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icon
搜索文档
超5400亿“蓝色经济”,深圳异军突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1:18
深圳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结构 - 2024年深圳海洋经济总产值达5409亿元,同比增长5.8%,占GDP比重为14.7% [1] -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为3338万标箱,稳居全球第四 [1] - 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传统“老三样”(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占比从超过90%降至40%以下,新兴产业贡献更多增量 [9] 海洋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实力 - 高新技术涉海企业超2500家,已建涉海创新平台86个,其中5个为国家级平台,27个为省级平台 [1][14] - 水下机器人专利数量全国第一,绿色智能海洋装备重点企业市场占有率超5成 [1][9] - 2024年海洋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1061亿元,增长10.1% [9] - 在《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中,深圳“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PCT国际专利授权量、城市研发投入经费跻身全球前十 [1][5] 重点企业与代表性产品 - 深圳集聚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涉海企业2508家 [5] - 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自2016年切入水下无人机赛道,已生产8代产品,获近400项知识产权专利,产品覆盖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5] - 招商局集团以“新海辽”轮等切入智能航运、绿色航运市场;中集集团布局深海油气及海洋新能源,其“蓝鲸1号”与“蓝鲸2号”为全球作业水深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10] 海洋高等教育与科研平台建设 - 深圳第一所海洋专门高校——深圳海洋大学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筹建,总投资60.53亿元,规划办学规模约8000人,一期预计2026年投用 [12][13] - 该校办学特色为“631”(60%工程技术、30%科学、10%其他),重点引进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等6个研究方向人才 [13] - 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大连海事大学深圳国际海事可持续发展中心等涉海科研机构相继落户深圳 [14] 海事服务短板与深港联动机遇 - 深圳在《报告》“海事服务”维度居全球第21位,海洋金融规模仅相当于新加坡的1/45,国际海事机构数量不足伦敦7%,年海事仲裁案件量不足伦敦15% [16] - 前海累计落地48个船舶租赁项目,资产总计达168亿元,资产价值跃居全国第三 [16][19] - 香港在船舶融资租赁、航运保险等方面能力突出,可与深圳互补;深圳可推动与香港在海事仲裁规则对接,试点“深港海事纠纷联合解决机制” [19]
海上竞速,深圳如何追上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1 23:32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格局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评估[1]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城市治理均居全球第一[2] - 新加坡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一,海事服务第二,国际影响第二[2] - 上海总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3]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中国海洋经济年度总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3] - 中国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东部海洋经济圈港口航运体系完善,南部海洋经济圈海域辽阔、资源丰富[3]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位居全球首位,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1387亿元,占GDP比重的21.1%[1][5] - 深圳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409亿元,占GDP比重的14.7%[5] 中国主要海洋城市定位与策略 - 报告提出“沪深青成国内三大海洋经济圈引领者”,上海位于“头部梯队”,深圳和青岛均居于第二梯队,全球排名分别为第11和第16[1][3] -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突出[2]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2] - 深圳提出下一阶段目标,力争“十五五”末海洋工业增加值达到21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海洋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6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5] 区域产业政策动向 - 上海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已在浦东、闵行、杨浦、临港等区域启动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6] - 深圳重金扶持低空产业,单项单次奖励金额从20万元到1500万元不等,每家企业每年可获得奖励合计最高可达3000万元,目前深圳低空经济链上企业超1900家[7] - 山东力争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8] - 湖北提出17条措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到2027年将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至50%[9]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 -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发布,上海首次进入前十,跃升至第8名,主要得益于入境游复苏、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的进步[12] - 综合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伦敦、巴黎、纽约、首尔、新加坡、北京、香港、上海、东京、旧金山和曼谷[12] - 中国上榜城市还包括:杭州第36位、深圳第37位、广州第38位、成都第40位、重庆第47位,2024年北京、重庆、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入境外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0%[14]
城市24小时 | 海上竞速,深圳如何追上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1 23:25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评估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系统评估[4] - 伦敦综合排名全球第一,其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城市治理均居全球第一[5] - 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二,经贸活力全球第一,海事服务全球第二,国际影响全球第二[5] - 上海总排名全球第四,位于“头部梯队”,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二,国际影响排名全球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4][6]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中国海洋经济年度总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6] - 中国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东部海洋经济圈港口航运体系完善且外向型程度高,南部海洋经济圈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6] - 报告指出上海、深圳、青岛成为国内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引领者[4] 重点城市海洋经济表现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位居全球首位,正加速从“全球供应链的参与者”向“全球价值链的塑造者”转型,2024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占GDP比重21.1%[4][9] - 深圳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409亿元,占GDP比重14.7%,其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创新能力突出[5][9]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5] 城市产业政策动向 - 上海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已在浦东、闵行、杨浦、临港等区域启动若干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10] - 深圳重金扶持低空产业,单项单次奖励金额从20万元到1500万元不等,每家企业每年可获得奖励合计最高3000万元,目前深圳已建成10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和2个特色产业园区,低空经济链上企业超1900家[11] - 山东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12] - 湖北力争到2027年将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至50%[14] 其他相关数据与排名 - “十四五”时期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16] -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发布,上海首次进入前十,排名第八,北京、香港、杭州、深圳、广州、成都、重庆等中国城市亦上榜[17][19] - 2024年北京、重庆、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入境外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0%[19]
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29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评估结果 - 全球60个海洋城市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进行系统评估,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 [1][4] - 第一梯队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汉堡、奥斯陆、鹿特丹,综合实力强劲,是全球海洋城市发展的标杆 [4] - 第二梯队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温哥华、青岛、斯德哥尔摩、洛杉矶、台北、雅典,在某些领域具备突出优势但整体实力与第一梯队存在差距 [4] - 深圳总排名第11位,位于第二梯队头部,其中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1][4]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在第二、第三梯队中数量占比显著,深圳(第11位)、广州(第14位)、青岛(第16位)等中国城市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4][5] 顶尖城市竞争优势分析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是其核心竞争力 [4] - 新加坡凭借高效的政府治理和枢纽地位,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的宝座,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 [4]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总排名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 [4] -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突出 [4]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20%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5]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7.8%,增速超过GDP 0.9个百分点 [1][6] - 中国海洋经济迈入“十万亿”时代,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压力,传统港口城市产业趋同、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 [6] - 全球船舶海工制造和航运中心东移为中国海洋城市带来了历史机遇 [6] 未来海洋城市竞争力提升路径 - 海洋城市的真正竞争力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需在规则制定、生态构建等“软实力”方面实现突破 [1][7] - 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需打破“港口—产业”二元割裂,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智慧港航体系深度升级 [7] - 海洋科技创新需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 [8] - 提升全球海洋治理参与度需通过平台搭建、服务升级等方式融入全球网络,例如承办高端会议、发起国际倡议 [8] - 绿色低碳发展需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应用双轮驱动 [8] 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 2025-2030年,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 [9] - 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如LNG)、蓝碳经济等新业态将快速发展 [9] - 建议深圳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探索深海矿产开发权、海洋碳汇等要素市场化配置 [10] -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将智能采矿标准、绿色加注规范等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 [10]
南财观察|十万亿时代,前海探路中国海洋经济“深港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10:02
深圳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占GDP比重7.8% [1] - 深圳2024年海洋经济总产值5409亿元 占GDP比重14.7% 同比增长5.8% [1] - 深圳集聚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 已建涉海创新平台86个 [1] - 前海布局蛇口国际海洋城、大铲湾、海洋新城等核心片区 [1] 邮轮游艇产业发展 - 2024年深圳邮轮旅客吞吐量达8.9万人次 邮轮运营36航次 [5] - 深圳登记游艇1027艘 位居全国第二 [6] - 邮轮产业链乘数效应高达1:14 [6] - 深圳湾游艇会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指定停泊港 累计261艘次港澳游艇往来 [8] - 游艇申报材料从24项精简至12项 平均耗时从90分钟降至15分钟 [10] 港口与物流建设 - 深圳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3339万标箱 同比增长超11% 稳居全球第四 [11] - 大铲湾口岸前5月出口锂离子电池储能柜13.35亿元 同比增819.51% [11] - 深圳西部港区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800万标箱 拥有航线223条 [12] - 前海推进绿色船用燃料加注合作 发布深港甲醇加注作业安全核查指引 [12] 海洋服务业与深港合作 - 前海累计落地39个船舶租赁项目 租赁资产突破160亿元 [15] - "中国前海"籍国际船舶累计达10艘 全球20强航运公司已有3家落地前海 [15] - 深圳船舶租赁产业规模达全国前三、华南首位 [15] - 香港拥有完备的海事专业服务体系 深圳通过前海导入香港经验 [14] 海洋科技创新 - 深港联合研发首艘AI无人船"海擎一号"启动运营测试 [16] - 深圳水下机器人专利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17] - 绿色智能海洋装备重点企业市场占有率超5成 [17] - 前海集聚招商工业、中集海工等涉海龙头企业 拥有涉海经营主体9000余家 [19] - 前海落户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多家涉海科研机构 [20]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中央明确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 [17] - 深圳提出发展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17] - 前海打造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发展耐心资本优化融资环境 [20] - 前海计划承办海洋国际学术会议 打造海洋科技版"冷泉港" [20]
深圳前海: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地
快讯· 2025-07-06 08:08
前海海洋经济发展 - 前海正加快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地 [1] - 全面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的"14126"行动计划 [1] - 船舶产业在智能化、自主化、集群化方面取得新突破 [1] - 港口航运智慧化绿色化转型取得新成效 [1] - 助力构建生产、生活与生态交融型活力海岸带 [1]
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 首批重大合作项目签约
深圳商报· 2025-05-16 00:58
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项目签约 - 深圳市海洋发展局、盐田区人民政府与中水集团远洋股份、广州民营投资股份、中冶长城投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 - 合作方将围绕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推进基地建设 [1] - 以盐田区港口与海洋资源为基础支撑,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 首批进驻企业名单 - 首批签约进驻企业包括广州民营投资股份、澳鲜(深圳)渔业、广东连深海洋食品、深圳浩运水产、深海生物(深圳) [1] - 同期签约方还包括深圳市沙头角商业外贸、广民投海洋产业投资、深圳大百汇产业控股、华采科技(北京) [1] 基地战略定位 - 基地选址盐田港及后方陆域,对标澳大利亚悉尼鱼市场、日本丰州鱼市场等国际标杆 [2] - 规划功能涵盖智能装备制造研发、种苗科研培育、深远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金融服务、全球水产品跨境交易等全产业链 [2] 项目背景 - 2021年12月深圳市获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全国第4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