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低碳城市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新时代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难题,实现"山入城郭、水映楼宇"的生态环境 [2] - 湖北十堰市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通过"以菜净水、生态种养"方式推动水体氮、磷净化,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4] - 南开大学新污染物研究团队开展植物模拟暴露实验,深入研究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6] - 福建福州市鼓楼区加快建设城市绿色通道和生态景观走廊,规划提升生态公园层级,打造绿意盎然的城市生态肌体 [8] 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 - 陕西西安市持续推动公园、林带、绿道建设,促进城市绿化 [10]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推广垃圾分类,提升城市环保水平 [12] - 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娘热沟南北山绿化工程修复片区进行树木养护,推动生态修复 [14] - 安徽芜湖市繁昌区倡导市民低碳绿色出行,建设人民体育公园等绿色基础设施 [16] 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 北京昌平区温榆河公园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稳中向好,累计监测到动植物种类880种,4年内增加200余种 [18] - 广西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通过植物景观吸引游客,促进城市生态与旅游结合 [20][21] 全国绿化建设数据 - 全国建设口袋公园超过4.8万个,绿道超过12.8万公里 [21][23]
城市景观要体现文化特色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1
城市景观现状与问题 - 城市景观范围广泛包括绿化、道路、建筑、园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资金投入大、影响人群多、保存时间久等特点 [1] - 目前不少城市景观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单纯复制传统景观或盲目照抄其他城市的现象 [1] - 新建景观设计相似度高,未根据不同地点环境进行匹配性规划,导致景观与周围环境不融合 [1] - 部分街道景观现代化、商业化气息过浓,产生割裂感,行道树池内径较小,格栅颜色不协调、材料性能不佳 [1] 城市景观建设方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合理打造城市景观可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体现文化特色并增强城市吸引力 [1] - 应挖掘本土地域文化,考虑地理环境、气候、建筑材料及民俗风情差异,将地方历史、民俗、产业记忆转化为景观语言 [1] - 推动新建景观与传统风貌协调,规划建筑密度、高度和色调,实现对"城市记忆"的传承 [1] - 结合新技术创新设计思路,拓展景观多样化展现形式 [1] 绿色发展原则 - 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保护河湖水系、湿地等环境,种植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环境的植物 [2] - 发挥植物调节微气候、涵养水土等价值,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住环境 [2] - 打造兼具景观和生态、休闲和文化等多功能的公共景观 [2] 公众参与与长期规划 - 公众参与性原则应体现于景观规划设计各环节,规划实施前主动调查收集群众反馈意见 [2] - 在规划弹性空间内及时调整内容以适应动态变化需求 [2] - 规划城市景观需有长期和动态思维,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系统和整个城市系统的变化 [2] - 避免景观沦为短期观赏工具,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2]
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长三角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这样推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7:15
长三角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协同 - 需要构建"国家-省级-市县"三级协同政策法规体系 统一绿色城市建设标准规范和治理导向 [2] - 省级政府需制定分行业实施细则并组织跨市联合治理平台 市县级政府强化日常监管与执法落地 [2] - 建立跨层级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 确保政策传导与执行切实落地 [2] 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 - 优化三省一市联防联控机制运行规则 强化数据互通与决策协同 [3] - 深化大气污染溯源治理 饮用水水源流域联保联治 新污染物风险联评联控等专项协作 [3] - 探索设立常设性区域生态环境事务协调机构 统筹重大项目审查与生态补偿协商 [3]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依托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立"发现-反馈-处置"响应机制 [3] - 完善企业环保守信激励机制 支持绿色企业联盟参与跨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4] - 推动公益组织联盟参与绿色社区跨城结对创建 湿地保护联合科普等行动 [4] 数字技术赋能环境治理 - 建设多源异构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体系 实现污染源和生态系统的数字映射 [5] - 构建覆盖长三角的联动式数字孪生治理网络 模拟减污降碳路径与生态风险 [5] - 推动数字平台与城市治理系统深度集成 建立"全域感知-实时响应-智能决策"新模式 [5] 低碳技术协同创新 - 组建跨区域"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 聚焦重点行业减污降碳等关键领域 [6] - 建立常态化协同研发机制 推动科研资源共用和试验平台共享 [6] - 构建"试点先行-区域推广"转化体系 发布技术转化清单与重点支持目录 [7] 要素保障协同机制 - 建立长三角绿色专项基金池 整合政府资金 绿色债券 碳金融等多元渠道 [8] - 制定区域统一资源配置指导目录 实现能源 土地 碳排放权等要素协同配置 [9] - 建立绿色人才共育共享机制 制定区域能力框架标准 推动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10]
筑梦未来,创新汇聚——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亮点抢先看
环球网· 2025-06-10 14:14
活动概述 - 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聚焦"工程创造美好未来"主题,吸引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教育专家、教师及青少年代表参与 [1] - 活动与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同期开展,致力于夯实科技人文交流根基 [1] 活动内容 - 活动围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和"智慧轨道,联通未来"两大方向,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沉浸式实践场域 [2] - 线上"一带一路"虚拟科学中心多元呈现,构建永不落幕的青少年科创共同体 [2] - 线下活动包括创客学习交流、专家报告、参访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实践、文化交流之夜等 [2] - 营员将参访成都规划馆、桂溪生态公园天府绿道、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宁德时代新能源生活广场等 [2] - 活动还设立5个分营,分别位于陕西、宁夏、新疆、广西、云南,展现"一带一路"科技图景 [3] 特色项目 - 活动推出"青少年想象力教育工程"项目,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少年想象力教育工程合作备忘录 [4] - 开设"科幻作品创作征集"专属投稿通道,优秀成果将有机会直通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及第36届银河奖颁奖典礼 [4] 国际合作 - 活动是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458项成果中唯一以青少年命名的务实合作项目 [5] - 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牵头协调,推动双边及多边合作迈向机制化、常态化发展 [5] - 邀请来自非洲科学院联盟、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等33位国际代表参与 [5]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副总干事罗德隆、非洲科学院联盟主席马霍顿·诺波特·胡孔诺等将作主旨报告 [6] 主办单位 - 主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部、四川省人民政府 [9] - 承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