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
搜索文档
可转债发行预案激增,供需矛盾缓解!
证券时报· 2025-10-20 12:20
可转债发行趋势 - 今年8月以来已有32家上市公司公布或更新可转债发行预案 根据发行计划合计将发行377.36亿元 [1][2] - 8月份有20家公司公布预案 9月份有10家 10月份以来有2家 [1] - 自8月以来已有22家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预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 较今年上半年明显增多 [1][3] 发行主体与审核节奏 - 发行主体已从主板为主扩展至科创板和创业板 在上述32家公司中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有20家 占比62.50% [3] - 监管审核节奏明显加快 例如特变电工80亿元可转债预案从9月4日获股东大会通过到9月26日获交易所受理用时不到1个月 [3] 代表性发行案例 - 特变电工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80亿元 为8月以来发行规模最大 [2] - 青岛银行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48亿元 发行规模其次 [2] - 满坤科技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6亿元 华通线缆拟发行募资不超过8亿元 [2] 市场规模与结构变化 - 可转债市场存量规模从2024年末的7337.32亿元缩减至目前(10月16日)的5931.54亿元 缩水超1400亿元 [4] - AAA级可转债规模从2024年末的2912.69亿元缩减至目前的2033.66亿元 缩水近880亿元 [4] - 市场结构性问题显现 中小盘转债供给增加但大盘品种稀缺性加剧 银行转债供给处于低迷状态 [4][5] 市场表现与机构观点 - 近期在A股市场震荡调整背景下可转债展现较强韧性 [6] - 9月转债规模压缩接近300亿元 供给下滑带来资金再配置需求 [6] - 可转债市场目前价格中位数在130元附近 处于历史高位水平 [7] - 机构认为若市场短期回调或为中期布局窗口 建议适度增加防御品种比例 [6][7]
大湾区双上市机制能否改写资本市场规则
搜狐财经· 2025-06-10 23:08
政策突破与市场影响 - 允许港交所上市的大湾区企业回归深交所上市,打破资本市场二元困境,解决企业因选择不同市场导致的估值折价或流动性不足问题 [1] - 政策核心目标直指中国资本市场底层逻辑,首次在区域层面实现制度性突围,影响远超单一交易所范畴 [1] - 2024年港交所募资总额达104亿美元,超越上交所跃居全球第四,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情高涨,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纷纷递交申请 [2] 资本市场三重变革 - 约120家已港股上市的大湾区企业,特别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硬科技领域公司,将获得二次上市机会,同时利用香港的国际定价能力和深交所的充沛流动性 [3] - 港股企业回A后A/H溢价长期维持在40%的现象,或因双通道机制逐步收窄 [3] - 科技创新型企业迎来战略解放,政策优化科技型企业债权和股权融资协同衔接机制,与知识产权证券化、绿色金融改革等措施形成组合拳 [3] - 深港交易所竞合关系质变,从资源争夺转向价值共生,港交所发挥国际化优势,深交所深耕科技企业全周期服务 [3] 操作层面挑战 - 监管协同成为关键考验,两地上市规则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同股不同权架构、财务披露标准等 [4] - 资本流动管制仍需再平衡,当前外汇管理框架下,资金跨境流动受严格管控,双重上市企业在股息派发、再融资资金调拨时可能遭遇操作障碍 [4] - A股个人投资者占比显著高于港股,双上市企业的价值发现更依赖专业机构,需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4] 股东选择与企业战略 - 股东选择成为企业决胜关键,优质的产业投资机构能提供多轮支持、管理赋能和资本市场护航能力 [5] - 未来三年是政策落地关键窗口期,首批准入企业名单公布、配套细则出台将推动资本市场区域一体化从纸面走向现实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