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退行性疾病

搜索文档
Science重磅发现:人类成年后乃至老年时,大脑海马体中仍在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有助于记忆和学习
生物世界· 2025-07-09 12:02
神经科学领域研究进展 - 人类大脑海马体中是否存在成年神经发生是神经科学领域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研究评估了从神经干细胞到新生神经元不同阶段的神经发生相关蛋白的存在 但不同研究结果存在矛盾 [1] - 2025年7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Jonas Frisen团队在Science发表研究 提供了人类海马体神经元在成年后持续生成的新证据 这一发现为长期争论的问题提供了"盖棺定论"的答案 [2] - 海马体是对于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且参与情绪调节的大脑区域 2013年Jonas Frisen团队已表明成年人大脑海马体中可以形成新神经元 通过测量大脑组织DNA中碳-14水平确定神经元形成时间 [4] 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 - 研究采用RNAscope和Xenium技术 证实新生成的神经细胞位于海马体齿状回区域 该区域对记忆形成 学习和认知灵活性十分重要 [7] - 通过snRNA-seq测序技术对0-78岁人类海马体进行分析 儿童早期发现所有神经祖细胞阶段 成年人中通过Ki67抗体和机器学习算法发现增殖的神经祖细胞 [10] - 转录组学数据表明神经祖细胞位于海马体齿状回区域 这些发现支持成年人类大脑海马体中存在神经发生的观点 [10] 研究意义与潜在影响 - 研究识别出成年人大脑海马体中神经元的起源细胞 证实神经元生成持续进行 [6] - 人类成年神经元祖细胞与小鼠 猪和猴子相似 但在基因活跃状态方面存在差异 个体间差异也很大 有些成年人有许多神经祖细胞 有些几乎没有 [8] - 这些发现为理解人类大脑在生命过程中如何运作和变化提供重要线索 可能对开发刺激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神经发生的再生疗法产生影响 [9]
按摩面颈部就能“清洁”大脑?
科技日报· 2025-06-11 16:18
大脑排污系统研究 - 大脑高强度工作后会堆积代谢废物,这些废物可能成为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诱因 [1] - 大脑通过脑脊液系统清除代谢废物,脑脊液在脑组织间流动并将垃圾排出体外 [1] - 脑脊液通过颅底脑膜淋巴管和鼻咽淋巴丛流向颈部深淋巴结,淋巴管负责输送废物,淋巴结则过滤有害分子 [1] - 随着年龄增长,大脑排污系统老化导致脑脊液流速变慢,废物堆积 [1] 浅层淋巴管网络发现 - 科学家在小鼠和猴子面部与颈部皮肤下约5毫米处发现浅层淋巴管网络 [2] - 脑脊液流动路径为:颅底脑膜初级淋巴管→眼周、鼻咽和硬腭淋巴管→颈部浅表淋巴管→下颌下淋巴结 [2] - 通过外部刺激如按摩可提升脑脊液排出量,小鼠实验中排出量最多达平时的3倍,相当于幼鼠水平 [2] - 猴子实验也证实了按摩刺激的效果,但需精准控制刺激强度以避免反效果 [2] 非侵入性排毒技术 - 该技术完全非侵入,仅通过机械性按摩皮肤即可帮助大脑排毒 [3] - 动物实验表明按摩刺激淋巴管周围肌肉可增加脑脊液排泄量 [3] - 该方法未来或可通过简单脸部护理实现大脑深层清洁 [3]
颜宁发文祝贺!美国两院院士、睡眠领域顶尖学者丹扬教授回国,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
生物世界· 2025-06-02 10:42
丹扬教授学术背景与成就 -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博士,洛克菲勒大学及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至今[4] - 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4] - 在Cell、Nature、Science等顶尖期刊发表16篇论文,近两年代表性研究聚焦睡眠神经机制[5] 睡眠与意识研究突破 - **前额叶皮层点火抑制机制**:发现非快眼动睡眠(NREM)期间前额叶皮层点火受胆碱能调节减少和皮层快速抑制影响,导致意识觉知减弱[6][7][10] - **小胶质细胞调控睡眠**:揭示小胶质细胞通过钙信号降低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促进睡眠,其功能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11][12][13] - **蓝斑神经元驱动睡眠压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激活后因功能性疲劳导致NE释放下降,迅速增加睡眠倾向[15][16][17] 跨学科研究视角与职业发展 - 本科物理背景赋予其独特神经生物学研究视角,强调学科交叉对创新的重要性[21][25] - 多次转换研究方向(物理→神经生物学→睡眠科学),主张抓住机会跨领域突破[26] - 长期目标为开发人类大脑靶向操控工具,推动动物模型成果向临床转化[30] 睡眠科学未解难题 - **控制机制**:需解决功能异质神经元空间交织的技术挑战,如通过遗传标记分离特定神经元群[29] - **核心作用**:睡眠是否通过单一过程或多过程实现修复、记忆巩固等功能尚不明确[29]
BioVie (BIVI) Update / Briefing Transcript
2025-05-29 01:0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行业,重点聚焦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7][4] - **公司**:BioV公司,致力于开发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如Bezesterin(曾用名NE - 3107、HE - 3286) [27]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帕金森病相关 - **病理特征** - 帕金森病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如动作缓慢、僵硬、震颤、手臂摆动减少、步态拖沓、面具脸等,其病理基础是黑质色素神经元丢失和路易小体形成,还涉及脑干、基底前脑等多个脑区,伴随神经炎症、神经胶质增生、突触病理改变、蛋白质聚集等 [7][9][11][15] - 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除经典运动症状外,还存在遗传型,且与其他退行性疾病有交叉,可导致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13][15][16] - 帕金森病病因复杂,包括衰老、遗传因素、毒素暴露、药物、感染、创伤等,这些因素通过共同的分子途径导致神经元死亡,属于突触核蛋白病范畴,但实际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 [16][17][18][19] - **诊断与治疗现状** - 目前帕金森病无明确诊断标志物,临床检查是主要诊断方法,有一些外周标志物但效果不佳 [24] - 现有治疗方法如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等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愈疾病,抗炎治疗虽有提出但未确立为有效治疗手段 [25][26] Bezesterin药物相关 - **药物特性** - Bezesterin是新型口服抗炎药,能自由透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似,不与类固醇结合核激素受体结合,不是糖皮质激素模拟物 [27][28][38] - 它靶向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作用于炎症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节点NF - κB,不干扰ERK在促进胰岛素信号传导的支架中的作用,最初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中的胰岛素信号传导 [30][31] - **治疗效果** - 在动物模型和人体中均显示能改善运动功能,无内在多巴胺能活性,与左旋多巴联用可能减少运动并发症,还可能改善认知功能,降低DNA甲基化导致的生物年龄加速,减缓疾病进展 [29][30][37][38] - 其作用机制独特,通过调节炎症信号通路,减少炎症细胞因子产生,降低神经炎症,改善能量稳态、α - 突触核蛋白折叠和细胞相互作用,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症状和病理 [31][33][38] 临床试验相关 - **Sunrise PD试验** - 是一项针对Bezesterin的II期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招募60名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口服研究药物或安慰剂,每日两次,治疗期4个月,研究总时长5个月(含安全随访) [52] - 研究设有传统站点和全国集中站点,可比较远程评估与传统评估效果,有望改变帕金森病研究方式,提高招募效率和降低成本 [52][53] - 主要终点是修改后的MDS - UPDRS评分量表第三部分的变化(排除僵硬和姿势不稳评估),次要终点包括MDS - UPDRS第一、二部分评分变化等,还有一些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如DNA甲基化变化、血浆炎症标志物等 [53][54][55] - **与其他药物对比** - 与Exanatide相比,Bezesterin为口服药物,避免了注射相关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更好,且能更好控制安慰剂反应,通过靶向NF - κB调节炎症信号通路,可能产生更大治疗效果 [59][71][7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Exanatide研究情况**:2013年Fultonate Group研究45名中度帕金森病患者,注射Exanatide 12个月后,活性组MDS - UPDRS评分比对照组好2.7分,对照组下降2.2分,活性组常见体重减轻;后续两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Exanatide有轻微运动益处,但存在注射部位反应、恶心、厌食等不良反应 [40][41][42][56][57][58] - **BioV公司阿尔茨海默病项目**:公司对阿尔茨海默病项目高度感兴趣,有明确的目标响应人群,前期患者不良事件情况良好,但因资金问题尚未推进,待资金到位即可开展 [92][93] - **临床试验患者招募与评估** - 招募未接受过多巴胺能治疗(除诊断目的外)的早期患者,接近需要运动治疗时间,希望观察到运动反应和其他方面改善 [81] - 患者可通过sunrisepd.com网站进行筛选,选择在家或传统站点评估,在家评估时护士在医生监督下进行血液检查、体格检查等,检查视频由远程专业评估人员评分 [87][88] - **临床试验潜在问题及处理** - 考虑到患者可能因症状恶化退出试验,将测量治疗组间的停药率,虽存在退出可能性,但研究时间较短(3个月),且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90][91]
赛诺菲(SNY.US)4.7亿美元加码神经领域研发 溢价收购Vigil(VIGL.US)布局阿尔茨海默病新药
智通财经· 2025-05-22 21:06
收购交易 - 赛诺菲将以4.7亿美元现金收购Vigil Neuroscience,若后续研发里程碑达成,收购总价可能升至6亿美元 [1] - 赛诺菲将以每股8美元的现金预付对价完成收购,较Vigil周三收盘价溢价236% [1] - 若Vigil核心在研产品VG-3927在规定期限内实现首次商业化销售,其股东将获得每股2美元的追加现金支付 [1] 市场反应 - 受收购消息刺激,Vigil股价在美股周四盘前交易时段暴涨241% [1] - 赛诺菲股价保持平稳 [1] 战略布局 - 此次收购聚焦神经病学领域,这是赛诺菲四大核心战略疾病方向之一 [1] - 通过整合Vigil的阿尔茨海默病研发管线,将强化公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早期研发布局 [1] - 赛诺菲曾于2024年6月向Vigil注入4000万美元战略投资,此次全资收购可视为其神经领域战略的延续 [1] 研发进展 - VG-3927正处于二期临床研究阶段,赛诺菲计划加速推进该候选药物的临床开发进程 [1] 行业背景 - 在全球老龄化趋势下,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存在巨大未满足医疗需求 [2] - 赛诺菲正通过"自主研发+精准并购"双轮驱动,构建差异化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管线 [2]
一种小分子可精准阻断细胞凋亡
快讯· 2025-05-20 06:04
医学研究突破 - 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一种小分子能够选择性抑制细胞凋亡 [1] - 该发现为治疗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开辟新途径 [1] -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1]
Cell:我国学者揭示大脑“排污网络”的发育和神经调控密码,为阿尔茨海默病等大脑疾病的治疗开辟新方向
生物世界· 2025-05-02 10:15
脑膜淋巴系统发现与功能 - 2015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团队首次在Nature发表论文揭示大脑存在脑膜淋巴管网络,负责清除大脑代谢废物,颠覆了中枢神经系统无淋巴管的传统认知[2] - 研究表明衰老过程中大脑清除废物能力下降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2] 脑膜淋巴系统发育调控机制 - 2025年中国科学院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首次发现神经活动通过slc6a11b+辐射状星形胶质细胞(RA)调控Vegfc表达,协同ccbe1+成纤维细胞精密控制脑膜淋巴内皮细胞(muLEC)发育[2][3] - 研究突破传统理论框架,提出"神经-胶质-成纤维细胞-淋巴"动态调控轴[3] - slc6a11b+ RA是Vegfc主要来源,其产生的Vegfc控制muLEC发育[7] - 神经活动通过slc6a11b+ RA表达的Vegfc调节muLEC发育[7] - slc6a11b+ RA与ccbe1+成纤维细胞协同作用将muLEC限制在大脑表面生长[7] 脑膜淋巴系统与神经免疫调控 - 脑膜淋巴内皮细胞形成环绕大脑的免疫微环境,参与大脑免疫监视[4] - 2025年Jonathan Kipnis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揭示脑膜淋巴管网络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IL-6表达影响突触功能[10][12] - 恢复老年小鼠脑膜淋巴管功能可逆转年龄相关的突触和行为改变,改善记忆力[12] 研究意义与潜在应用 - 研究揭示大脑不仅是信息处理中心,还是微环境协调者,通过特定胶质细胞动态调节淋巴网络构建[9] - 位于大脑外侧的淋巴管更易靶向,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开辟新方向[14] - 干预该调控网络可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治疗途径[9][14]
帕金森病不只是“抖”,这个假期,留意身边老人的“慢、僵、倒”
贝壳财经· 2025-04-30 16:49
帕金森病概述 -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症状包括运动和非运动症状 [1] - 非运动症状可能在运动症状出现前5-20年就已出现,是早期识别的重要指标 [1][3] - 国内帕金森病患者人数达362万,预计2030年将增至500万,占全球患者一半 [2] 疾病特征与诊断 - 运动症状表现为"慢、抖、僵、倒",易被误诊为肩周炎或原发性震颤 [4] - 非运动症状包括便秘、抑郁、嗅觉障碍、睡眠障碍等,是早期重要特征 [3][4] - 前驱期可长达20年,需结合遗传、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 [2] 治疗与管理 - 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治疗,无论是否影响生活质量 [4] - 需进行长期管理和全病程管理,涉及医生、患者、照护者等多方参与 [4] - 治疗目标包括当前症状控制和长期获益 [4] 行业现状 -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 [2] - 诊治率和识别率较低,早期漏诊、误诊问题突出 [3] - 老龄化加剧导致发病率持续上升,行业需求增长显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