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3选择
icon
搜索文档
所有棘手冲突的破局点,都藏在“第3选择”里 | 红杉Library
红杉汇· 2025-10-24 08:04
文章核心观点 - 介绍史蒂芬·柯维提出的"第3选择"原则,旨在通过寻求协同来化解冲突,实现共赢,而非陷入"我的方法"或"你的方法"的二选一僵局 [3][6] - "第3选择"是一种超越传统对立思维的更先进方法,能够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和严重分歧 [6] - 实现"第3选择"的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转变和具体的四步协同法 [5][10] "第3选择"的概念与挑战 - 大多数冲突呈现为"我的团队"与"你的团队"的对立思维,每种选择都根植于特定的思维定式,并与个人身份认同紧密相连 [6] - 思维定式的差异导致各方均自认高尚理性,而视对方缺乏道德与常识,攻击一方即攻击其自我形象 [6] - 超越二选一思维的挑战在于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通常导致持续斗争或脆弱妥协 [6] 认知模式的力量 - 认知模式指影响行为的思维形式,如同地图决定行为方向,转换认知将改变行为和结果 [7] - 以番茄在欧洲的认知变迁为例,最初因错误认知被视为毒物,后因新知识出现转变为健康食品,展示了认知模式转换的力量 [7] - 没有认知地图是真正全面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说服对方转变认知模式 [8] 四步协同法实操指南 - 第一步是通过主动提问"你愿意试试'第3选择'吗?"来提出邀请,打破对抗僵局,传递合作信号 [11] - 第二步是界定双方都认可的成功标准,通过共同回答四个问题来明确共赢目标 [12] - 第三步是创造"第3选择",遵循不设限、保持游戏心态、不急于下结论等七项原则来激发创意 [12] - 第四步是达成协同,当方案符合成功标准且双方均感觉优于最初方案时,即可确认并行动 [19] 支撑协同的三种核心思维 - "我看到自己"思维要求跳出自我防御,客观审视陷入对抗的动机,避免被情绪绑架 [15] - "我看到你"思维要求尊重对方价值,将对方视为潜在合作者,通过倾听和理解其视角来建立合作 [16] - "我找到你"思维要求拥抱分歧,将其视为协同的起点,探寻分歧背后的深层原因 [16] 阻碍协同的GET本能 - 工作场合中无价值的争论多源自傲慢,其根源是阻碍合作的GET本能:执着于个人收获、被不安全感情绪绑架、死守自己的势力范围 [16] - 破解GET陷阱的关键是相信协同的收获大于独自所得,以谦逊心态寻求人际关系改变,主动倾听他人想法 [17]
第3选择:职场冲突的新解法
36氪· 2025-08-11 10:53
字节跳动的产品迭代策略 - 产品团队与技术团队通过拆分功能为"乞丐版"、"标准版"、"豪华版"三阶段上线,化解上线时间冲突,最终获得用户好评和品牌合作机会[1] - 该案例印证了管理学中"第3选择"理论,即在冲突中寻找让双方获得更大价值的全新方案[1] SaaS公司的薪资困境解决方案 - 技术总监通过成立"技术输出小组"将公司技术能力对外输出,第一年带来800万额外收入,实现个人收入翻倍和公司新增现金牛业务[2] - 该方案突破了传统加薪或离职的二元选择,体现了"做更大蛋糕"而非"切分现有蛋糕"的思维[2][3] 行业协同创新案例 - 华为在欧洲市场通过"联合实验室"模式与运营商共同研发、利润共享,突破诺基亚、爱立信围堵并将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3] - 拼多多在下沉市场避开"二选一"竞争,推出"新品牌计划"直接连接工厂与消费者,市值在2024年一度超过阿里巴巴[5] - 美团与饿了么建立"商家联盟",拼多多采用"拼工厂"模式,均体现从二元对立中寻找第三条路径的思维[3] 四步协同法实施框架 - 第一步:通过主动提问"也许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方案"打破对抗僵局,传递合作信号[7] - 第二步:共同界定成功标准,回答4个关键问题明确共赢目标,如将员工加薪与业务贡献挂钩[8] - 第三步:遵循7项原则进行不设限头脑风暴,包括保持游戏心态、不急于下结论、使用可视化工具等[9][11] - 第四步:当方案符合成功标准且双方均认为优于原方案时,确认为"第3选择"并执行[10] GET陷阱与行业警示 - GET陷阱表现为执着个人收益(G)、被情绪控制(E)、死守地盘(T),如教培行业"双减"前明知内卷不可持续仍不敢停止[12] - 破解之道在于相信协同收获大于零和博弈,引用美团王兴"同向为竞,相向为争"的竞争本质观点[12] 协同思维的本质 - 冲突根源常为沟通不畅与思维局限而非资源稀缺,如中美贸易摩擦显示"极限施压"的局限性[13] - 第3选择本质是在对抗中寻找合作、竞争中创造共赢,典型案例包括橙子分配段子展示的资源优化配置[13]
四步协同法:化解职场矛盾的 “第3选择”
凤凰网财经· 2025-08-08 17:16
职场中,摩擦与冲突无法避免。员工因薪资不满与领导僵持,要么领导妥协"破例加薪",要么员工憋火"消极怠工"; 跨部门协作时目标分歧,要么A部门妥 协"牺牲利益",要么B部门强硬"各干各的"。 一、什么是"第3选择"?—— 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 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将"第3选择"视为最具突破性的原则。它的核心是:面对冲突时,不执着于"我的方案"或"你的方案",而是共同创 造"我们的方案"。 如果企业管理者选择逃避,就会屈服并满足员工的需求。冲突解决专家把这种做法视为"和解",但它往往只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可能是对其他员工的不公 平,你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让这个员工对下次加薪谈话有了期待。或者有的管理者会选择对抗。对抗有很多种方式: 贬低:"你跟别人拿一样的钱。"这样的回答就是把员工视为机器:你是一个工作的人,跟其他工作的人没什么两样。 奉承:"你是位很有价值的员工,我们希望可以为你提供更好的待遇。"这种答复可能会稍稍缓和气氛,但这种虚情假意的废话在大多数语境里都被认为是在 骂人。 妥协:"我不能给你加薪,但我可以让你每周五提前半小时下班。"这种斗争的结果就是双输。雇主输掉了半小时的员工服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