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日关税谈判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已经被逼上绝路!美日关税谈判后:日本或将疯狂撕咬中国
搜狐财经· 2025-07-28 16:15
日本国防白皮书与军事部署 - 日本2025年国防白皮书明确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挑战,计划建设针对中国的"防御圈" [11][13] - 日本大幅增加自卫队军力,2025年国防预算增长9.7%至551亿美元,优先发展通信卫星、远程反舰导弹等项目 [16][17] - 日本在西南地区强化军事部署,包括宫古岛、石垣岛等岛屿防卫,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16] 台海问题与美日联盟 - 日本制定台海冲突应急预案,计划6天内撤离12万人至九州,2025年底将进行大规模演习 [17] - 美日联盟加强合作建立联合威慑力量,日本军事和政治决策受美国深度影响 [9][16] - 日本YS-11EB侦察机在东海与中国JH-7战机发生对抗,日方设备遭电子干扰 [20] 美日贸易协议与经济困境 - 日本在美日关税谈判中被迫让步,协议被媒体称为第二个"广场协议",汽车业面临25%关税威胁 [20][23] - 日本制造业全面衰退,半导体、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领域失去竞争力,对中国逆差达424亿美元(2024年) [26][29] - 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依赖汽车出口,但整体经济受制于美国,国际政治被动性加剧 [29] 中日韩自贸区与产业链机会 - 中国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试图将日本纳入中国制造产业链 [30] - 日本若持续战略误判,未来5-10年可能彻底失去与中国产业链合作的机会 [30]
背水一战!日本首相石破茂能否“挺过”参议院选举,就看关键50席
第一财经· 2025-07-20 12:59
日本参议院选举 - 执政联盟需在248席参议院中维持超过124席多数地位 至少需获得50席 [1] - 本次选举围绕125个议席展开角逐 包括124席例行改选和1席补选 参选人数超520人 [1] - 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去年10月众议院选举中已失去过半数优势 [1] 选举焦点议题:外国人管理 - 在日外国人数量连续3年创新高 截至去年底达376.9万 同比增长10.5% [3] - 日本政府目标2025年访日游客数量突破2019年3188万人的纪录 [3] - 右翼阵营主张严格管理外国人 左翼重视多元文化 中间派寻求平衡 [4] - 石破茂政府15日宣布新设跨部门机构应对外国人非法滞留及犯罪问题 [4] 选举焦点议题:通胀与关税 - 日本5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7% 为2023年1月以来最大涨幅 食品价格为主要推手 [5] - 大米平均售价连续7周下跌但仍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5] - 美国特朗普政府威胁8月1日起对日本输美产品加征25%关税 [5] 选举影响分析 - 东京都议会选举中自民党仅获21席创历史新低 公明党19席 [6] - 野村证券报告显示执政联盟若败选将导致政治不确定性 但财政刺激预期或支撑市场 [6] - 交易员转向做空日元 美元兑日元看涨期权交易量7月11日比看跌期权高出一倍多 [7]
日本首相罕见对美措辞强硬,美国务卿回应
观察者网· 2025-07-12 21:23
美日关税谈判与日本首相表态 - 日本首相石破茂罕见使用强硬措辞回应美国关税政策,称日本"决不能被小瞧",并强调需减少对美依赖[1][5][7] - 特朗普政府通知日本将征收25%关税,被日本执政联盟官员批评为"强烈愤慨""欺人太甚"[4][7] - 石破茂后续解释称,强硬表态旨在反对美国因日本依赖而施压,但日本国内担忧此举影响谈判[7][8] 美国官方回应 -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淡化日本首相言论,称不视为负面评论,强调美日联盟"非常稳固"[2][4] - 鲁比奥否认美国"要求"日本提高国防开支,仅表述为"鼓励投资某些能力"[2] - 美方坚持认为关税是解决美日贸易逆差的有效手段,双方在汽车、大米等领域仍存分歧[7] 日本国内反应与政治影响 - 石破茂言论引发执政党自民党内部不满,认为提高了谈判门槛且不合选举时机[8] - 反对派批评此举为竞选策略,可能损害国家利益和谈判进程[7][8] - 日本参议院选举临近,执政联盟民调支持率下滑至25.4%,在野党人气占优[9] 谈判背景与进展 - 日本是最早与美国展开双边贸易谈判的国家之一,但多轮会谈未弥合分歧[7] - 日本强调日企对美贡献,但特朗普政府坚持关税措施[7] - 特朗普致函日韩加征关税被解读为施压手段,暗示谈判空间与报复风险[4]
石破茂代表日本摊牌,要和美国斗上一场,他无法忍受被特朗普看扁
搜狐财经· 2025-07-10 13:00
美日关税谈判态势 -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街头演讲中强硬表态,称关税谈判是"赌上国家利益的战斗",不能忍受"被对方看扁"[1] - 石破政府从上个月开始就有意识地在关税议题上对美国示强,如今进一步摊牌[1][3] - 日本自民党统一口径认为特朗普"欺人太甚",在谈判中使用恶劣手段[2] 谈判分歧焦点 - 特朗普要求远超日本承受限度,主要针对汽车出口和大米市场[5] - 日本坚持美国全面取消关税,不接受"基准关税",在盟国中姿态罕见[5] - 农业领域涉及自民党执政基本盘,被石破茂视为"国家利益"主要指代[7] 日本谈判策略 - 石破政府愿意扩大对美投资,协助发展造船业和供应链合作,但需要长期投入[7] - 日方代表前前后后访美八次,表面功夫做足但底线严守[9] - 日本认为作为美国最大投资国,持续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特朗普应欠人情[3] 美国谈判立场 - 特朗普更想要立竿见影结果,如日本全面开放市场、单方面取消贸易壁垒[7] - 美国对日本发出关税通牒,非但未降低关税反而提高一个百分点[12] - 特朗普将日韩作为"杀鸡儆猴"对象,警示其他未达成协议国家[12] 外部环境影响 - 中美关税战进展超出日本预期,美国注意力集中在中国,日本被挤出日程表[10] - 日本可能转向多边经贸角度寻求破局,如利用中日韩外长会契机[12] 日本国内政治因素 - 参议院选举在即,石破茂需确保自公联盟过半议席,民调刚回升不能示弱[2] - 石破茂想展示与安倍不同形象,表明对美强硬立场[2]
日媒:特朗普威胁进一步提高对日本关税出乎日方意料,日本政府紧急商讨对策
环球网· 2025-07-02 15:27
美日关税谈判紧张局势 -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与日本就关税问题达成协议表示怀疑,并威胁考虑进一步提高对日本商品的关税 [1] - 特朗普称日本"非常强硬"且"被惯坏了",认为日本长期压榨美国,难以达成公平协议 [3] - 特朗普特别提到日本不接受美国大米和汽车,指出日本向美国出口数百万辆汽车但近十年未进口美国汽车 [3] 关税威胁升级 - 特朗普威胁将对日本商品关税提高至30%或35%,此前4月2日宣布的加征税率为24% [3] - 特朗普表示不考虑延长7月9日的谈判截止日期 [3] - 日本政府对此表示意外,正紧急商讨对策 [1][3] 日本政府反应 - 日本内阁官房副长官青木一彦称对特朗普言论"不予置评",表示将继续真诚谈判 [3] - 有日本官员认为特朗普提到的30%-35%关税数字在谈判中从未实际出现过 [4] - 部分官员担忧高关税将严重影响自民党执政,特别是在参议院选举敏感时期 [4] 行业影响 - 汽车行业面临重大风险,日本每年向美国出口数百万辆汽车 [3] - 农产品贸易受阻,特别是大米等商品 [3] - 日本政府内部对威胁反应不一,部分官员保持冷静态度 [4]
石破茂与特朗普通电话,拟定6月中旬进行会谈
证券时报· 2025-05-23 16:22
美日领导人通话 - 日本首相石破茂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话讨论美国关税措施 双方同意6月中旬在加拿大G7峰会期间进行面对面会谈 [1] 日本关税谈判立场 - 石破茂明确表示不应将安全保障问题与日美关税谈判挂钩 强调日本不会接受美方将驻日美军经费与关税问题混为一谈的要求 [2][3] - 日本政府无意因谈判期限压力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让步 驻日美军经费问题上已承担大量费用但仍被美方认为不足 [3] 日本对美谈判策略 - 石破茂在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两次表态 拒绝唯命是从接受美方增加负担的要求 坚持关税谈判与安全保障问题分离的原则 [3]
美下通牒,逼日本付出更高代价,特朗普话音刚落,石破茂断然拒绝
搜狐财经· 2025-04-29 01:33
美日关税谈判僵局 - 日本首相石破茂明确表示不准备对美方做出让步,强调政府将团结一致应对美日关税谈判 [1][3] - 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与美方的谈判很可能没有谈拢,反映出谈判陷入僵局 [1] - 日本拒绝让步的原因包括看到中国、欧盟和加拿大均对美国开启反制,且美国国内对经济现状感到担忧 [3] 日本经济现状 - 日本GDP可能跌破4万亿美元大关,反映出经济衰退的事实 [3] - 日本经济对出口依赖越来越大,内需有降级的可能 [3] - 日本经济萎靡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不高,难以满足特朗普提高防务费的要求 [5] 特朗普对日本的要求 - 特朗普要求日本提高防务开支,目的是让日本多承担驻日美军的开支,为美国减轻负担 [5] - 特朗普对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加征关税,试图迫使这些国家加大从美国进口以抹平贸易逆差 [3] - 美国还试图将日本推向针对中国的最前线,引发日媒不满 [7] 日本的应对措施 - 石破茂断然拒绝特朗普的要求,强调日本的防务支出应由日本自主决定 [7] - 日本近年已在提高防务开支,但必须以本国现状为核心参考因素 [5] - 日本看到中国、欧盟和加拿大反制美国后似乎没有严重后果,因此尝试叫板美国 [7] 潜在影响 - 特朗普可能对日本施压,以报复日本的拒绝 [8] - 特朗普的要求可能进一步加剧日本经济衰退 [3] - 驻日美军在日本本土的不法行为加剧了日本民众的不满情绪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