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移除
icon
搜索文档
微软怒掏17亿美金,只为收购美国人的490万吨屎
36氪· 2025-08-12 10:55
微软碳移除项目 - 微软与Vaulted Deep签署17亿美元合同 通过填埋490万吨有机废物实现碳封存 [3][5] - 项目周期为12年 利用成熟工业技术将碳封存超过10000年 [5][18] - 采用深层填埋方式处理污水站和垃圾填埋场原料 成本较低 [18] 碳信用机制演变 - 企业碳信用和ESG评分受资本市场重视 影响投资决策 [8] - 传统碳抵消项目(如保护森林)90%被证明无效 因森林本无砍伐风险 [11] - 行业从碳抵消转向碳移除 直接处理已产生的碳排放 [14] 技术实施背景 - 微软因云计算和AI业务耗电剧增 GPT-4o耗电46万兆瓦时 相当3万多辆油车年排放量 [22] - 公司2030年碳负排放目标受阻 2023财年排放量较2020年增加23.4% [23] - 借鉴2015年比尔盖茨投资的Omni-Processor粪便处理项目 但本次为商业非公益性质 [20][22] 经济性分析 - 美国环保政策提供每吨碳减排85美元税收减免 [25] - 参照Frontier支付5830万美元移除15.2万吨二氧化碳案例 微软17亿美元投资可获超3亿美元税收减免 [25] - Vaulted Deep称技术优化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25] 行业争议 - 被批评为"洗绿"行为 因生产过程未减排反而增加排放 [27] - 填埋处理可能增加一氧化二氮排放 其温室效应强于二氧化碳 [27] - 与种树固碳方式类似 存在火灾/病虫害等碳释放逆转风险 [14]
新兴碳移除技术,固体吸附材料作为核心环节有望受益
山西证券· 2025-07-28 19: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 - A(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DAC技术受欧美政策支持,当前技术持续迭代,吸附材料是DAC技术的降本核心,建议关注国内吸附材料龙头企业蓝晓科技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DAC碳移除优势 - DAC指通过捕集装置直接从空气中捕集CO₂后从环境空气中移除CO₂的技术,与传统火电厂或工业碳捕集装置相比,灵活性优势突出,更易于广泛部署,包括装置规模较小、可实现模块化建设、选址不受排放源位置及类型的限制 [2] DAC受支持情况及市场规模 - DAC受欧美政府及科技巨头高度支持,《大而美》法案重申支持态度,预计2030年全球DAC市场超17亿美元,2050年美国需求超1亿吨 [3] - 2024年美国能源部为中型和大型商业DAC设施和基础设施扩展平台提供高达18亿美元资金支持,45Q税收抵免政策可对DAC项目提供最高180美元/每吨CO₂的税收减免,同年加拿大、英国等国公布对DAC项目的税收减免和资助方案 [3] - 2024年7月微软与DAC企业1PointFive签订50万吨二氧化碳移除订单,TikTok与Climeworks合作目标去除6000吨CO₂ [3] - 截止2025年,全球DAC二氧化碳捕集能力仅为2万吨,目前固体法DAC现有及在建项目合计239.7万吨,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50年仅美国至少需要1亿吨DAC捕集能力 [3] - 2023年全球DAC市场为6200万美元,预计到2030年增长至17.27亿美元,CAGR = 60.9% [3] DAC降本情况 - 2024年全球加权平均DAC碳移除价格较2023年下降54%,达到316美元/吨 [4] DAC工艺情况 - DAC分为固体和液体工艺,液体工艺利用碱性水溶液作为捕集介质来吸收CO₂,工艺相对成熟,但需要非常高的再生温度(900°C),导致显著的能源消耗 [4][5] - 固体工艺的吸附剂再生温度通常介于80 - 130°C,更适合低品位余热集成,此外模块化设计易于装置放大和技术迭代,65%的DAC企业使用或研发固体吸附剂,27%采用液体法 [5] 固体法DAC吸附材料市场及竞争格局 - SRI测算吸附材料成本占比约4%,到2030年,固体吸附材料市场约5亿元 [5] - 沸石、聚合物、MOFs等材料被应用于固体DAC系统,目前3M、Svante以及蓝晓科技为DAC企业Climeworks提供固体吸附剂,漂莱特为Skytree提供固体吸附剂 [5]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国内吸附材料龙头企业蓝晓科技,公司与全球知名的碳捕捉技术公司Climeworks签署战略合作,已建成样板工程,形成吸附材料规模化供货,同时与大型国际化学品公司开展碳捕捉材料和技术开发,并实现商业供货 [5]
源头降碳与碳移除“双轨”方案有望加速减排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9:45
全球降碳路径研究 - 全球降碳的关键路径包括源头减碳和后期除碳两种方式 源头减碳涉及采用风电、氢燃料等替代能源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比例 后期除碳则通过植树造林、空气捕集碳等技术降低大气碳浓度 [1] - 当前全球气候政策仅关注碳净零排放目标 但未明确平衡源头减碳与碳移除的具体措施 这种将减排期望寄托于未来碳移除的做法存在投资不足和技术部署不确定性的风险 [2] - 研究人员提出独立设定源头减碳目标和碳移除目标的策略 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合力实现净零目标 该策略可加速减排进程并促进碳移除技术发展 [2] 碳预算与减排紧迫性 - 按照当前碳排放速度 要实现2100年温升不超过1.5℃的目标 剩余碳预算可能在未来5年内耗尽 表明单纯依赖源头减碳无法满足气候目标 [2] - 大规模采用碳移除技术可能带来耕地占用和水资源消耗增加的负面影响 对人类社会构成潜在威胁 [2] 双目标策略优势 - 独立设定源头减碳和碳移除目标相比未区分目标的传统做法 在短期降碳效果、碳中和实现时间、负碳排放出现节点及最大温升控制等方面均表现更优 [3] - 该研究策略破解了碳移除技术发展滞后与全球减排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为政策制定提供新思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