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
icon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守底线、保安全、促发展!“十四五”我国自然资源工作成果丰硕
央视网· 2025-10-23 21:41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 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 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 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1][5] - 浙江实施“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工程 将零散耕地改造为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例如剡北村新增300亩耕地统一流转给种粮大户 [3] - 通过土地整治和规模经营 水稻亩产可提高200斤 同时发展稻虾轮作等新型种养模式使农田效益倍增 [3][5] - 黑龙江 内蒙古 河南 吉林 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均超过1亿亩 耕地数量 质量 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 [5] 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 - 国家构建“五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实现“多规合一” 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 [7][9] - “十四五”期间累计处置闲置土地500多万亩 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14] - 2021至2024年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5.97% 提前完成“十四五”下降15%的目标 [14] - 无锡市将3.5公顷工业锈带改造为6.2万平方米城市会客厅 促进区域城市功能优化 [12][14] 生态保护与修复 -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 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 [1] - “十四五”期间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49亿亩 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 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国家 [11] - 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 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滨海湿地76万亩 [11] - 红树林面积恢复至46.5万亩 是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长国家之一 [11] 资源勘查与战略性产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油气 铜 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16] -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比“十三五”末增长34% 海洋药物 海水淡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16] - 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项目日产量达15万吨 可满足68万城镇居民单日用水 全年节约淡水资源超5000万吨 [16] - 海水淡化项目与相邻电厂协同 电厂发电用水100%使用淡化海水 电厂浓盐水回送实现废水零排放 [18]
法治经纬|从“地上查”到“云上管”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8 10:20
江苏太仓,这座承载着"六国码头、天下粮仓"历史荣光的沿江临沪城市,如今正以"以港强市枢纽 城、融入上海桥头堡、对德合作示范区、城乡和美幸福地"四张新名片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 然而,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与空间资源刚性约束的双重挤压下,如何在有限空间和土地资源下平衡 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成为太仓"破局"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该市通过创新构建全流程监管制度体系、 升级"慧眼守土3.0"智慧监管模式、根植"柔性服务"与"刚性执法"相辅相成的管理理念等措施,统筹推进 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与合法合规用地监管,实现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双赢",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资源要素保障提供了太仓样本。 制度创新 全流程监管服务致力于源头管控 "慧眼守土3.0"探索智能执法新模式 太仓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慧眼守土3.0"模式,依托无人机航测遥感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合,推动 自然资源监管效率、精度双提升,努力探索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构建立体化网络,做到动态监测零死角。依托无人机载体,全面布局智能化巡检基站,科学设置每 台无人机覆盖区域和作业频率,搭载高分辨率摄像头、高性能传感器等专业设备,实现沿江区域全 ...
让青年成为驱动数智变革的“核动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8 10:03
行业转型趋势 - 自然资源领域正处于数智化转型关键期 人工智能 大数据 数字孪生等技术正深刻重塑传统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 [1] - 行业需积极拥抱智能化 网络化 融合化趋势 通过人工智能+行动抢占先机以开辟数智化治理新境界 [1] - 技术变革为自然资源管理开辟新空间并提出新课题 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1] 青年科技人才作用 - 青年科技人才是驱动变革的核动力 在创新实践中释放青春能量并在数智浪潮中勇立潮头 [1] - 青年人才对新技术敏感度高 接受能力强 善于突破思维定式并推动跨学科融合创新 [1] - 青年创造力是激活自然资源领域数智变革的关键代码 不断开拓管理新赛道 [1] 人才培养现状 - 自然资源系统已涌现勇挑重担的青年榜样 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2] - 部分单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导致创新后劲不足 跨领域协作机制不畅影响成果转化效率 [2] - 对试错容错包容度不够抑制青年探索热情 需构建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生态 [2] 人才培养机制 - 需搭建揭榜挂帅实战舞台 在"一张图"建设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等重大工程中设立青年领衔攻关项目 [2] - 应打造跨界融合创新生态 打破部门壁垒并加强高校 科研机构 科技企业联动培养 [2] - 需营造容错包容成长环境 对探索性项目设置合理容忍期并建立技术贡献与成果转化并重的评价导向 [2] 人才发展导向 - 青年人才需掌握高精尖技术本领并胸怀国之大者 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大局 [2] - 在重大项目中既做技术工更争当设计师 在系统研发中既追求算法精度也关注基层需求 [2] - 科技成果应兼具科技情怀与民生温度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期是青年施展作为的最佳时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