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燃料
icon
搜索文档
新疆哈密正全力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华社· 2025-08-26 20:13
工业经济总体发展 - 哈密市构建以煤炭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从弱到强、从规模扩张到质效并举的历史性跨越 [1] 煤炭煤化工产业 - 煤炭预测资源量达5708亿吨,含油率高、品质优异,是国家煤制油气战略基地 [1] - 形成煤制甲醇、煤焦油加工、荒煤气制乙二醇等完整产业链,煤炭年转化量近7000万吨,建成一批国家级示范项目 [1] - 2024年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增长4.8倍,占全市经济比重57.6%,提高23.8个百分点 [1] 新能源产业 - 电力总装机容量348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67.8%,稳居全疆首位 [1] - 建成"两直两交四方向"外送电格局,"疆电外送"特高压直流第三通道正式投运,哈密绿电7毫秒直达重庆 [1] - 2024年外送电量663.4亿千瓦时,占"疆电外送"总量一半以上,风光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规模全国领先 [1] 高端装备制造业 - 建成全疆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本地化生产率超70% [2] - 具备年产风电整机2200万千瓦、叶片1320套、塔筒40万吨能力 [2] - 重型齿轮箱、退役叶片循环利用等项目持续补链强链,光伏、储能、氢能等高端装备板块加速集聚 [2] 新质生产力布局 - 积极响应"东数西算"战略,携手重庆打造"疆算入渝"工程,建设哈密(伊吾)算力创新示范区,推动算电协同、区域联动 [2] - 氢能示范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加氢站2座,投运氢燃料车辆42台,年内计划推广超1000辆,全力打造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 [2] 工业创新体系 - 设立5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建成富油煤科创园、能源算力融合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2]
看一块煤如何“吃干榨尽”
人民网· 2025-08-08 10:05
航拍贵州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管道纵横交错、厂房整齐排列、厂区洁净有序,位于六枝特区的贵州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 目,彻底颠覆了传统煤化工"黑、脏、乱"的刻板印象。在这里,一块块乌黑的煤炭正通过国际领先的 7.65米顶装焦炉,煤气净化回收装置,变成冶金焦、氢燃料、化肥原料、清洁电力…… 航拍贵州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厂区内的国内首台氢动力机车。 贵州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贵州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内的污水处理厂。 贵州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生产的第一炉焦。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煤焦油也被精深加工为高端碳黑、改质沥青等高附加值产品,配建了碳捕集装置 后,黑色煤炭真正实现了"由黑到绿"的华丽转身。"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带动 就业约1500人。"朱勋表示,通过打造"煤-焦-气-化-电-氢能源"全产业链,树立了新型煤化工绿 色低碳循环经济的行业标杆。 "我们的理念,是以'循环经济'引领资源'吃干榨尽'。"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勋介 绍,瞄准"煤焦氢"全产业链,项目投资建成380万吨/年优质冶金焦,炼 ...
源头降碳与碳移除“双轨”方案有望加速减排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9:45
全球降碳路径研究 - 全球降碳的关键路径包括源头减碳和后期除碳两种方式 源头减碳涉及采用风电、氢燃料等替代能源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比例 后期除碳则通过植树造林、空气捕集碳等技术降低大气碳浓度 [1] - 当前全球气候政策仅关注碳净零排放目标 但未明确平衡源头减碳与碳移除的具体措施 这种将减排期望寄托于未来碳移除的做法存在投资不足和技术部署不确定性的风险 [2] - 研究人员提出独立设定源头减碳目标和碳移除目标的策略 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合力实现净零目标 该策略可加速减排进程并促进碳移除技术发展 [2] 碳预算与减排紧迫性 - 按照当前碳排放速度 要实现2100年温升不超过1.5℃的目标 剩余碳预算可能在未来5年内耗尽 表明单纯依赖源头减碳无法满足气候目标 [2] - 大规模采用碳移除技术可能带来耕地占用和水资源消耗增加的负面影响 对人类社会构成潜在威胁 [2] 双目标策略优势 - 独立设定源头减碳和碳移除目标相比未区分目标的传统做法 在短期降碳效果、碳中和实现时间、负碳排放出现节点及最大温升控制等方面均表现更优 [3] - 该研究策略破解了碳移除技术发展滞后与全球减排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为政策制定提供新思路 [2]
绿色转型加速 集运市场格局面临重构
期货日报网· 2025-06-12 09:2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集装箱航运业承担全球超过80%货物运输任务,但每年消耗大量船用燃料油,产生占全球总量3%的二氧化碳排放[1] - 传统船用燃料油(HFO/MGO)碳硫含量高,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颗粒物,对气候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1] - 若不采取减排措施,2050年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比当前增加50%-250%,威胁全球气候目标[1] 国际监管框架 - IMO通过"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要求2030年排放比2008年降低20%-30%,2040年降低70%-80%,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2] - 2025年4月通过的"IMO净零框架"规定:2028年起船用燃料温室气体强度持续降低,未来20年逐步加严,并计划建立全球碳定价机制[2] 技术转型路径 - 替代燃料应用加速:甲醇、LNG、氢燃料成为新造船/改造首选,地中海航运部署LNG双燃料船,长荣海运和ONE订购甲醇燃料船[3] - 船舶设计优化:新船采用船体结构优化、废热回收系统、空气润滑系统等技术提升燃油效率[3] - IMO设立净零基金奖励零碳燃料船舶,航运联盟通过联营模式共享绿色技术[3] 市场结构变化 - 绿色转型加速行业整合:资金雄厚公司更快投资新技术,小型公司面临生存压力或被整合进大型联盟[3] 转型障碍 - 绿色燃料供应不足:氨燃料技术不成熟,加注/储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4] - 成本压力:绿色燃料价格高昂,IMO补贴难以完全覆盖,部分成本需航运企业自行承担[4] - 港口配套不足:全球仅少数港口具备绿色燃料加注能力,岸电设施普及率低[4] 政策复杂性 - 航运企业需同时满足IMO框架、欧盟FuelEU Maritime等多重法规,合规成本大幅增加[4] - 部分国家对IMO协议持反对意见,政策协调难度增加企业运营风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