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规合一

搜索文档
时隔十年,最高规格会议定调新一轮城市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5 22:50
城市发展战略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守住安全底线,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 [1] - "十五五"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城市政策将影响9亿多城镇人口和14亿整体人口 [1] -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已逐步兑现,未来需继续推进"人的现代化" [1] 区域协调发展 - 中国形成"19+2"城市群格局,2017年写入十九大报告,但实际运作中存在中心城市辐射不足和协调问题 [2] - 2019年国家发改委推动都市圈建设,目前已有成都(2.64万亿)、重庆(3.5万亿)、武汉(2.5万亿)等15个主要都市圈 [6] - 都市圈建设重点包括轨道交通互联、公共服务共享、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等制度创新 [6] 城市规划改革 - 2018年自然资源部整合多类规划为统一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8] - 2024年国务院批复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国家功能定位和安全底线 [10][11] - 规划改革要求地方政府从"增量扩展"转向"存量盘活"理念 [13] 城市发展方式 - 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避免"摊大饼",强调生产空间集约、生活空间宜居、生态空间清洁 [14] - 需纾解非核心功能,解决大城市病,促进大中小城市分工协作 [14] - GDP万亿城市需转向创新驱动,突破规模增长瓶颈 [15] 创新驱动发展 - 创新被列为现代化城市建设首要目标,需培育新质生产力 [20] - 各地实践显示创新能量巨大,如汽车产业变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 [20] - 未来需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引进政策 [20] 人口与城镇化 - 中国面临少子化、老龄化(60岁以上占比超20%),城市间人口流动分化明显 [21] - 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除个别超大城市外基本实现落户自由 [26] - 城市需加强"一老一小"服务配套提升吸引力 [26] 城市更新实践 - 城镇化率超60%后进入存量更新阶段,2019年"城市更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27] - 广深探索城中村改造,深圳出台全国首部城市更新立法,广州推动产业升级联动 [29] - 更新重点从空间改造转向社会问题解决,如菜市场等公共空间再造 [29] 城市文化风貌 - 需避免"千城一面",收紧限高令和禁丑令规范建筑风貌 [30] -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店招个性化、灯光文化表达 [30] - 文化场馆建设需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促进艺术大众化 [30] 城市治理升级 - 治理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需解决垃圾分类、路权分配等复杂问题 [31] -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城市温度 [31] 韧性城市建设 -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要求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列为现代化建设目标 [32] - 需重构空间和社会系统,增强灾害应对能力 [32] 城市财税转型 - 土地财政模式难持续,需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推进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33] - 2023年中央安排10万亿专项资金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但需加快结构性改革 [33]
刘非调研城市规划工作
杭州日报· 2025-07-01 10:24
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 - 强调高水平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优化生产 生活 生态三大空间布局 厚植历史文化名城 创新活力之城 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 [1] - 严格落实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发挥规划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 完善"多规合一"机制 强化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1] - 持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走内涵式 集约型 绿色化高质量发展路子 注重提升主城区核心功能 打造产城人文融合的战略空间 [2] 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 - 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 保护西湖和西溪湿地 构建文化资源 自然资源 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 [2] - 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 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基础 [2] 资源要素配置与城市更新 - 深化工商用地改革 推动资源要素向平台集聚 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空间支撑 [2] - 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工业上楼"和老旧小区改造 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 科学储地 有效做地 精准供地 优化土地供应节奏时序 [2] - 完善"种楼"与"种田"利益分享机制 推进东西部资源协作 为缩小"三大差距"提供要素保障 [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绘好用好“一张蓝图”(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5-20 05:47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与实施 - 全国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基本批复完成 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标志着"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1] -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作为首部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 2022年10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 具有重要历史性意义 [1] - 自然资源部通过7年努力完成空间规划体系的系统性重构 该体系成为国家空间发展蓝图和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基本依据 [1]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 - 划定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 同时划定陆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2] - 建立"五级三类"规划体系 包括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总体规划 区域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2] - 形成"1+N"工作格局 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统筹交通/能源/水利等各行业专项规划空间需求 [2] 地方规划实施案例 - 北京市建立"1总规+2控规+14分区规划+120乡镇规划+1371街区控规+50专项规划"的传导体系 [2] - 南京市颁布《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等4部地方法规 形成67部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法规政策体系 [3] - 深圳市通过福田深业上城改造等项目 实现存量工业区向综合体的转型 成为城市新地标 [7] 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升级 - 新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正式施行 将年度体检报告与供地计划等挂钩 [4] - 新增"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评估要求 关注人民群众实际感受 [4] - 增设"都市圈1小时人口覆盖率"等指标 引导城市协调发展 [5] 城乡融合发展实践 - 成都市通过规划引领 打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和"15分钟城乡便民生活圈" [6] - 广东省建立耕地集中整治区储备机制 计划整治23.63万亩 预计新增耕地10.29万亩 [7] - 深圳市通过规划和土地政策融合 推动金威啤酒厂等工业遗存改造为文化地标 [7]
长期扎根社区乡镇,北京数千名责任规划师为国土空间规划建言献策
新京报· 2025-05-16 21:41
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机制 - 北京推行"四师协同"工作机制,包括规划师、建筑师、评估师和园艺师,共同助力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实现规划实施共建共治共享 [1] - 目前北京市有328个团队、数千名责任规划师长期扎根社区和乡镇,在多个规划节点提供专业支持 [1] "多规合一"协同平台 - 北京搭建了交通、园林、住建等政府部门及各类市政公用企业等单位参与的"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平台里共有国家、市区等部门700多家 [1] - 平台提供"全程线上、一站式、集成式"规划与各专项评估服务,实现"多审合一",截至今年一季度已为超过1.5万个项目提供服务 [1] "多测合一"改革成效 - 北京将14项测绘事项合并为4项综合测绘事项,并建设"多测合一"服务平台,实现测绘成果数据"前端统一提交+中台智能转派+后端共享互认" [1] - 自2022年6月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上传4300余份测绘成果,为企业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约20% [1] - 通过"多测合一"成果对接到全过程规划监督平台数据共享应用,实现动态监管、非现场监管,截至今年一季度已有3200余个成果实现共享 [2] 规划编制与实施体系 - 北京通过"1总规+2控规+14个分区规划+120个乡镇单元规划+1371个街区控规+50个专项规划"逐层传导的规划体系,实现层层深化 [2] - 在规划实施层面,北京建立了决策和办理分离的规划审批制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