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福利中国2035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中保投资副总裁陈子昊:私募股权投资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功能发挥
搜狐财经· 2025-07-17 08:44
私募股权投资的功能与价值 - 私募股权投资是连接实体经济创新需求与社会资本有效供给的关键桥梁,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全局性意义 [2][3] - 能够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弥补传统银行信贷体系的不足 [4] - 通过提供长期资本、参与企业治理、赋能价值创造,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优化经济结构 [3][7] - 风险投资为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提供关键资金,有效分担创新活动的高风险 [5] - 通过并购基金等形式促进产业整合与结构升级,推动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7] 私募股权投资与金融"五篇大文章" - 科技金融:私募股权投资应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10] - 绿色金融:可设立绿色主题基金,参与碳市场和碳金融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12] - 普惠金融: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 [14] - 养老金融:设立专注于大健康及养老产业的私募股权基金,引导保险资金布局养老产业 [16][17] - 数字金融:投资金融科技企业,支持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参与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20]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私募股权投资 - 上海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与纽约和伦敦并驾齐驱的顶级全球金融中心 [2] - 上海高度集聚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金融核心要素,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便利条件 [9] - 在QFLP、QDLP试点、S基金试点等方面先行先试,优化政策环境 [9] -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为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丰富标的 [9] - 致力于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吸引国内外顶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9] 实践案例 - 中保投资向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集成电路企业提供资金超过30亿元 [11] - 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投资超过10亿元 [13] - 向海发宝诚融资租赁增资30亿元支持船舶融资租赁业务 [15] - 支持上海地产集团200亿元用于旧改项目,覆盖居民9.5万户 [18]
国泰君安资管|制度创新与内需战略:“福利中国2035”愿景下的市场机遇
新浪证券· 2025-04-21 15:37
文章核心观点 国泰君安资管权益投研团队提出"福利中国2035"理论框架,从民生改善、财富效应释放与供给体系适配三维度梳理经济转型底层逻辑,为投资者把握制度红利向资本市场传导的长期趋势提供参考,该战略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实现共同富裕 [1][2][8] "福利中国2035"背景 - 近年我国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强化,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连续11年超50%,住行消费等传统消费显著增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但扩大内需仍面临制约,如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不振等 [3] - 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55.6%,远低于美日德等发达经济体,服务消费占比也明显低于主要经济体 [3] - 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为43.15%,虽较2021年有所提升,但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源于初次分配失衡、城乡与区域分化、社会保障覆盖不均 [4] - 我国福利性财政支出占比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资金缺口依赖个人和家庭支出填补,压缩了消费潜力 [4][5] - 过去中国以高积累、高投资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当前技术追赶阶段性目标实现,分配关系调整窗口期到来,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成为关键 [5][6] -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双重转型"历史交汇期,传统投资驱动模式面临挑战,全球产业链重构和新发展格局对国内市场提出更高要求,亟需通过制度创新重塑经济循环 [7] 核心目标 - 扩大内需: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形成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预计从约4亿人扩大至约8亿人,占总人口一半以上 [9] - 社会保障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达到95%以上,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实现社会保障全生命周期覆盖,解除居民后顾之忧,提振消费 [9] - 完善"供给 - 内需"体系:通过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协同,形成高效循环,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提升,到2035年突破100万亿元 [10] 制度创新举措 收入分配体系改革 - 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探索新型要素参与分配,丰富转移支付政策工具,向重点扶持群体定向发放补贴,可借鉴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经验 [11] - 探索建立直接税体系,消除劳动与资本收入税负差距,提高个税起征点,扩大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参考美国罗斯福新政实践经验 [12] - 引入居民消费相关指标,将其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弱化投资类指标,建立投资效益评估机制 [12] - 通过现金补贴与公积金储蓄结合提升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并强化退休保障,借鉴新加坡政府政策 [13] - 向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用于支付员工工资,满足条件可全额豁免,或允许企业缩短员工工时,由政府补贴员工损失工资,参考美德相关政策 [13] 财产性收入提升 - 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长钱长投"生态环境,如平准基金划拨份额、个人养老账户份额抵税、设定上市公司强制分红率下限等 [14] - 针对中小投资者设立专项风险补偿,按投资额度分层补偿 [14] - 完善权益市场优胜略汰机制,增强投资者参与权益市场信心 [15] - 允许农民住宅流转交易和抵押,增加农民及流动人口财产性收入 [16] 惠民举措增强幸福感 - 发放育儿补贴,提高教育医疗养老支持力度,减少预防性储蓄对消费的挤出 [17] - 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社保制度,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17] - 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参考日本1960年代和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社会保障改革经验 [17] - 通过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推动外出农民工融入城市,释放关联消费需求 [17] 小结 "福利中国2035"战略推进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将重塑消费图景,推动经济动能转换和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改革,为人类现代化进程贡献发展方案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