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细胞工厂
icon
搜索文档
生物制造进入产业化加速关键期
经济日报· 2025-10-14 06:07
行业战略地位与前景 - 生物制造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赛道,具备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将重构传统制造业生产模式、替代传统天然产物获取方式、颠覆传统农业种养模式 [1] - 全球范围内,预计到2050年生物制造将创造30万亿美元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三分之一,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焦点 [1] - 生物制造横跨医药、农业、食品、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预计未来二三十年,“生物制造+”将像“互联网+”一样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业格局 [2][3] 中国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近1万亿元人民币,发酵产能占全球70%以上,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逐步成长壮大 [2] - 生物制造首次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未来产业正式提出,产业发展稳健前行 [2] - 以湖南常德为例,2024年35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实现产值125亿元,2025年1月至8月产业产值增长24.01%,重点企业利尔生物、鸿健生物、引航生物产值分别增长103.9%、101.1%、48.3% [3] 技术创新与突破 -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构建“创新链—产业链”无缝衔接闭环系统,以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瓶颈为导向进行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 [4] - 陈国强团队利用从新疆艾丁湖分离的Halomonas菌种,自主研发基因编辑工具,打破欧美在生物材料领域生产菌种的专利封锁 [5] - 团队已开发数十种产品,在北京建成千吨级PHA开放发酵生产线,在湖北宜昌落地一期年产1万吨、二期3万吨的PHA生产线项目,全面投产后产能将占全球一半,成为世界最大PHA生产基地,生产成本从每吨5万元降至3万元 [6] - AI等新技术加速融入生物制造研发与生产环节,助力提升研发效率、降低试错成本、实现智能化决策与精准化生产 [6] 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 - 多地加快布局生物制造,例如海南省出台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提出到2027年生物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2035年迈上万亿元台阶 [8] - 工信部将强化政策供给,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关键装备和技术,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生态建设 [8] - 生物制造企业获得资本支持热度升高,2025年单笔上亿元的融资比2024年有明显增加,近5年100家主要生物制造企业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达到13680件,占历史总申请量的52.2% [7] 产业协同与生态建设 - 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上,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等四大类24个项目集中签约,湖南省合成生物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委员会、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德研发基地正式成立 [4] - 清华大学学生常德实习实践试点项目、“生物制造未来人才种子计划”系列科普活动同步启动,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汇聚 [4] - 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如高质量数据和算法模型有待提升、中试服务平台体系建设需要完善,工信部已遴选发布16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并组织开展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中试平台遴选等工作 [7]
产业规模近万亿元 中国生物制造如何竞逐“新蓝海”?
新华网· 2025-09-26 22:39
新华社长沙9月26日电 题:产业规模近万亿元 中国生物制造如何竞逐"新蓝海"? 新华社记者唐诗凝 大豆经生物酶转化,成为保健品市场的新宠;玉米变身燃料乙醇,助力减少航空业碳排放;利用基 因工程菌株生产的胰岛素,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生物制造正成为产业创新发展 的"新赛道"。 "中国的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在2025中 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上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正带动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 聚区逐步成长壮大。 9月25日至26日,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湖南常德举行。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创新企 业家和投融资机构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生物制造领域新技术、新机遇。 生物制造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技术,通过生物过程来合成或加工产品,与传统的化学或物理制造方法 相比,具有绿色、高效、可再生等特点。 "生物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生物制造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 力"……论坛上,与会嘉宾们纷纷表示,伴随生物制造快速发展,不断迭代的技术创新对新产业、新模 式、新动能的催生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慕恩广州(生物)科技 ...
宁玉强:生物制造产业核心领域现状和趋势研判
生物制造产业概述 - 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利用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技术规模化生产目标产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能源等领域[5] - 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生物制造发展路线图,中国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发展,未来三年产业规模增速将保持两位数以上[3] - 2024年全球生物制造产业规模达12190亿美元(+7.4%),预计2030年突破2万亿美元(CAGR 8.4%);中国2024年规模1.01万亿元(+15.4%),2030年将达2.5万亿元(CAGR 16.8%)[9] 产业链分析 上游 - 生物质原料形成"植物基+动物基+微生物基+合成生物基"四元体系,资源利用率提升40%[8] - 生物反应器智能化升级推动规模化发展,新型气升式发酵罐产能提升30%,能耗降低25%[8] 中游 - 生物制药领域: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管线数量年均增长65%,单抗研发周期缩短至8年[8] - 生物基材料领域:聚乳酸包装渗透率15%,PHA生物塑料农用地膜市占率28%,合成生物学使PHA成本降至传统工艺60%[8] 下游 - 医疗领域:生物3D打印个性化植入物毛利率达75%[9] - 农业领域:微生物肥料使玉米产量提升12%,化肥用量减少30%[9] - 工业互联网平台使生物发酵控制精度达0.1%,产品批次一致性99.8%[9] 细分领域现状 生物制药 - CRISPR-Cas9技术使地中海贫血症年治疗成本从120万降至35万[12] - 工程化酵母菌株生产胰岛素单位产量提升300%[12] - AI药物设计使PD-1抑制剂抗体亲和力提升4倍[12] 生物食品 - 代谢工程使益生菌产酸能力提升5倍,发酵乳货架期延长至90天[12] - 3D生物打印培养肉脂肪细胞占比达85%[12] 生物化工 - 定向进化脂肪酶使生物柴油转化率98%[13] - 蓝藻固碳路径将CO2转甲醇效率提升40%[13] 农业生物 - 全基因组技术使水稻抗倒伏品种选育周期缩至2年,产量潜力+15%[13] - 微生物组测序指导施肥使氮磷利用率+25%,化肥用量-40%[13] 生物基材料 - 基因改造大肠杆菌生产PHA成本降至2.8万元/吨,海洋养殖网箱替代率30%[13] 生物能源 - 纤维素酶解技术使秸秆乙醇转化率75%[14] - 微藻培养实现产油量40吨/公顷[14] 未来趋势 技术驱动 - CRISPR-Cas12a使底盘细胞改造效率+200%[18] - AI将抗体药物设计周期缩短50%,数字孪生实现0.05%精度控制[18] 产业生态 - 粤港澳大湾区"AI+生物制造"平台带动产业集群产值超300亿[17] - 长三角中试平台技术转移效率+60%[17] 产品创新 - CAR-T细胞疗法使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58%[18] - 菌丝体建筑材料保温性能+30%[18] 资本布局 - 合成生物学甜味剂企业估值突破10亿美元[19] - 菌丝体材料量产项目获亿元融资,碳足迹-60%[19]
3300平方米垂直工厂崛起光明科学城 “细胞工厂”工业上楼
深圳商报· 2025-05-15 07:31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陈阳拥有6年大学教师和10年科技成果转化早期投资人经历 从2005年攻读博士期间开始研究科技原创力 到2022年创建中科阿尔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 公司选择落户光明科学城 因该地区大力发展合成生物产业 政策支持力度大 科研环境开放包容 产业链配套日趋完善 [2] - 公司已建成3300平方米的垂直工厂 成为国内首个将"工业上楼"理念应用于合成生物制造的企业样板 拥有光明区最大的合成生物反应器 [1][3] 技术与生产 - 公司自主研发"细胞工厂"技术 通过工业发酵罐生产活性物质 100立方米工业发酵罐的产能相当于5万亩农业种植 [2] - 公司建立了吨级合成生物发酵平台和完整的规模化标准化合成生物中试生产线 实现从接单到仓库出货的流程动线距离不到100米 [3] - 公司获得自2013年裸藻被列入国家新食品原料目录以来国内首家且唯一的裸藻制品生产许可证 并投入量产 [3] 产品与战略 - 公司专注于抗衰老 抗肿瘤 提升免疫力等领域的高附加值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已在多个领域实现进口替代 [3] - 公司发展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 助力我国高端生物制造供应链自主可控 [3] 团队与创新 - 公司团队平均年龄30多岁 77%为研发人员 91%具有高学历 与全球头部企业同台竞技 [4] - 公司推出"智慧穆兰"平台 作为柔性就业与创业支持平台 关注女性科技人才成长 [4] - 公司通过优化藻类代谢路径和工业上楼创新实践 实现高附加值生物活性物质的进口替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