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热潮
搜索文档
美国低头稀土争夺,卡脖子变主动权,资金大举抄底热门股
搜狐财经· 2025-10-26 05:45
地缘政治与稀土贸易 - 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中占据超过90%的份额,对美国的高科技和新能源产业至关重要 [3] - 美国曾威胁对中国稀土加征100%关税,但随后态度迅速缓和,表明其在供应链上对中国的依赖 [1][3] - 美国在芬太尼、大豆和稀土等议题上寻求与中国对话,反映出其在多个领域有求于中国 [5] 稀土行业演变 - 中国稀土产业已从过去混乱的“黑市货”和“野蛮生长”模式转变为严格管制的规范行业 [3] - 国家出台稀土管制措施,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加强了对行业的控制力 [3] - 稀土被称为“卡脖子”的牌,其战略地位因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和新能源车等行业而凸显 [3] 对制造业与通胀的影响 - 稀土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全球制造业命脉,特别是半导体和新能源车行业 [5] - 美国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若对稀土加税可能进一步推高其通胀压力 [5] - 稀土供应紧张或价格上涨将传导至消费端,影响如新能源车和手机等产品的最终价格 [10] 资本市场反应 - 市场对中美关系缓和的预期促使超过200亿资金在10月21日上午流入A股科技板块 [7] - AI、半导体、机器人及苹果、特斯拉产业链等科技股获得主力资金青睐 [7] - 美国市场科技股如苹果和英伟达股价亦创下历史新高,反映全球资金流向硬科技赛道 [7] 市场情绪与风险 - 科技股短期内涨幅迅猛,估值高企,引发部分市场人士对业绩能否支撑股价的担忧 [7] - 有观点指出部分科技企业存在业绩跟不上股价上涨的风险,投资者需警惕“韭菜收割” [7] - 投资者应关注资金流向和行业趋势,依据公司基本面进行决策,而非盲目跟风 [10] 政策与监管动态 - 政府正在完善《价格法修正草案》,旨在管控乱涨价行为,但政策与市场节奏存在错位 [9] - 监管措施的出台时常引发市场骚动,企业追求利润与政府监管之间存在张力 [9] - 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以避免潜在的市场风险 [9]
爱世界,更爱自己
半夏投资· 2025-09-26 22:24
市场结构性特征 - 当前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已超过总体方向,成为主要矛盾,表现为不同投资群体间的对立[2] - 市场天生并非完全理性,会交替出现贪婪、恐惧、泡沫和超调等状态[6] - 市场中不理性的成分构成了市场的魅力,也是投资职业的快乐来源之一[6] 投资心态与认知 - 投资需要包容和理解市场,接受其非理性的必然性,而非按个人期待的完美状态去比照[5][6] - 深刻理解自身边界、优势和劣势,保护自己并以舒适的状态处于市场中至关重要[5][10] - 在自身不擅长的领域,不要求跑在市场前面,能大致跟上市场也是一种自我接纳[14] 市场环境与泡沫 - 低利率、低物价、弱财政和高风险偏好的环境是催生泡沫的温床[6][12] - 泡沫是市场内涵的必然组成部分,但历史上无人能轻松驾驭泡沫[8][11] - 对于泡沫,既不应过度追逐,也不应试图站在其对立面,而应摆正心态[11] 具体投资策略 - 在科技股轮动热潮中,通过买入中证500股指期货间接参与,因其成分股科技含量高于其他主流宽基指数[12] - 中证500指数包含多个科技细分赛道,轮动中此起彼伏,指数波动远小于单一赛道,夏普比例高[13] - 中证500股指期货流动性强,且有高贴水,年化比指数本身增强约10%,提供较高下行保护[14] - 运用专业知识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在自身不擅长的领域以更中庸、安全的方式参与趋势[14] 市场展望 - 经济数据加速下行、二手房价加速下行的环境下,新一轮财政刺激的概率增大[15] - 风格切换的种子正在发芽,需耐心等待财政拐点、物价拐点及市场风格切换至自身擅长的领域[15]
科技股热潮会否终结银行股行情?
第一财经· 2025-09-03 14:50
银行业经营状况 - 银行业上半年盈利下行压力较去年同期有所缓解 主要压力来自息差收窄以及个贷与房地产领域风险释放[2] - 9月2日中证银行指数全天涨近2% 在各行业板块中领涨[2] - 银行股作为高股息红利股代表 今年在二级市场表现持续领先 但近期因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涨幅回落[2] 银行股投资逻辑变化 - 当前银行股与10年前最大区别在于房地产行业风险逐渐拆除 最危险阶段已经过去[3] - 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对降低银行坏账率起到重要作用[3] - 银行股现在主要担忧问题是净息差收窄 但该项因素整体可控且已接近底部[4] 资金流向与市场表现 - 国有大行表现不俗 农业银行A股市值登顶"市值之王"[6] - 配置型资金在银行股价足够便宜时开始买入并长期持有 交易型资金则在上涨时持续买入[7][8] - 2023年下半年金融股跌至低位 有投资组合将金融超配至45%~48%[8] - 银行板块自去年9月至回调前涨幅接近50% 近2-3年内不乏翻倍银行股[11] 估值判断标准 - 判断银行股贵贱关键依据估值而非短期涨幅 资质较优银行股合理PB估值应在1倍-1.5倍[12] - 港股内银股吸引力随上涨有所下降但估值仍不贵 A股银行股整体比港股贵但差距在缩小[9] - AH股溢价率收窄 部分机构目光开始从港股转向A股[9] 行业前景展望 - 国内银行未来5年负面影响因素较过去5年明显减少 主要风险因素冲击波已过去[13] - 房地产行业调整近5年 企业贷款周期1-3年 金融体系依然健康说明银行很好承受住了地产冲击[3] - 中国经济底盘相比上世纪90年代日本强得多 人均GDP较低 经济发展潜力不必担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