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茶企上市
icon
搜索文档
八马茶叶通过港股聆讯,福建兄弟终破上市难“魔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08:18
上市进程 - 八马茶业于10月12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向最终上市迈出实质性一步 [1] - 公司12年间多次IPO,2013年至2022年三次冲刺A股均失败,2024年1月转战港股,8月28日再次递表后成功通过聆讯 [1][4] - 本次IPO计划发行不超过2913.34万股普通股,由华泰国际、农银国际、天风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行业地位与市场排名 - 按2023年末茶叶连锁专卖店数量计,公司在中国茶叶市场排名第一 [4] - 按2023年销售收入计,公司在中国高端茶叶市场、乌龙茶市场和红茶市场均排名第一 [4] - 公司的铁观音销售量连续10余年位居全国第一,岩茶销售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4] 经营与渠道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全国共有3,633家线下门店,其中直营店241家、加盟店3,392家 [6] - 公司采用“全渠道连锁+数字化”模式,2024年“双11”期间蝉联天猫、京东茶类目销售额榜首,线上渠道收入占总收入35.4% [6] - 公司依托非遗技艺打造明星产品,推出高端产品“赛珍珠”等系列 [6] 市场背景与行业趋势 - 中国茶叶市场销售收入从2020年的约2,88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约3,258亿元,预计2029年将达约4,07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6% [7] - 高端茶市场2020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7%,预计2024至2029年将达约5.6% [7] - 中国高端茶叶市场高度分散,截至2024年末有超过160万家企业,前五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仅约5.6% [7] 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8.18亿元、21.22亿元、21.43亿元,2024年增速明显放缓 [8]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10.63亿元,同比下降约4.2%;净利润1.2亿元,同比下降约17.8%;净利润率下降至11.3% [8] - 2020年至2024年,线下直营店会员平均年度购买金额从2860.4元降至2469.6元,降幅达13.6% [8]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王文彬、王文礼等作为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55.9%的投票权,管理层几乎全部由控股股东及其亲属出任 [8][9] - 公司与七匹狼、安踏等企业高层组成“泉州富豪圈”姻亲网络,存在关联交易 [9][10] - 公司为典型的闽系家族式企业管理,上市后公司运营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受到关注 [1][9]
赴港上市只差临门一脚,八马茶业能否圆梦资本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9-04 09:42
公司上市历程 - 公司自2013年起先后尝试新三板挂牌、深交所创业板申报 最终转向港交所申请上市[2] - 2013年冲击深交所中小板未果 2015年成功挂牌新三板 2018年终止挂牌 2019年重启深交所上市计划[3] - 2021年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招股书 经历三轮审核问询后于2022年5月撤回申请 同年9月转战深市主板[3] - 2023年9月撤回深市主板上市申请 2024年7月完成赴港上市备案程序[3][4] 财务与经营数据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18亿元、21.22亿元和21.43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6亿元、2.06亿元和2.24亿元[9] - 毛利率水平均保持在50%以上[9]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63亿元同比下降4.23% 归母净利润1.20亿元同比下降17.81%[9] - 截至2025年1月线下门店数量达3501家 按门店数量计在中国茶叶市场排名第一[9] 行业背景与市场地位 - 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从2016年2148亿元增长至2021年3049亿元[5] - A股市场尚无以茶叶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5] - 按2023年销售收入计算 公司在高端茶叶市场、乌龙茶市场及红茶市场均位列榜首[9] - 核心产品铁观音销量连续10余年全国第一 岩茶销量连续5年全国领先[9] 股权结构与资本运作 - 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共同持有公司62.80%的股份 为家族式企业[12] - 2012年获得深圳天图创业、同创伟业、天玑星投资、IDG等机构战略投资[13] - 经历25次股权变更 股价从2015年定增时8元/股上涨至2024年9月的30.3元/股[14] - 与安踏、七匹狼、高力控股等企业创始人建立姻亲关系[13] 上市挑战与转型方向 - 面临加盟模式、盈利可持续性等监管质疑 以及非标品成本波动大、资产估值难等行业性问题[8] - 市场占有率不足2% 需突破"有品类无品牌"的行业桎梏[15] - 若成功上市 资金将主要用于数字化转型与门店扩张[15] - 天福、澜沧古茶等茶企均因市场环境变化转向港股上市[7][8]
八马茶业再冲港股,高端茶市场领军者能否圆上市梦?
搜狐财经· 2025-09-03 16:15
上市历程与挑战 - 公司自2013年首次启动IPO以来,上市之路曲折,经历了从中小板到新三板,再到创业板和主板的多次尝试,始终未能如愿[1] - 公司近日再次向联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打破多次冲击资本市场未果的局面[1] - 资本市场对茶企持谨慎态度,投资者对其业务模式、市场定位及家族治理结构存在疑虑,是公司上市的重要阻碍[1] 财务表现 - 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稳步增长,毛利率水平保持在50%以上[1] - 今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状况突然疲软,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下滑[1] - 今年上半年公司线下渠道销售收入同比下降5.27%[1] 业务战略与运营 - 公司坚持高端茶的市场定位,并试图通过扩大线下渠道提振业绩[1] - 公司明确表示将稳步推进"千城万店"战略,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新开门店1500家[3] - 公司门店主要集中在低线城市,华中市场是重点区域[3] 行业与市场环境 - 当前消费复苏缓慢,终端消费购买力减弱,对茶企上市之路造成压力[1] - 同业公司澜沧古茶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天福在港股市场不温不火,加剧了资本市场对茶企的担忧[1] - 随着线下渠道销售收入下滑,公司庞大线下会员的购买力也在进一步削弱[3] 公司治理与定位 - 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王氏兄弟及其家族成员在公司占据重要地位,多位亲戚担任高管职务[3] - 这种家族式治理模式在资本市场上往往难以获得投资者认可[3] - 在多次冲刺资本市场过程中,公司定位从精制茶加工企业变更为零售企业,但未能完全打消审核方面的顾虑[3]
八马茶业赴港IPO,仍有三大悬念待解
搜狐财经· 2025-08-04 13:01
八马茶业赴港IPO进展 - 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具备进入港交所聆讯环节资格 [2] - 计划发行不超过2913.34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106名股东4398.69万股内资股将转为H股流通 [2] - 招股书失效属正常程序,需在3个月内更新财务数据重新提交以延续审核流程 [3] 关联交易问题 - 2020年关联交易金额达3亿元,其中2.2亿元由实控人王文彬家族担保 [6] - 60%以上重大关联交易方与控股股东家族成员相关,包括亲属控制的加盟商及员工配偶客户 [6] - 前员工加盟商贡献收入占比稳定在5%左右(2022年0.93亿元/5.1%,2023年1.05亿元/5.0%) [8] - 证监会曾质疑关联交易存在利益输送和专设销售平台嫌疑 [8] 姻亲资本网络 - 实控人王文彬家族与七匹狼、安踏、高力控股等企业通过联姻形成商业网络 [10] - 2018-2020年向七匹狼、安踏系销售金额仅十余万元,但复杂关系引发监管关注 [10] 上市合规条件 - 2022-2023年累计归母净利3.72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盈利2.08亿元,远超港交所盈利测试标准 [12] - 2023年营收21.22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6.47亿元,预计市值满足5亿港元门槛 [12] - 公众持股比例预计达25.1%,符合港交所要求 [13] 后续上市流程 - 需完成招股书更新、聆讯问询、路演配售、公开招股四道关卡 [15][16][17] - 聆讯环节需重点回应关联交易、业务可持续性等核心问题 [15] 行业挑战与市场表现 - 中国茶叶市场规模达3400亿元(内销)和1.1万亿元(全产业链),但资本化程度低 [19][20] - 港股现有茶企天福茗茶和澜沧古茶股价表现低迷,2024年分别下跌超18%和67.72% [21][22] - 行业存在产品标准化难、渠道传统、线上渗透率低等结构性矛盾 [20]
真假高端?增长乏力!八马茶业赴港IPO隐忧待解
中国基金报· 2025-07-24 23:36
公司上市进展 - 公司过去十余年多次冲击A股IPO未果,近期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但港股招股书因"递交满6个月未完成聆讯"而失效 [1] - 资本市场对传统茶企态度冷淡,公司面临重营销轻研发、加盟模式增长乏力、家族治理结构隐患等问题 [2] - 港股上市规则透明但传统茶企难以吸引投资者兴趣,募集资金和稳定交易取决于市场认知 [2] 研发与营销投入 - 2022-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分别为822万元、1162万元和1006.4万元,占营收比例仅0.45%、0.55%和0.61% [3] - 同期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6.17亿元、6.81亿元和5.20亿元,占营收比例33.9%、32.1%和31.6% [4] - 广告及宣传开支2022-2024年前三季度分别为2.09亿元、2.52亿元和2.05亿元,占营收11.5%、11.9%和12.4% [4] - 截至2022年9月30日研发人员仅17人占总人数0.73%,销售人员1744人占比超75% [5] 产品与供应链 - 部分产品采用OEM方式生产,2019-2022年前三季度定制成品茶采购额占比47.4%-52.1% [6] - 消费者投诉反映存在茶叶混入异物、不符合执行标准、过度包装等问题 [6] 加盟模式与业绩 - 截至2024年9月末拥有3498家门店中加盟店3224家占比92.1% [8] - 2024年前三季度新增加盟店仅170家(全年预计227家),远低于2023年的475家 [8] - 加盟商单店平均采购额从2022年35.36万元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25.37万元 [8] - 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16.77%但2024年前三季度仅增0.95%,净利润增速从24.05%降至5.87% [9] 市场布局 - 三线及其他城市门店数量达1377家占比39.3%,但下沉市场高端茶销售前景存疑 [10] 公司治理 - 王氏家族通过一致行动人持有55.9%投票权,董事会六名非独立董事均为家族成员 [11] - 管理层高度家族化,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关键职位均由家族成员担任 [12] - 中国证监会在IPO反馈意见中提出46条问题,重点关注关联交易和利益冲突 [12] - 实控人通过子女联姻与安踏体育、七匹狼、高力控股等建立资本同盟 [13] 行业现状 - 茶叶行业集中度低呈现小而散特点,品牌影响力弱且产品差异化不明显 [6] - A股尚无茶叶上市公司,港股上市的澜沧古茶2024年营收下滑31.5%并亏损3.08亿元 [13] - 传统茶企缺少核心竞争力,难以支撑高成长高收益,资本市场关注度低 [15]
真假高端?增长乏力!八马茶业赴港IPO隐忧待解
中国基金报· 2025-07-24 23:28
核心观点 - 公司多次冲击A股IPO失败后转向港股,但招股书因未完成聆讯而失效,反映资本市场对传统茶企的冷淡态度[2][3] - 公司存在重营销轻研发、加盟模式增长乏力、家族治理结构隐患等核心问题[3] - 行业普遍存在"有品类无品牌"现象,传统茶企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吸引投资者[18] 研发与营销投入 - 2022-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分别为822万元、1162万元、1006.4万元,占营收比例仅0.45%、0.55%、0.61%[5][6] - 同期销售及营销开支达6.17亿元、6.81亿元、5.20亿元,占营收比例33.9%、32.1%、31.6%,其中广告宣传开支占比超11%[7] - 研发人员占比极低(2022年仅17人占0.73%),销售人员占比超75%[7][8] 加盟模式与业绩表现 - 截至2024年9月加盟店占比92.1%(3224家),但新增加盟店数量从2023年475家骤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170家[10][11] - 加盟商单店采购额持续下滑:2022-2024年前三季度分别为35.36万元、35.13万元、25.37万元[10]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仅0.95%(2023年为16.77%),净利润增速5.87%(2023年为24.05%)[12] 家族治理结构 - 王氏家族通过一致行动人持有55.9%投票权,董事会6名非独董均为家族成员[14][15] - 管理层高度家族化,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关键职位由亲属担任[15] - 关联交易问题受监管关注,证监会曾就IPO申请提出46条反馈意见[16] 行业现状 - 茶叶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差异化不足,依赖代工(公司52.1%采购额为定制成品茶)[8] - 港股上市茶企表现惨淡,如澜沧古茶2024年营收下滑31.5%并转亏3.08亿元[17] - 下沉市场布局占比39.3%,但高端茶销售面临消费能力匹配问题[12]
八马茶业港股IPO招股书失效,上市之路再遇波折
南方农村报· 2025-07-17 20:01
八马茶业港股IPO进程 - 公司港股IPO招股书因满6个月未更新而失效,需在3个月内补充财务数据以延续审核状态 [2][3] - 此次为第4次冲击资本市场受挫,前3次A股上市尝试均告失败(2013年深交所中小板、2021年创业板、2022年深交所主板)[8][9][10][11] - 2024年1月转战港股,由华泰国际等机构保荐,但被要求补充增资及股权转让定价依据等信息 [13][14][16] 财务与经营表现 - 2022-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18.18亿元、21.22亿元、16.4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6亿元、2.06亿元、2.08亿元,增速明显放缓 [23][24] - 线下渠道收入占比70%,加盟商销售贡献营收50%但毛利率仅46% [25][26] - 销售及营销开支占营收超30%(累计广告费6.66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不足0.61% [28][29] 行业背景与挑战 - 中国茶叶市场规模超千亿,但茶企普遍面临上市难题(如中国茶叶IPO终止、澜沧古茶港股亏损3.08亿元)[31][32][34][35] - 过往审核中加盟模式合理性、关联交易公允性及股东出资问题被多次质疑 [36][37] - 公司需平衡规模扩张与经营风险(如高加盟依赖、低研发投入)以突破行业资本化困境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