形高铁布局 有望成为"中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 [2] - 江西小城市将受益 井冈山迈入高铁时代 遂川结束不通铁路历史 萍乡成为赣西地区铁路枢纽 [2] - 有观点认为沿线城市除长沙外经济体量较小 且线路未经过南昌 可能削弱江西省会交通枢纽地位 江西西南地区可能被长沙虹吸 也有专家认为高铁贯通后这些地区可同时接受南昌 长沙双重辐射 更有利于承接资源外溢和产业转移 [2] 芜湖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 芜湖市京东转运中心二期建设工程进入招标阶段 总建筑面积约58404.39平方米 包括转运中心 航材库 转运棚等多个功能区 计划工期420个日历天 预计最快年中开工 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芜宣机场转运功能 [5] 低空经济发展政策 - 国家发改委将按照先载货后载人 先隔离后融合 先远郊后城区原则 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稳妥推进低空旅游 航空运动 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发展 严厉打击"黑飞"行为 引导推动产业合理布局 场景有序拓展 [9] - 针对"五一"期间个别地方低空文旅事故 国家发改委正推动属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排查安全风险隐患 做好事故处置和问题整改 同时持续推动深化低空飞行安全监管体制改革 完善规则规制 健全低空安全监管责任体系 加强行业准入和过程监管 [9] 城镇化与城市更新 - 截至2024年底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 9.4亿人生活在城镇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城市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0] -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更新重要时期 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推进城市结构优化 功能完善 文脉赓续 品质提升 同时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 扩大内需 [13] 上海老龄化与金融中心建设 - 截至2024年末 上海市户籍人口1537.98万人 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577.62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37.6% 虹口区 黄浦区和崇明区老年人口占比最高 分别为45.2% 44.0%和43.9% 老年抚养系数为49.3% 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 [14] - SIIFC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指数显示 上海综合排名第二 仅次于纽约 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上海从2022年 2023年排名第二升至2024年第一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位居第二 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方面排名前二 金融国际化程度排名第五 [15]
前瞻全球产业早报:民营经济促进法5月20日起实施
前瞻网· 2025-05-21 07:17
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民经济促进法》于5月20日正式实施 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并确立民营经济的法律主体地位 [2] - 该法共9章78条 明确规定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 [2] - 法律完善了民营经济组织市场准入领域公平竞争的制度机制 将有效政策和做法确定为法律制度 [2] 浙江省人工智能发展目标 - 浙江省提出到2027年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1万亿元 到2030年超1.2万亿元 [2] - 目标到2027年形成可持续发展、领跑发展格局 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全国领先 [2] - 计划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2] 小米芯片与高新区数据 - 小米自主研发的3nm旗舰芯片玄戒O1已开始大规模量产 将搭载于小米15spro手机和小米平板7ultra [3] - 2023年一季度国家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达1.7万亿元 同比增长7.1% [3] - 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聚集了70%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80%全国重点实验室 [3] 新能源车与IPv6发展 - 4月份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51.5% 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 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90.5万辆增长33.9% [4] - 三部门印发文件提出到2025年末IPv6活跃用户数达8.5亿 物联网连接数达11亿 移动网络流量占比达70% [4] 氢能与计量发展 - 北京市国资委将氢能产业作为"十五五"规划研究重点方向 拟投入液氢重卡等重点项目 [5] - 粤港澳大湾区计量发展合作平台正式启动 将推动计量检测结果互认和统一大市场形成 [6] 城市更新与蓝碳经济 - 自然资源部通过建立"一张图"支持城市更新行动 加强存量资源资产调查和管理 [7] - 海口市出台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目标到2035年建立蓝碳经济体系 [7] 科技与投资动态 - 腾讯发布混元游戏视觉生成平台 可提升游戏美术设计效率数十倍 [8][9] - AMD以30亿美元出售ZT Systems数据中心制造业务给Sanmina [15] - 力拓与智利国家铜业将合作开发马里昆加盐湖锂项目 拟投入至多9亿美元 [16][17] 自动驾驶与投融资 - Waymo获准在加州扩大无人驾驶的士服务 目前每周接载超25万次 [17] - 再生元制药以2.6亿美元收购23andMe控股公司 [18] - 宁德时代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 首日高开12.55% [20] 市场数据 - 2025年Q1中东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4%至1170万部 [12] - A股主要指数5月20日上涨 上证综指涨0.38% 创业板指涨0.77% [21] - 港股三大指数止步3连跌 恒生指数涨1.49% [21]
海口出台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快讯· 2025-05-20 10:33
海口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 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和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印发《海口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5年)》[1] - 方案明确到2035年底全市蓝碳经济体系基本建立[1] - 目标包括蓝碳经济贡献度显著提高和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明显提升[1]
以美丽海湾为牵引,湛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中国环境报· 2025-05-19 09:49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湛江市通过系统性治理使金沙湾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较2020年提升32.8%,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4] - 投入74亿元新建/改扩建6座沿岸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75万吨,治理28段黑臭水体并整治21个问题入海排污口[3] - 宝钢湛江钢铁投入超100亿元环保资金实现全厂废水零排放,中科炼化年回用污水866万立方米节约费用3000万元[2] 产业绿色转型措施 - 宝钢全球首创"氢冶金电熔炼工艺"年减碳50万吨以上,临港石化/钢铁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环保标准[3] - 严格执行"三区三线"管控,禁止电镀、拆船等污染项目,推动企业固废不出厂和污水循环利用[2] - 全国率先推行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管,实时监测养殖尾水冲刷及人类活动[3] 红树林生态经济 - 全市红树林面积达6398公顷占全国23.7%,金沙湾修复60公顷,带动周边年旅游收入21亿元[5][6][7] - 发布《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完成全国首笔蓝碳交易,碳收益反哺管护形成循环机制[6] - 建成4万平方米红树林科普基地,设计亲子生态游线路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7] 长效治理机制 - 建立"第三方服务+志愿净滩+政协监督"机制,累计清理海岸线49公里及垃圾1687吨[8][9] - 实施"滩长制"由391名政协委员监督41段沙滩,90家单位分段包干12公里岸线保洁[8] - 建成金沙湾海水浴场等设施,举办帆船赛/马拉松等活动提升市民亲海体验[9]
海口出台方案促蓝碳经济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14:22
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 海口市发布《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5年)》,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立蓝碳经济体系,显著提升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和蓝碳经济贡献度 [1] - 蓝碳经济定义为通过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提升碳汇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新兴经济形态,核心是利用海洋活动及生物固定二氧化碳 [1] 海口蓝碳资源禀赋 - 海口拥有3.2万亩红树林资源,其中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2.7万亩,滨海湿地面积广阔,具备红树林和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 [1] - 2020年以来海口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红树林4590亩,修复4800亩,碳汇增量居海南省首位 [2] 重点任务与工程 - 方案部署七项重点工作:摸清资源底数、海洋增汇工程、碳汇应用示范、保护修复、海洋生态服务等 [1] - 二十项具体任务包括红树林修复工程(已完成4800亩修复)、海洋底播增殖碳汇工程、节能减排工程、"人工上升流"碳汇技术研发等 [2] 市场化探索与成果 - 2022年5月海口完成海南首笔蓝碳交易,交易碳汇量3000余吨,交易额30余万元 [2] - 计划建立蓝碳交易市场,推动碳汇资本化,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型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2] 战略意义 - 蓝碳经济被定位为促进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可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 [2] - 动态监测核算体系、科研攻关和产业发展被列为推动蓝碳经济的核心路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