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源自主
搜索文档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2025-10-26 06:09
行业技术突破 - 成功研制“奶牛种用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功能强化基因组预测芯片,填补了我国奶牛基因芯片检测遗传评估技术的空白 [1] - 新技术通过提取犊牛基因完成多维度检测,大幅缩短奶牛遗传改良世代间隔,提高遗传进展效率 [1][2]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已开展科研项目222项,申请专利146项,持续攻克奶业种源等领域难题 [3] 智能化养殖与效益提升 - 智能化牧场通过智能项圈、物联网传感器、面部识别技术实现数据驱动养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3] - 智能化改造后,每头奶牛产奶量提高1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带动牧场效益提升12% [3]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合作牧场奶牛日单产同比提升1.66公斤,综合管理成本降低0.31元/公斤 [3] 生产品质与安全管理 - 原奶在入厂环节需经过100余项严格检测,确保产品各项指标达标 [3] - 生产车间空气经过3层过滤,洁净度达到10万级制药级标准,关键工序在密闭管道中进行 [4] - 配方奶粉生产在1分钟内可完成20多项关键指标检测,确保参数稳定达标 [4]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公司通过“技术+资金+管理”全方位赋能合作牧场,例如为恒富牧场提供超2亿元贷款融资支持 [5][6] - 截至7月31日,公司累计为14716户产业链伙伴提供金融扶持,累计融资金额达1852.15亿元 [6] - 公司组建1000余人服务团队,每年为合作牧场开展免费技术服务帮扶10余万次,带动合作牧场增收达160亿元 [6] 公司财务业绩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 [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70.16亿元,同比增长31.78%,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5] 行业整体发展 - 我国奶牛年均单产从2000年的2.6吨提升至2024年的9.9吨,规模牧场普遍超11吨,居世界前列 [1] - 公司所有合作牧场已全面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养殖 [6]
伊利集团以品质提升为目标——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05
行业技术突破 - 成功研制“奶牛种用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功能强化基因组预测芯片”,填补了我国奶牛基因芯片检测遗传评估技术的空白 [2] - 新技术通过提取犊牛基因完成多维度检测,大幅缩短奶牛遗传改良世代间隔,提高遗传进展效率 [3]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已开展科研项目222项,申请专利146项,持续攻克奶业种源、智慧养殖等领域难题 [3] 智能化养殖应用 - 智慧牧场应用智能项圈、物联网传感器、面部识别技术等,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养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3] - 智能化改造使每头奶牛产奶量提高1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带动牧场效益提升12% [4] - 伊利合作牧场奶牛日单产同比提升1.66公斤,综合管理成本降低0.31元/公斤,原奶智能物流平台每年降低成本超1000万元 [4] 生产品质与安全管理 - 原奶经密闭管道输送,入厂环节每批次需经过100余项严格检测,确保指标达标 [4] - 生产车间空气经过3层过滤,洁净度达到10万级制药级标准,关键工序在密闭管道中进行 [5] - 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数据采集与实时分析,配方奶粉1分钟内可完成20多项关键指标检测 [5] 公司财务业绩 -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 [6] - 公司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70.16亿元,同比增长31.78%,业绩创历史新高 [6]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公司通过“技术+资金+管理”模式赋能上游牧场,例如为恒富牧场提供超2亿元贷款融资并派驻技术团队 [8] - 合作牧场日单产较投产之初提升超10公斤,奶牛存栏量增长24倍,牧场数量增至3个 [8] - 公司累计为14716户产业链伙伴提供金融扶持,融资金额达1852.15亿元,服务团队每年开展免费技术服务10余万次 [8] - 公司带动合作牧场增收达160亿元,惠及560万养殖户和农牧民,所有合作牧场已实现“四化”养殖 [8][9] 行业整体发展 - 我国奶牛年均单产从2000年的2.6吨提升至2024年的9.9吨,规模牧场普遍超11吨,居世界前列 [2] - 技术突破推动奶业迈出“种源自主”关键一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共同升级,激活整个乳业产业链活力 [2][9]
赋能县域产业发展 新五丰打造国资国企助农样本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2 20:18
公司背景与行业地位 - 公司为全国生猪养殖行业排名第七、央国企中稳居第一、湖南规模最大且产业链最全的现代生猪养殖企业 [1] - 公司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辖,湖南农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是国内较早以生猪养殖出口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1] 县域合作战略 - 公司紧扣"生猪稳产保供"部署,深耕偏远县、小县合作,构建"饲料-养殖-屠宰"本土化全产业链 [1] - 2019年11月与会同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采用政企"双轮驱动"模式:县政府提供场地、税收及政策支持,湖南农业集团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 [1] - 2022年5月签署农业产业化合作协议,将合作从单一养殖推向全链升级,落地总投资约16亿元的产业矩阵 [2] 种源战略布局 - 将会同县定位为国家级的战略性种源基地,加速推进种源自主 [2] -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支持的7个种源重点项目中有落户会同县的子项目 [2] 轻资产运营模式 - 创新推出轻资产租赁模式,九成以上养殖场由企业租赁运营,每年按存栏头数支付约7.2亿元租金 [4] - 以会同吉秀基地为例:存栏母猪6000头,租赁模式年租金900万元,较重资产自建节约1亿元建设成本 [4] - 租赁模式为县域提供稳定收益,如同会天锐母猪场(存栏2400头)和林城镇母猪场(存栏6000头)直接提供八十余个就业岗位 [4] 生产经营成果 - 在会同县自建饲料厂总投资7886万元,年产18万吨,2023年投运至今累计营收约3.87亿元,创造34个就业岗位 [3] - 会同天锐母猪场年出栏商品仔猪约6万头,林城镇母猪场年出栏商品仔猪约15万头 [4] 联农带富模式 - 创新"公司+农户"合作模式,与400余户农户建立合作,存栏规模突破83万头 [6] - 按平均每头256元代养费计算,每年为农户创收超4亿元 [6] - 提供仔猪、饲料、疫苗、药品等一站式保障,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指导与疫病防控培训 [6] 具体项目成效 - 平江县公平村生态养殖场2021年投产后累计出栏生猪12批次,为村集体创收超400万元 [6] - 常宁市村集体代养项目规模达1.1万头生猪,进一步扩大增收红利覆盖范围 [6] 战略意义 - 全产业链对地方经济拉动和产业升级有显著帮助 [7] - 通过就业岗位和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县域特色产业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