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红利

搜索文档
嘉实基金孟夏:以“质量”与“均衡”穿越科技制造新周期
中国证券报· 2025-09-29 08:23
市场整体观点 - 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引擎,半导体、芯片、创新药、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发展提速,技术持续突破,产业趋势增强,成为市场瞩目的投资焦点 [1] - 市场在A股指数连创新高后进入震荡调整阶段,此轮调整被视为上涨进程中的良性整固,有助于行情更健康持久地发展 [2] - 自2024年9月24日以来,市场上涨呈现显著结构性分化,以科技成长为核心的热点板块领跑,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合理区间,横向对比全球主要市场,A股估值仍具备修复空间 [2] - 结构性行情的形成得益于产业升级推动和流动性宽松环境支撑,指数未来仍具备较好的上行基础,进一步突破需构建更广泛的板块上涨格局 [2] 科技板块趋势与逻辑 - 中国经济发展已实现从依靠劳动力红利、工程师红利向科技创新红利的跨越,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科技创新的底层能力 [3] - 长期乐观因素包括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内需增长潜力、强大的制造业竞争力与新兴市场需求释放、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下中国工程师资源数据优势与科技应用能力结合催生的新机遇 [3]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已占整体市值的四分之一以上,显著超过银行与房地产行业市值之和 [3] - 在A股市值前50大公司中,科技企业数量从十三五末的18家增至目前的24家,占比接近半数,科技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3] 投资策略与选股方法 - 科技制造行业竞争激烈易形成赢者通吃格局,投资时更应注重企业质量,并在行业配置上保持适度均衡 [1][7] - 投资遵循长期重于短期、质量重于弹性的判断原则,成长意味着所投公司具备长期良好发展潜力,如未来3至5年利润有望实现1倍以上增长,质量则强调企业质地优秀且具备分红意愿和能力 [4] - 企业估值倾向于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DCF),该模型即使面对尚未盈利的企业仍可进行合理估值,选股过程会综合考量企业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及所处产业趋势 [4] - 过去三年多价值风格持续优于成长风格的阶段或将告一段落,市场有望开启新一轮周期,成长风格将迎来更多基本面驱动的投资机会,质量因子的权重有望进一步提升 [6] 具体投资机会 - 重点看好制造业出海与内需反转等机遇,制造业出海是中长期投资方向,综合能力突出能持续构建商业壁垒提升全球份额的优质企业将迎来重要长期投资机会 [6] - 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贸易格局多变背景下,有能力在海外建立生产销售乃至研发体系的企业多为行业龙头,其议价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 [6] - 内需反转方向值得关注,包括估值合理增长较快或经营出现拐点的行业机会,科技领域中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医药等细分成长赛道具备长期布局价值 [6] 基金产品表现 - 截至今年6月30日,嘉实制造升级过去一年净值增长率为54.63%,同期业绩基准收益率为28.76% [4] - 嘉实成长驱动自成立以来收益率达36.33%,同期业绩基准涨幅为9.21% [4] - 嘉实领先成长自成立以来累计收益达161.03%,同期基准涨幅为37.17% [4] - 嘉实制造升级近一年业绩在全市场标准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10,嘉实成长驱动的近一年业绩位列全市场偏股型基金前21% [5]
嘉实基金孟夏: 以“质量”与“均衡”穿越科技制造新周期
中国证券报· 2025-09-29 04:54
□本报记者张凌之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今年以来,半导体、芯片、创新 药、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发展提速,技术持续突破、产业趋势不断增强,相关投资机遇成为市场瞩目的焦 点。 面对科技制造领域的历史性投资机遇,嘉实基金的基金经理孟夏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 出,科技制造行业竞争激烈,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格局。因此,在投资科技制造企业时,更应注重企 业质量,并在行业配置上保持适度均衡,以更好地实现穿越周期的成长回报。 作为嘉实基金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孟夏在公司投研文化的熏陶下,依托"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 多策略"的投研体系,不断拓展能力边界,逐渐成长为市场中少有的质量成长风格投资选手。11年的证 券从业经验与5年投资实战经历,让孟夏的能力圈覆盖高端制造、软硬科技、平台服务、消费与医药制 造、"专精特新"等多个领域,并逐渐成长为一位值得长期托付的"底仓型"成长投资基金经理。 科技创新红利持续释放 在A股指数连创新高之后,近期市场进入震荡调整阶段。孟夏分析认为,这是市场上涨进程中的良性整 固,有助于行情更健康、更持久地发展。他指出:"自2024年9月24日以来,市场上涨 ...
以“质量”与“均衡”穿越科技制造新周期
中国证券报· 2025-09-29 04:46
□本报记者 张凌之 作为嘉实基金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孟夏在公司投研文化的熏陶下,依托"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 多策略"的投研体系,不断拓展能力边界,逐渐成长为市场中少有的质量成长风格投资选手。11年的证 券从业经验与5年投资实战经历,让孟夏的能力圈覆盖高端制造、软硬科技、平台服务、消费与医药制 造、"专精特新"等多个领域,并逐渐成长为一位值得长期托付的"底仓型"成长投资基金经理。 在企业估值方法上,孟夏倾向于采用经典的现金流折现模型(DCF)。他表示:"与PE(市盈率)模型 不同,DCF模型即使面对尚未盈利的企业,仍可进行合理估值。"在实际选股过程中,他还会综合考量 企业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及所处产业趋势,进行全面判断。 孟夏始终将成长投资视为资本市场的长期核心机遇,并坚持质量成长的投资风格。他认为,长期可持续 回报的唯一来源,是优秀企业持续成长所创造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他遵循"长期重于短期,质量重于 弹性"的判断原则。对于"成长"与"质量"的内涵,孟夏解释道:"成长,意味着所投公司具备长期良好的 发展潜力,例如未来3至5年利润有望实现1倍以上的增长;质量,则强调企业质地优秀,具备分红意愿 和能力。" 在深 ...
外资独资券商再添新军:信和证券全控背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5-20 19:18
信和证券独资化进程 - 信和证券通过收购北京国资公司33%股权实现100%全资控股,成为继摩根大通、高盛、渣打、法巴证券后的第五家外资独资券商[1] - 公司股权演变历经三个阶段:2018年持股比例提升至51%成为首家控股内地券商的外资机构,2022年增持至67%,2025年完成全资控股[3] -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达9139万元,资产规模179亿元,跨境并购交易金额同比增长45%,中概股回归项目市占率18%[5] 外资券商行业战略布局 - 2025年一季度外资控股券商数量增至11家,包括新开业的法巴证券和提交申请的城堡证券[6] - 外资机构重点布局三大领域:中国超200万亿元个人可投资资产的财富管理市场、硬科技领域投融资需求、制度型开放带来的跨境业务场景[6]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外资增长53.4%,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活力持续释放[6]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外资机构推动业务创新:高盛中国推出"AI+投资顾问"系统,摩根大通证券开发跨境碳排放权交易平台[6] -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渣打证券2024年协助中资企业在新加坡发行绿色债券超50亿美元[6] - 人才竞争加剧:某头部券商2024年流失的投行业务骨干中32%流向外资机构[6] 监管政策配套升级 - 2024年证监会修订《外国投资者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投资门槛从3000万美元降至1000万美元[7] - 推出信用债ETF质押式回购试点,便利外资参与债券市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