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排放权质押融资
icon
搜索文档
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应发挥多主体协同
中国环境报· 2025-09-15 11:21
四是发挥公众的主体功能。公民的参与和支持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应通过政策积极发动公众,在居 家、消费、生产、出行等各方面践行节能低碳理念。开展社区生态环境教育与低碳生活培训,提升绿色 消费意识与行动力。拓展多元低碳场景,从公共交通、垃圾分类、无纸办公等日常领域,延伸至绿色建 筑改造、二手物品交易、分布式光伏安装等高减排领域,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加强社区自治微循环,组 织旧物回收、绿地维护等在地化项目,推广低碳活动,提升公众主动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二是发挥企业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应积极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现经济 与环境效益双赢。应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的新机制,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 系,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浙江等地的低碳试点城市经验值得推广,比如,浙江对高碳企业强化环境 管制,对绿色科技企业提供财税支持,推动其绿色专利增长。榆林、鄂尔多斯等资源型城市,通过技术 补贴推动煤炭企业应用智能开采设备,降低吨煤能耗。推进碳金融创新,利用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碳 汇保险"及绿色债券等支持企业绿色转型。鼓励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降碳,比如,浙江吉利等链主企业 要求上下游产业链相关 ...
徽商银行:深耕绿色金融 守护江淮绿水青山
第一财经· 2025-08-12 14:32
公司财务与市场地位 - 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规模突破2万亿元 贷款余额首次跨越1万亿元门槛 [1] - 在英国《银行家》2025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排名第101位 [1] - 绿色信贷业务余额达1158.8亿元 较上年增长40.62% 服务客户超2100户 [1] 绿色金融战略规划 - 2021-2025年战略规划明确将绿色金融纳入核心发展战略 [2] - 建立总分支三级联动组织体系 总行设立专项领导小组和专职团队 [2] - 2022年出台绿色金融行动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与保障措施 [2] - 加入中小银行绿色金融联盟等平台 2024年签署长三角绿色金融一体化合作备忘录 [2]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形成覆盖对公、对私、投行、租赁的全方位产品体系 [3] - 推出矿山生态修复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融资、节水贷等特色信贷产品 [3] - 2024年投放安徽省首笔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入选国家级优秀案例 [3] - 2025年发放1.65亿元建材行业转型贷款 为安徽省首笔转型贷款 [3] 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 - 2024年上线绿色金融管理系统 实现绿色资产智能识别和环境效益测算 [4] - 系统支持绿色金融业务全流程线上化管理 [4] 产业支持与环境保护 - 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授信1144亿元 服务1702户上下游企业 [5] - 推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 开展林权、水权等环境权益质押融资业务 [5] - 运用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 累计投放碳减排贷款7.85亿元 [6] - 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10万吨 累计投放量居安徽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首位 [6] 行业认可与荣誉 - 获2024年度安徽省绿色金融劳动竞赛单项冠军 [6] - 2025年总行公司银行部荣获安徽省工人先锋号 [6] - 包揽安徽省绿色金融优秀案例竞赛三项一等奖 [6]
南通农商银行以金融“活水”浇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沃土
江南时报· 2025-08-12 07:1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 - 公司围绕"产业协同、普惠金融、绿色转型、数字赋能"四大主线深化区域合作机制[1] - 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659.21亿元,较年初净增36.26亿元,增幅5.82%[1] - 绿色贷款余额达8419.08万元,展现良好发展势头[1] 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 - 成立由党委副书记、"一把手"行长任组长的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1] - 制定《绿色金融发展工作行动方案》及三年规划[1] - 构建"党委统筹、部门协同、条线联动"工作机制[1] 人才培养体系 - 创新构建"分层培训+实战转化+激励牵引"三维培养体系[1] - 高管层重点培训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客户经理强化风险评估、碳核算工具使用等实务技能[1] - 通过项目尽调、创新方案大赛提升实战能力,绿色金融业绩与员工绩效挂钩[1] 考核激励机制 - 实施"双轨考核"机制,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支持力度[2] - 将绿色金融纳入全行重点工作跟踪落实[2] - 对"首贷绿色信贷"、环保贷等业务给予激励倾斜[2] 金融产品创新 - 打造"绿能贷+排污权贷+环保贷"产品矩阵[2] - 绿色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LPR加80个基点[2] - 截至6月末,"绿能贷"个人贷款余额14.90万元,企业贷款余额123.60万元[2] - "排污权抵押"贷款400万元,"环保贷"840万元[2] 未来发展战略 - 深化"产业+金融+科技+人才"四维融合发展战略[3] - 重点开发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绿色供应链金融等创新产品[3] - 深化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协同联动,共同打造绿色产业基金[3] - 通过分层培训、实战锻炼、激励引导持续提升员工绿色金融专业素养[3]
北外滩五年:从“汇流”迈向“顶流”
新华财经· 2025-05-14 22:35
北外滩区域定位与发展规划 - 北外滩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可成片规划开发的黄金地段,与外滩、陆家嘴构成"黄金三角",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1] - 2020年获批新一轮开发建设规划,定位为"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重点发展航运和金融"双引擎"[1] - 规划建设总规模840万平方米,将建成480米浦西新地标,与陆家嘴外滩错位联动[2] 金融产业发展与集聚 - 虹口区金融业增加值从2020年198.6亿元增长至2024年278.6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5.8%[3] - 截至2024年已集聚2100余家金融企业,资产管理规模突破8万亿元[5] - 形成覆盖18家公募基金、1/6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百亿级私募集群的立体化业态[5] - 吸引德意志银行、加拿大宏利、美国信安等国际资管机构QFLP/QDLP试点企业入驻[2] 航运产业发展与融合 - 区域内集聚4600余家航运企业和40家功能性机构[5] - 航运和金融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超45%[5] - 上海航运交易所、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等机构集聚,推动船舶融资、运费保理等专项服务[6] - 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此裁决,上海航交所发布的运价指数成为国际定价参考[8] 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 - 2024年科技服务业规模超700亿元,占全市13%,新增独角兽企业3家、科技小巨人24家[13] - 专精特新企业234家,高新技术企业407家,博泰车联网等企业累计申请专利超6000项[5][13] - 形成从概念验证、专业孵化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创新链条,D·Transformer等孵化器投用[13] 总部经济与服务贸易 - 已集聚各类企业总部104家,包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5家、民营企业总部30家[13] - 发展蓝色航运、金色资管、绿色低碳、红色文旅等多元服务贸易形态[13] - 全区集聚75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家外资企业,贡献近1/4区域经济总量[14] 功能载体与重大项目建设 - 480米浦西新地标已完成地下工程,320米白玉兰广场观景台开放[16] - 北外滩来福士、雅诗阁国际人才公寓等项目建成开业[16] - 世界会客厅常态化开放,46万块老砖头等80%历史元素被重新利用[15] 国际活动与品牌影响力 - 举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中国国际金融论坛等高能级活动[16] - 2025年将举办HADO世冠杯虚拟运动嘉年华,预计20多国代表队参赛[17] - 滨水岸线单日客流高峰达18万人次,国际邮轮游艇频繁往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