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制造本土化
搜索文档
SemiAnalysis--X射线光刻能否颠覆ASML+TSMC芯片制造格局?
傅里叶的猫· 2025-10-30 20:33
文章核心观点 - 芯片制造行业存在严重的技术路径依赖,头部企业不愿冒险改变现有技术框架,这为创新者提供了机会 [5][7] - Substrate公司旨在通过自主研发的新型X射线光刻工具颠覆现有光刻技术,目标是大幅降低先进逻辑晶圆生产成本并最终建立美国本土晶圆代工厂 [8][14][23] - X射线光刻技术若成功实现量产,将重塑行业格局,挑战现有光刻和代工巨头的垄断地位,并对全球芯片产能分布产生深远影响 [15][18][30] 行业技术现状与挑战 - 行业技术惯性明显,现有技术缩放速度放缓、成本持续飙升,但企业仍倾向于在原有框架内迭代 [5] - 现有光刻工具投入产出比高,例如一台售价2.25亿美元的EUV工具年产出价值超过6.5亿美元的晶圆,这降低了企业变革动力 [7] - 先进制程缩放不仅依赖光刻技术突破,还面临材料工程、工艺控制、随机缺陷等多重基础性挑战 [19][20][21][22] Substrate公司X射线光刻技术 - 公司XRL工具宣称具备多项突破性能力:支持2nm及更先进制程所有图层单次曝光,分辨率与High-NA EUV相当,套刻精度不超过1.6nm,全晶圆关键尺寸均匀性达0.25nm [10] - 工具演示了12nm图形特征,30nm间距通孔图形具有竞争力,但复杂图形处理能力仍需更多验证 [10][11] - 公司计划将XRL工具用于自建晶圆厂,而非出售给第三方,最终构建端到端的芯片制造流程 [14][18] 技术潜力与影响分析 - XRL工具宣称能将先进晶圆生产成本降低50%,但模型分析显示最理想情况下成本降幅约为25%,即便如此也已具备显著竞争优势 [13] - 若技术成熟,XRL工具将以约4000万美元的成本实现High-NA EUV级别性能(当前High-NA EUV工具成本约4亿美元),极大提升制程节点设计灵活性 [15][18] - 该技术有望简化M0层等关键图层制造流程,进一步缩小间距,推动晶体管密度突破 [16][17] 商业化路径与挑战 - Substrate需完成多个关键里程碑:将曝光视场从微米级扩大至厘米级、确保设备长期运行稳定性、完成全流程芯片制造验证、构建工艺设计套件生态 [28] - 公司计划2028年完成tape-out,2030年左右实现规模化量产,这一时间表远快于行业常规节奏 [29] - 从实验室技术到量产存在巨大鸿沟,涉及设备稳定性、产能爬坡和成本控制等工业化挑战 [15][19] 地缘战略意义 - Substrate技术若成功,可改变全球先进芯片产能高度集中于台湾地区的现状,到2030年代工市场规模将远超2000亿美元 [23] - 公司技术路线与美国芯片本土化目标高度契合,为中国提供了除EUV外的潜在替代方案,但技术细节高度保密以防模仿 [25][26] - 美国有意避免重蹈EUV技术知识产权流失的覆辙,确保XRL等下一代光刻技术留在本土 [26]
特朗普很兴奋,美国芯片制造崛起,造出首款4nm英伟达AI芯片
新浪财经· 2025-10-21 15:15
美国芯片产业现状 - 美国芯片产业占全球份额的一半以上,但本土制造产能仅占全球的8-10% [1] - 美国芯片公司如苹果、高通、英伟达、AMD高度依赖台积电、三星等海外代工厂进行芯片制造 [1] 美国推动芯片制造业本土化的努力 - 美国近年来急于发展本土芯片制造业,因其重要性随工艺进步而日益凸显 [3] - 拜登政府推出530亿美元的芯片补贴计划,旨在吸引全球芯片企业赴美建厂 [5] - 特朗普政府进一步施压,促使台积电承诺投资165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先进制程产能 [5] 美国本土芯片制造的最新进展 - 台积电美国工厂已开始为苹果生产4nm的A系列芯片 [7] - 首颗英伟达Blackwell 4nm芯片晶圆已在美国本土的台积电工厂下线,标志着该产品实现美国量产 [7] - 英伟达CEO黄仁勋公开感谢特朗普推动制造业回流的愿景 [9] 对美国本土芯片制造业前景的分析 - 分析认为美国本土芯片制造业因成本问题难以形成大规模竞争力 [9] - 美国本土制造可能仅限于苹果、英伟达等高溢价产品,在低端芯片领域无法与中国制造竞争 [9]
中芯国际(00981.HK):世界领先晶圆代工企业 受益芯片制造本土化
格隆汇· 2025-09-23 11:23
公司概况 - 公司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 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五 是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业领导者 拥有领先的工艺制造能力 产能优势和服务配套 向全球客户提供8英寸和12英寸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 [1] - 公司于2000年由张汝京先生创立 2015年实现28nm量产 工艺平台进一步突破 [1] - 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发 成功开发8英寸和12英寸多种技术节点 具备逻辑电路 电源/模拟 高压驱动 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 非易失性存储 混合信号/射频 图像传感器等多个技术平台的量产能力 [2] 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长期与境内外知名客户合作 获得良好的行业认知度 广泛的客户群体和良好的品牌效应有望继续支撑产能和收入扩张 [2] - 2025年9月公司公告拟购买中芯北方49%股权 可期进一步提高资产质量 增强业务协同性 促进长远发展 [2] 行业前景 - 晶圆代工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核心引擎 中国半导体市场稳健成长带动晶圆代工市场规模向上 [1] - 2024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达1851.14亿美元 同比增长20% 2014-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7.29% [1] - 晶圆代工产业作为半导体上游核心环节 充分受益行业规模增长趋势 同时受益客户本地化生产需求 加速海外企业布局国内产能 拉动本土晶圆代工产业增长 [1] 财务表现与预测 - 预计公司2025年收入92.58亿美元 2026年108.23亿美元 2027年126.28亿美元 [2]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6.79亿美元 2026年8.95亿美元 2027年12.17亿美元 [2] - 对应PB倍数分别为3.38倍 3.24倍和3.06倍 [2]
中芯国际(00981):世界领先晶圆代工企业,受益芯片制造本土化
财通证券· 2025-09-22 19:14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2][8] 核心观点 - 公司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五,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业领导者,拥有领先的工艺制造能力、产能优势和服务配套 [8][12] - 受益于中国半导体市场稳健成长(2024年市场规模1851.14亿美元,同比+20%)和晶圆制造本土化需求,公司有望持续扩张产能和收入 [8][33] - 公司拟收购中芯北方49%股权,预计进一步提高资产质量和业务协同性 [8][50] - 预计2025/2026/2027年收入为92.58/108.23/126.28亿美元,归母净利润为6.79/8.95/12.17亿美元,对应PB倍数分别为3.38/3.24/3.06倍 [8][51][55] 公司概况 - 成立于2000年,由半导体行业资深专家张汝京创立,2015年实现28nm量产,工艺平台持续突破 [8][12] - 无实际控制人,最大股东为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4.995%),管理层具备丰富产业经验(如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梁孟松) [21][24][25] - 全球布局产能(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和市场推广网络(美国、欧洲、亚洲等地) [12][20] 财务表现 - 收入多年稳健增长:2024年收入80.30亿美元(2018-2024年CAGR=15.53%),1H2025收入44.56亿美元(同比+22.04%) [26][27] - 利润重回增长通道:2024年归母净利润4.93亿美元(同比-45.40%),1H2025归母净利润3.21亿美元(同比+35.61%) [26][27] - 毛利率改善:2024年毛利率18.03%,1H2025毛利率21.45% [26][29] - 研发投入持续:2024年研发费用7.65亿美元(2021-2024年CAGR=6.20%),1H2025研发费用3.31亿美元 [28][31] 行业分析 - 中国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长:2014-2024年CAGR=7.29%,晶圆代工为核心上游环节,充分受益行业增长和本土化需求 [8][33] - 本土代工企业具备成本优势:中国大陆晶圆代工成本较美国低30-40% [34][35] - 行业格局集中: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头部效应显著(2024年台积电份额64%,公司份额约5%),高资本投入和制程演进是主要壁垒 [38][39][40] 业务优势 - 工艺平台全面:覆盖逻辑电路、电源/模拟、高压驱动、嵌入式存储、射频、图像传感器等多个技术平台,满足多样化下游需求(智能手机、物联网、汽车等) [8][41][42] - 客户覆盖广泛:与境内外头部设计厂商稳定合作,品牌效应和行业认知度高 [8][43] - 产能持续扩张:1H2025月产能达99.13万片等效8英寸/月,产能利用率业界领先 [46][47][49] 盈利预测 - 分业务收入预测:晶圆业务2025/2026/2027年收入预计87.55/103.21/121.26亿美元(同比+16.97%/+17.88%/+17.49%),其他业务收入保持稳定(约5.02亿美元) [51][52] - 毛利率提升:预计2025/2026/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21.17%/23.31%/26.14% [51][52] - 费用率假设:营销费用率0.50%,管理费用率7.00-7.20%,研发费用率9.00%,所得税率15.00% [55]
宏观周报:“大而美”法案落地,高关税威胁再来-20250706
银河证券· 2025-07-06 15:43
美国政策与贸易 - 7月4日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涉及减税、增债等,使美国长期赤字率保持在7%左右,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权,8月1日将对不同国家征10%-70%不等关税[2] - 美国财长估计100个国家将被征10%对等关税,7月9日前或宣布大量贸易协定,欧盟和日本对10%关税接受度较高[3] - 中方放松稀土等出口管制后,美国取消对华乙烷出口限制,允许GE向中国商飞运送喷气发动机[3] 国内宏观需求 - 截至7月4日,7月地铁客运量增速同比3.32%、环比7.38%,国内执行航班数平均值环比11.46%、同比0.8%,6月乘用车零售同比上涨15.8% [2] - 截至7月4日,7月BDI均值环比-13.9%、同比下降24.6%,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均值较6月上升5.1%、同比下降36.3% [2] 国内宏观生产 - 7月4日高炉开工率83.44%、环比降0.4pct,焦炉开工率73.18%、降0.06pct,线材开工率涨0.62pct至45.95% [2] - 汽车半钢胎开工率70.41%、环比降7.64pct,全钢胎开工率63.75%、环比降1.89pct,PTA产量截至7月3日为141.6万吨,开工率79.13% [2] 物价表现 - 截至7月4日,猪肉平均批发价周度环比升0.75%,生猪期货结算价升2.43%,28种蔬菜批发价降0.50%,6种水果批发价降0.81%,苹果期货结算价升0.57%,鸡蛋价格周环比跌2.49% [2] - 截至7月4日,布伦特原油跌0.25%,WTI原油涨0.90%,黑色系商品价格以涨为主,有色工业产品铝和铜价分别涨0.72%、2.20% [2][3] 国内财政与投资 - 本周普通国债发行1999亿,发行进度达55.5%,新增专项债458亿,发行进度48.7% [3] - 水泥发运率平稳,石油沥青开工率31.7%与上周持平,螺纹和高线价格回升,基建开工建设景气度平稳 [3] 货币与流动性 - 本周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净回笼1.38万亿元,SHIBOR007和DR007分别收于1.4230%(-25BP)、1.4222%(-27BP) [3] - 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量从7.8万亿元下滑至7.6万亿元,30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上周基本持平,1年期收于1.3362%(-1BP) [3] 海外经济 - 6月美国非农新增岗位14.7万个,失业率意外降低,ISM制造业和服务业PMI略好于预期,7月降息预期消散 [3] - 欧元区6月HICP同比增2%,核心同比2.3%,制造业PMI终值49.5,服务业50.5,5月失业率略升至6.3% [3] - 日本2025年春季劳资谈判涨薪均值5.25%,中小企业为4.65%,未达“6%以上”目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