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交压力
icon
搜索文档
live图再有活人感,我也不想发朋友圈了
虎嗅· 2025-10-23 09:08
"身边很多朋友,都不发朋友圈了。" "每次发朋友圈总会给你捧场的朋友,要珍惜"…… 前不久,微信公关总监"粥姨"在微信派播客中回应"朋友圈凉了"的说法,她认为这是个人感受,是巨大 的信息茧房。每天仍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布内容,近几年数据稳定。 "粥姨"说,朋友圈的花式玩法有很多:有人朋友圈三天可见,但置顶比命还长;有人朋友圈私密后再悄 悄公开可见;有人进行熟练分组,实现"个性化投放";有人不发朋友圈,却在玩"状态"。她补充,朋友 圈不推出访客功能,是为了减轻社交压力;不推出二次编辑功能,是为了不让人轻易篡改个人编年史; 而逝者账号,也不会进行回收处理。 其实,朋友圈早就凉了。每一次玩法的更新,都是为了解决一场社交阵痛。今天,微信也不再轻盈,而 是变得愈加沉重;朋友圈不是变大了,而是变小了;朋友圈不再是广播,而成了窄播。 "朋友圈秀恩爱,现在已经过时了吗?" 越来越多的人正从朋友圈消失。他们要么保持沉默,只看不发;要么不看也不发,避免信息过载、情绪 过劳。这年头,谁不想尽量轻快地活着。 朋友圈的进化史,就是社交压力的升级史 2012年4月19日,微信推出朋友圈功能,英文名"moments"寄 ...
微信朋友圈凉了?回应来了
搜狐财经· 2025-10-15 22:42
用户活跃度与产品稳定性 - 微信朋友圈用户活跃度保持稳定,每天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布朋友圈内容 [3] - 公司表示该数据在过去几年中非常稳定,反驳了用户不再使用朋友圈的言论 [3] 产品功能与设计理念 - 朋友圈信息流排序坚持无算法干预,推荐逻辑始终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3] - 公司明确表示朋友圈不会有访客记录功能,旨在避免增加用户的社交压力 [3] - 朋友圈不太可能推出内容二次编辑功能,其设计理念是记录不可修改的个人历史 [4] 账号管理政策更新 - 微信产品团队对逝者账号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从今年9月开始调整政策,不再回收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 [3]
微信:朋友圈不会有访客、编辑功能
券商中国· 2025-10-15 20:00
微信朋友圈产品设计理念 - 微信朋友圈不会推出访客功能,旨在降低用户社交压力并保持舒适的社交边界感[1] - 朋友圈不会推出二次编辑功能,因其定位是记录个人真实历史而非可篡改的编年史[1] - 朋友圈信息流排序坚持按时间顺序排列,拒绝采用推荐算法以尊重用户对社交关系的自主定义[1] 微信用户活跃度数据 - 微信朋友圈日活跃用户稳定在7.8亿人次,日均发布朋友圈用户量维持在1.2亿规模[2] 微信账号管理政策 - 自今年9月起微信调整账号管理策略,对长期不登录的账号不再进行回收处理[1]
微信突然发文,“已读”永远没有
猿大侠· 2025-08-11 12:05
微信"已读"功能争议 - 公司明确表示微信从未推出且未来也不会推出"已读"功能 [1] - "微信已读功能"话题长期占据热搜榜 成为反复被讨论的焦点 [2] - 用户对"已读"功能态度两极分化 反映不同社交场景下的需求冲突 [3] 产品设计理念 - 公司将"回应与否"的选择权保留给用户 强调减少数字社交压力 [3] - 腾讯公关总监指出微信的初衷是避免增加用户社交压力 [3] - 微信早期设计注重符合自然直觉操作 并具有前瞻性考量 [3] 行业讨论热度 - 公司员工评价相关讨论为"互联网活化石"级别 显示话题持久性 [3] - 腾讯公关总监表达希望终止该话题的意愿 但公众关注度持续 [3]
微信突然发文,“已读”永远没有
搜狐财经· 2025-08-07 22:12
微信"已读"功能争议 - 微信官方重申从未开发且未来也不会推出"已读"功能 [1] - 该话题长期占据热搜榜 被形容为"钉子户"和"打不死的南方小强" [3] - 用户对"已读"态度两极分化 项目管理者和恋爱期待群体支持 而职场人士和家庭压力群体反对 [3] 微信产品设计理念 - 腾讯强调微信产品设计核心是减少社交压力 保留用户回应自主权 [3] - 腾讯公关总监张军表示微信早期便考虑避免增加用户社交负担 [3] - 微信员工评价其设计包含"面向未来"的思考 强调符合自然直觉的操作逻辑 [3] 相关行业动态 - 小米16新机曝光信息提及将首发澎湃OS 3系统 支持焦点通知"上岛"功能 [5]
微信官方重申:一开始就没有已读功能,以后也不会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19:37
微信产品设计理念 - 微信官方明确表示平台从未设置且未来也不会推出"已读"功能 [2] - 公司认为社交工具应避免增加用户压力 需保留"不回应"的自由空间 [2] - 腾讯公关总监指出"已读"功能会强制暴露用户行为 形成社交压迫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