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极限施压
icon
搜索文档
日美贸易协定落地能否挽救石破茂政权?日本政坛陷“罗生门时刻”
第一财经· 2025-07-23 16:17
日本首相石破茂辞职传闻与日美贸易协议 - 日本首相石破茂否认辞职报道 称媒体消息"全都没有事实依据" 但此前透露计划8月底前宣布辞职[1] - 石破茂与三位前首相(麻生太郎 菅义伟 岸田文雄)举行会谈 会谈后表示将留任继续执政[1] - 参议院选举执政联盟史无前例惨败 自民党首次在众参两院均未获过半席位 内阁支持率跌至20[6][7] 日美贸易协议关键内容 - 美国将对日本征收15%关税 日本将向美投资5500亿美元 开放汽车 大米等市场[1] - 日本同意在半导体 钢铁 造船 能源 汽车等领域加强与美供应链合作[4] - 日本将增加美国大米进口比例 但承诺不牺牲本国农业[4] 贸易协议对日本经济影响 - 汽车行业受冲击最大 占日本近1/4出口 15%关税水平影响深远[5] - 丰田可能承受15%关税 但本田 日产等车企将面临困难[5] - 若日元升值15% 关税影响可被抵消 但当前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可能性增加[5] 协议达成的政治背景 - 美方选择在日本参议院选举惨败后宣布协议 转移国内对关税问题的关注[7] - 专家认为美方采取"极限施压"策略 从25%降至15%使日方更容易接受[6] - 协议实际仍是美方对日打压 尤其在汽车等关键行业持续施压[7] 日本政坛后续发展 - 若石破茂辞职 自民党需先推举新总裁 再通过国会"指名选举"产生新首相[9] - 8月涉及二战结束80周年纪念 观察石破茂是否会有新政治动作[8] - 四位首相罕见会谈显示石破茂处境危险 需依靠政坛大佬指引方向[8]
特朗普杀招立竿见影?李在明掏不出4000亿美元,立马反转对华态度
搜狐财经· 2025-07-19 18:20
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对铜产品加征50%进口关税[3] - 此前钢铁和铝关税已分别提升至50%和25%[5] - 全球工业三大基础材料(钢、铝、铜)均被加征关税[7] 韩国经济压力 - 美国要求韩国出资4000亿美元重振美国制造业,相当于韩国年度预算的80%[15] - 韩国对美出口同比锐减15%,钢铁市场萧条[20] - 2024年韩国经济增速断崖式下跌,2025年增长预期被腰斩,央行连续四次降息[17] 韩国产业冲击 - 汽车工业受汽车关税影响已叫苦不迭[8] - 钢铁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11] - 美国要求韩国全面开放农牧产品市场,去年韩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将加剧[11][13] 中韩合作新动向 - 中韩自贸区新设原产地证书审签中心,简化贸易手续并降低成本[22] - 韩国总统李在明公开表态"尽快改善韩中关系",支持率升至65%[24][26] - 中韩贸易加速被视为应对美国压力的务实转向[19][22] 全球供应链影响 - 美国50%铜依赖进口,加税将冲击电子产品、汽车制造等核心产业[7] - 关税导致原材料价格飙升,最终转嫁为美国国内物价上涨[9] - 政策可能加速传统盟友向多极化贸易体系转移[28]
特朗普两度认怂!美陷内忧外患
搜狐财经· 2025-07-18 12:57
特朗普政策反复性 - 特朗普在贸易政策上采取"对等高关税"策略但遭遇中国强硬反击后效果不佳 日本等核心盟友也表态"绝不让步"导致其多次推迟要求 [1] - 特朗普24小时内连续两次改变立场 包括撤回对乌克兰提供远程导弹的承诺 以及从威胁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到突然改口 [3][5] - 在外交和内政上频繁出现强硬表态后迅速改口的现象 缺乏政策连贯性 [1][5] 美国对乌克兰援助策略 -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主要来自北约仓库而非本国军火库 实际资源调配能力受限 [8] - 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采取"慷他人之慨"策略 导致对俄威胁缺乏实质性支撑 最终被迫退让 [8] 美国内部治理困境 - 特朗普试图通过威胁手段施压美联储降息 但相关行为涉嫌违宪 反映出政策工具的局限性 [6] - 美国综合实力难以支撑高强度政策内耗 包括军工复合体等利益集团的干扰以及领导人商业思维的局限性 [10] - 政府既无法有效推动内部改革 也难以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关键地缘政治问题 [10]
特朗普又出狠招!30%关税砸向欧盟和墨西哥,美国真要脱钩了?
搜狐财经· 2025-07-14 19:37
特朗普对墨西哥和欧盟征收关税计划 - 美国将从2025年8月1日起对墨西哥和欧盟所有商品征收30%关税 [1] - 对墨西哥征税条件是要求其在打击贩毒集团和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国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 [1] - 对欧盟征税条件是要求其取消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 [3] 关税政策背景与范围 - 特朗普已向20多个国家领导人发送信件 宣布将从8月1日起陆续对这些国家出口产品征收新关税 [3] - 未收到信件的国家可能面临15%-20%的统一税率 [3] - 政策体现"美国优先"战略 旨在为国内工人争取利益 [3] 对墨西哥贸易影响 - 美墨贸易深度绑定 涉及汽车、电子、农产品等多个产业链 [5] - 30%关税将导致墨西哥出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削弱竞争力 [5] - 美国市场相关商品价格可能飙升 影响鳄梨、玉米片、汽车零件等消费品 [5] 对欧盟贸易影响 - 欧盟汽车、机械、葡萄酒、奢侈品等在美国市场占有重要份额 [5] - 30%关税将冲击整个产业链 可能引发欧盟反制措施 [5] - 政策可能导致美欧贸易战从"可能"变为"开始" [5] 政策实施特点与政治信号 - 采用"极限施压"策略 通过高关税迫使谈判对象让步 [5] - 政策具有明确时间节点(2025年8月1日)和具体税率(30%) [7] - 释放政治信号 表明将重新制定国际贸易规则 [7] 潜在市场反应与后续发展 - 各国将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2025年8月前存在谈判空间 [7] - 若特朗普再次当选 此类关税政策可能成为其常规外交经济手段 [7] - 市场需关注各国可能采取的谈判、拖延或反制措施 [7]
30%重税砸向欧洲!冯德莱恩硬刚后秒怂,欧美贸易要变天?
搜狐财经· 2025-07-13 22:30
特朗普关税政策对欧美行业影响 - 美国计划对欧盟商品加征30%关税 涉及汽车、化工、农产品等关键行业 欧盟去年对美出口额超5000亿美元 [3] - 德国汽车行业受冲击显著 单车利润或减少数万美元 法国奶酪、意大利红酒等农产品价格可能翻倍 [3] - 欧洲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 德国汽车工会可能组织抗议活动 出口受阻将导致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 [3] 欧盟应对策略与行业困境 - 欧盟考虑对美国大豆、玉米和飞机加税反制 但欧洲企业对美市场依赖度更高 [5] - 德国汽车占美国市场份额显著 法国红酒、西班牙橄榄油等农产品严重依赖美国市场 [5] - 欧洲消费者将承担成本转嫁 本土奶酪等食品价格可能上涨 苹果手机零部件成本提升将推高终端售价 [5][9] 欧美贸易争端中的行业博弈 - 特朗普利用关税作为选举筹码 瞄准蓝领工人选票 无视欧洲企业生存压力 [3] - 欧盟试图通过谈判降低关税 但面临内部经济疲软(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的制约 [5] - 美国芯片行业获得数百亿美元补贴 却指责欧洲空客补贴不公平 体现双重标准 [6] 潜在产业链连锁反应 - 意大利皮具作坊等中小企业面临订单腰斩风险 可能三个月内倒闭 [9] - 美国中西部农民可能因欧盟反制措施受损 影响大豆、玉米出口 冲击特朗普票仓 [8] - 全球消费者将承担成本 宝马奔驰在美售价或涨30% 从30万升至39万 [9]
帮主郑重解读:美国贸易协议72小时倒计时,这波压力测试到底啥名堂?
搜狐财经· 2025-07-07 04:17
贸易谈判进展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未来72小时将密集推进贸易谈判 7月9日为协议签署截止日期 未签字国家8月1日起对美出口商品可能面临最高50%关税[1][3] - 特朗普政府近期仅与英国达成有限框架协议 与中国实现暂时休战 与越南的协议仅简要提及 目前距离截止日仅剩三天 谈判仍存在变数[3] - 欧盟作为占美国商品贸易总额近20%的重要伙伴 谈判进展被描述为"非常好" 但具体细节未披露 27个成员国协调存在难度[3] 市场影响分析 - 50%关税将显著侵蚀企业利润 相当于每车货物需向美国政府支付一半利润 对供应链和企业盈利能力构成直接冲击[3] - 市场处于观望状态 关税政策落地与否将影响全球供应链布局 具备强议价能力的行业更可能实现成本转嫁[5] - 贸易规则重塑是长期过程 投资者应关注核心商业逻辑而非短期情绪波动 中长线布局更具可持续性[5] 谈判策略评估 - 美国在大选前急于达成贸易协议以展示政绩 但关税政策可能反噬本国进口商和消费者利益[4] - 各国面临抉择 需权衡承受高关税或寻找替代市场的成本效益 未来三天谈判强度将达到峰值[4] - 当前局势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市场对坏消息的消化能力优于对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5]
特朗普刚说要来中国谈,反手就抓中国人,中方三招破局
搜狐财经· 2025-07-04 14:09
中美贸易博弈态势 - 美国近期采取"先示好后施压"策略,表面宣称通过访问中国缓解紧张,却突然以"加密货币洗钱"和"黑客攻击"罪名逮捕六名中国公民[1][3] - 中国已改变被动应对模式,对美方行动采取更果断反制措施,显示双方力量对比变化[1] - 美国试图通过逮捕行动增加谈判筹码,但中国已识破其策略并提前布局反制[3][4] 美国经济困境 - 美联储主席承认对华关税政策阻碍降息决策,导致通胀压力加剧和货币政策两难[4] - 多国加速抛售美债,"去美元化"趋势加剧,美国继续加征关税可能进一步削弱美元信用[4] - 关税战反噬效应显现,美国财政赤字和通胀问题恶化,经济策略陷入被动[6][9] 地缘政治格局变化 - 美国单方面停止美日谈判并威胁加征30%关税,破坏自身"印太战略"盟友体系[6] - 中国抓住机遇强化与欧盟和日本合作,切断美国联欧制华可能性[6] - 中国通过巩固欧亚合作关系,使美国陷入战略被动局面[6][9] 稀土资源博弈 - 美国要求中国恢复稀土出口,但不愿首先解除制裁,仍保持施压姿态[8] - 中国掌握稀土供应链主导权,在资源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8] - 稀土管制使美国在关键资源领域处于被动,需展现更多诚意而非施压[8][9] 整体局势评估 - 美国对华策略在经济、外交和资源领域全面陷入被动[9] - 中国在博弈中掌握主动权,而美国政策导致自身陷入多重困境[11] - 当前态势显示美国策略失效,中国通过系统布局取得战略优势[9][11]
美国继续对伊朗“极限施压”,祭出新制裁以限制石油贸易
快讯· 2025-07-04 06:09
美国对伊朗石油贸易的新制裁措施 - 美国财政部和国务院宣布对帮助伊朗出口原油的公司和"影子舰队"实施制裁 [1] - 制裁针对被控购买和运输价值数十亿美元伊朗石油的企业网络 [1] - 名单包括几家涉嫌将伊朗石油虚假申报为伊拉克石油并卖给西方买家的公司 [1] - 涉及公司的所有者包括一位名叫Salim Ahmed Said的伊拉克裔英国人 [1]
特朗普的新赌局
和讯· 2025-06-23 18:05
特朗普对伊朗军事行动的核心决策 - 特朗普下令美军轰炸伊朗三处核设施(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宣称行动"取得辉煌胜利"并彻底摧毁目标 [3] - 行动标志美国首次直接军事打击伊朗,升级以伊冲突,特朗普要求伊朗结束与以色列对抗否则继续攻击 [3] - 决策体现特朗普反复无常风格,此前宣布暂缓军事打击两周,突然转变引发盟友恐慌 [3][4] 特朗普的战术目标与决策逻辑 - 通过军事极限施压迫使伊朗重返谈判桌,放弃铀浓缩活动,符合其"硬实力"偏好 [4][6] - 行动旨在兑现"伊朗不能拥核"竞选承诺,展示美军实力与领导力 [4] - 以色列精准打击伊朗将领和核科学家的成功案例促使特朗普态度转变,将自身包装为"胜利者" [4] 以色列在美国决策中的关键作用 - 特朗普将战略主动权让渡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后者长期寻求美国对抗伊朗 [8][10] - 以色列空袭伊朗旨在拉美军介入,依赖美国军事支持实现摧毁核设施等更高目标 [10] - 特朗普从公开批评转为高调支持以色列,双方形成"团队"式合作 [10] 军事行动的潜在后果与历史教训 - 若伊朗反击可能升级为地区冲突,美军或重蹈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覆辙 [13] - 美国情报显示伊朗未积极发展核武器,军事打击可能刺激其加速核研发 [13] - 历史表明军事干预中东代价高昂且效果不佳,可能导致政权更迭后局势失控 [13] 特朗普阵营内部的分歧与决策机制 - MAGA派与共和党鹰派分裂,前者警告军事干预违背"美国优先"承诺 [14][15] - 决策依赖中情局局长拉特克利夫等亲信小圈子,国防部等机构被边缘化 [17][18] - 民调显示多数美国人反对军事介入,倾向外交解决伊朗问题 [18]
美国国务院:对伊朗极限施压行动仍在“全力进行”。
快讯· 2025-06-04 02:53
美国对伊朗政策 - 美国国务院表示对伊朗的极限施压行动仍在"全力进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