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三消费时代
icon
搜索文档
从“第四消费时代”看消费社会的演进 | 高毅读书会
高毅资产管理· 2025-08-01 15:03
消费社会的四个阶段 - 第一消费时代(1912-1941年):消费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追求西方化生活方式如西服、咖啡、汽车,具有阶级象征意义 [4] - 第二消费时代(1945-1974年):大众消费兴起,追求"三大神器"(电视、洗衣机、冰箱),体现从无到有的消费升级,强调均质化和从众心理 [4] - 第三消费时代(1975-2004年):消费从量转向质,品牌意识觉醒,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显现,注重心理满足 [4] - 第四消费时代(2005-2034年):重视社会联系与真实价值,追求可持续、有温度的生活方式,消费特征转向无品牌、高性价比和共享意识 [5] 消费社会演变的核心特征 - 消费者意识从"national"(国家)到"family"(家庭),再到"individual"(个人),最终到"social"(社会)的转变 [10] - 第三消费社会(高度消费社会)的矛盾包括个性化导致的人际隔阂和物质过剩,第四消费社会通过共享和联系解决这些问题 [10] - 第四消费社会的五大特征: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从私有到共享、从名牌到简约、从崇尚欧美到本土意识、从物质到服务 [11] 第四消费社会的消费哲学 - 消费从物质需求转向人际关系充实感,物质成为建立联系的手段而非目的 [13] - 消费的本质是"充实地度过时间",追求人生和时间的充实而非消耗 [13] - 消费的终极目标是人生的成就,反映对精神富裕和生活意义的追求 [13] 消费社会数据对比 - 人口变化:第一至第二消费时代人口增加,第四消费时代人口减少 [7] - 出生率:从第一时代的5降至第四时代的1.3-1.4 [7] - 老年人比率:从第一时代的5%升至第四时代的20%-30% [7] - 消费承担者:从第一时代的中等阶级家庭变为第四时代的所有年龄层单一化个人 [7]
新经销赵波:第三消费时代,所有的品牌要重做一次
搜狐财经· 2025-06-04 12:30
中国消费市场演变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市场经历三大时代变迁,以恩格尔系数为划分标准:1980年代>60%(食品为主)、2000年代45%(家电/服饰/教育增长)、2023年<30%(服务/精神消费主导)[2] - 第一消费时代(1979-1998)特征为物质匮乏,典型品牌如王守义十三香满足基础生存需求[2][3] - 第二消费时代(1999-2018)城镇中产崛起,伊利牛奶等品牌通过功能升级满足品质需求[4] - 第三消费时代(2019至今)Z世代主导,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品牌以情绪价值为核心[4][6] 第三消费时代特征 - 消费驱动力从功能转向情绪,Z世代将消费作为"情绪处理机制",如泡泡玛特盲盒设计多巴胺触发机制[8][9] - 三大消费者待办任务:情绪处理(缓解焦虑)、社交表达(圈层认同)、精神追寻(文化价值)[9][10][11] - 品牌需从USP(功能卖点)转向ESP(情绪共鸣主张),构建"心理响应力"而非产品力[32][33] 品牌重构路径 - 产品设计逻辑变革:泡泡玛特将拆盒转化为情绪事件,老铺黄金赋予饰品文化信仰属性[26][27][39] - 品牌价值体系重构需具备三重功能:镜像功能(映射用户个性)、标签功能(社交表达)、归属功能(情感连接)[30][31] - 四大实操路径:打造情绪锚点(如蜜雪冰城"平价幸福")、建设场景系统(治愈/仪式/社交场)、构建多角色人格、用户共创机制[44][46][49][51] 典型案例分析 - 泡泡玛特通过隐藏款机制和IP宇宙,构建"收藏即社交"的亚文化圈层,2021年会员复购率达58%[37] - 蜜雪冰城以3元产品打造"情绪平权",雪王IP+魔性音乐形成下沉市场精神符号[38] - 老铺黄金转型文化信物,祈愿珠系列产品溢价超30%,年轻客群占比提升至47%[39] - 谷子经济体现虚拟IP消费趋势,原神限量徽章二手价炒至万元级,形成"晒谷摆阵"社交仪式[40][41] 行业转型方向 - 快消品需从功能宣传转向情绪绑定,如矿泉水强调"安心感"、零食主打"解压一刻"[55][56] - 品牌护城河构建要素:世界观设计(如"可爱即正义")、文化符号体系、仪式性触发机制[53] - 终极目标是通过"人性系统运营"使用户产生身份认同,形成穿越周期的品牌资产[57][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