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神经退行性疾病
icon
搜索文档
脑内“换细胞”让患病动物寿命翻倍
环球网资讯· 2025-08-11 09:45
研究突破 -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团队利用非基因匹配的健康前体细胞替换病变小胶质细胞,使罹患桑德霍夫病的小鼠寿命从135天延长至250天,运动功能与探索行为几乎恢复至正常水平 [1] - 这是首次为泰萨克斯病和桑德霍夫病等目前无药可治的致命性脑病提供"即用型"细胞疗法蓝图 [1] - 新细胞在8个月后仍占脑内小胶质细胞总数的85%以上,且未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 [1] 疾病背景 - 泰萨克斯病和桑德霍夫病同属溶酶体贮积症,患儿因缺乏关键酶导致神经"清道夫"小胶质细胞及邻近神经元内代谢垃圾堆积,出生后数月即出现快速退化,通常在两岁前夭折 [1] - 过去尝试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需全身化疗清髓,且健康细胞难以穿越血脑屏障,成功率不足三成,并伴随排异或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 技术方案 - 采用"脑区专属移植"策略:以低剂量放射线照射并辅以药物暂时清除小鼠脑内原有小胶质细胞,随后直接向脑室注射来自非匹配供体的微胶质前体细胞 [1] - 给予两种已获批的免疫调节药物阻断外周免疫攻击 [1] - 该方案所用放射剂量、微胶质清除剂及免疫抑制剂均已用于其他疾病,具备快速进入临床的潜力 [2] 治疗效果 - 未经治疗的病鼠于135天全部死亡,而接受移植的5只小鼠在实验结束时仍存活 [2] - 治疗组小鼠敢于进入开放场地中央,后肢握力显著优于对照组 [2] - 供体小胶质细胞分泌的溶酶体酶被邻近神经元摄取,提示"细胞外购"机制可能是疗效关键 [2] 应用前景 - 该成果同时解决了三大难题:无需全身毒性预处理、无需基因编辑即可补充缺失酶、避免排异反应 [2] - 该疗法不依赖患者自身细胞,未来有望像输血一样成为"货架产品",大幅降低成本与等待时间 [2] -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同样伴随小胶质功能障碍,如果后续人体试验成功,受益者将远不止罕见病患儿,而是数百万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 [2] 后续计划 - 团队计划在更接近人类的大型动物模型中验证这种疗法的安全性 [2] - 将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讨论设计早期临床试验 [2]
睡眠不足更易导致四肢肥胖!中心性肥胖与上臂脂肪堆积显著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9 11:03
健康管理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 现代健康管理已从外形改善升级为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增强生理机能和预防疾病发生,人体成分构成与大脑健康存在密切关联[4] - 中心性肥胖和上臂脂肪堆积与更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明确相关,睡眠不足会显著增加四肢脂肪堆积概率[5] 脂肪分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具体关联 - 腹部肥胖和上臂脂肪堆积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风险显著相关,肌肉发达可能起到保护作用[7] - 研究分析41万人数据发现,中心性肥胖增加13%风险,上臂脂肪堆积增加18%风险,而肌肉强度降低26%风险[7] - 中心性肥胖和上臂脂肪堆积与脑萎缩、脑小血管病变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心血管疾病中介作用达10.7%-35.3%[7][8] 睡眠不足对脂肪分布的影响 - 睡眠不足7小时者手臂、腿部及躯干脂肪堆积更显著,男性受影响更明显(躯干、手臂、腿部均增加),女性主要表现为手臂脂肪增加[9] - 短睡眠组(<7小时)的躯干、手臂和腿部脂肪质量指数(FMI)均显著高于正常睡眠组(7-9小时)[9] 健康干预策略 - 建议通过"两减一增"策略(减少腹部和手臂脂肪,增强肌肉力量)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8] - 具体措施包括核心训练消除腹部脂肪、器械锻炼消除手臂脂肪、复合动作增强肌肉,并保证每日7-9小时优质睡眠[11] - 调整体态与睡眠构成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黄金三角"干预方案[11]
按摩面颈部就能“清洁”大脑?
科技日报· 2025-06-11 16:18
大脑排污系统研究 - 大脑高强度工作后会堆积代谢废物,这些废物可能成为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诱因 [1] - 大脑通过脑脊液系统清除代谢废物,脑脊液在脑组织间流动并将垃圾排出体外 [1] - 脑脊液通过颅底脑膜淋巴管和鼻咽淋巴丛流向颈部深淋巴结,淋巴管负责输送废物,淋巴结则过滤有害分子 [1] - 随着年龄增长,大脑排污系统老化导致脑脊液流速变慢,废物堆积 [1] 浅层淋巴管网络发现 - 科学家在小鼠和猴子面部与颈部皮肤下约5毫米处发现浅层淋巴管网络 [2] - 脑脊液流动路径为:颅底脑膜初级淋巴管→眼周、鼻咽和硬腭淋巴管→颈部浅表淋巴管→下颌下淋巴结 [2] - 通过外部刺激如按摩可提升脑脊液排出量,小鼠实验中排出量最多达平时的3倍,相当于幼鼠水平 [2] - 猴子实验也证实了按摩刺激的效果,但需精准控制刺激强度以避免反效果 [2] 非侵入性排毒技术 - 该技术完全非侵入,仅通过机械性按摩皮肤即可帮助大脑排毒 [3] - 动物实验表明按摩刺激淋巴管周围肌肉可增加脑脊液排泄量 [3] - 该方法未来或可通过简单脸部护理实现大脑深层清洁 [3]
颜宁发文祝贺!美国两院院士、睡眠领域顶尖学者丹扬教授回国,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
生物世界· 2025-06-02 10:42
丹扬教授学术背景与成就 -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博士,洛克菲勒大学及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至今[4] - 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4] - 在Cell、Nature、Science等顶尖期刊发表16篇论文,近两年代表性研究聚焦睡眠神经机制[5] 睡眠与意识研究突破 - **前额叶皮层点火抑制机制**:发现非快眼动睡眠(NREM)期间前额叶皮层点火受胆碱能调节减少和皮层快速抑制影响,导致意识觉知减弱[6][7][10] - **小胶质细胞调控睡眠**:揭示小胶质细胞通过钙信号降低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促进睡眠,其功能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11][12][13] - **蓝斑神经元驱动睡眠压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激活后因功能性疲劳导致NE释放下降,迅速增加睡眠倾向[15][16][17] 跨学科研究视角与职业发展 - 本科物理背景赋予其独特神经生物学研究视角,强调学科交叉对创新的重要性[21][25] - 多次转换研究方向(物理→神经生物学→睡眠科学),主张抓住机会跨领域突破[26] - 长期目标为开发人类大脑靶向操控工具,推动动物模型成果向临床转化[30] 睡眠科学未解难题 - **控制机制**:需解决功能异质神经元空间交织的技术挑战,如通过遗传标记分离特定神经元群[29] - **核心作用**:睡眠是否通过单一过程或多过程实现修复、记忆巩固等功能尚不明确[29]
一种小分子可精准阻断细胞凋亡
快讯· 2025-05-20 06:04
医学研究突破 - 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一种小分子能够选择性抑制细胞凋亡 [1] - 该发现为治疗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开辟新途径 [1] -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1]
Cell:我国学者揭示大脑“排污网络”的发育和神经调控密码,为阿尔茨海默病等大脑疾病的治疗开辟新方向
生物世界· 2025-05-02 10:15
脑膜淋巴系统发现与功能 - 2015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团队首次在Nature发表论文揭示大脑存在脑膜淋巴管网络,负责清除大脑代谢废物,颠覆了中枢神经系统无淋巴管的传统认知[2] - 研究表明衰老过程中大脑清除废物能力下降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2] 脑膜淋巴系统发育调控机制 - 2025年中国科学院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首次发现神经活动通过slc6a11b+辐射状星形胶质细胞(RA)调控Vegfc表达,协同ccbe1+成纤维细胞精密控制脑膜淋巴内皮细胞(muLEC)发育[2][3] - 研究突破传统理论框架,提出"神经-胶质-成纤维细胞-淋巴"动态调控轴[3] - slc6a11b+ RA是Vegfc主要来源,其产生的Vegfc控制muLEC发育[7] - 神经活动通过slc6a11b+ RA表达的Vegfc调节muLEC发育[7] - slc6a11b+ RA与ccbe1+成纤维细胞协同作用将muLEC限制在大脑表面生长[7] 脑膜淋巴系统与神经免疫调控 - 脑膜淋巴内皮细胞形成环绕大脑的免疫微环境,参与大脑免疫监视[4] - 2025年Jonathan Kipnis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揭示脑膜淋巴管网络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IL-6表达影响突触功能[10][12] - 恢复老年小鼠脑膜淋巴管功能可逆转年龄相关的突触和行为改变,改善记忆力[12] 研究意义与潜在应用 - 研究揭示大脑不仅是信息处理中心,还是微环境协调者,通过特定胶质细胞动态调节淋巴网络构建[9] - 位于大脑外侧的淋巴管更易靶向,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开辟新方向[14] - 干预该调控网络可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治疗途径[9][14]
帕金森病不只是“抖”,这个假期,留意身边老人的“慢、僵、倒”
贝壳财经· 2025-04-30 16:49
帕金森病概述 -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症状包括运动和非运动症状 [1] - 非运动症状可能在运动症状出现前5-20年就已出现,是早期识别的重要指标 [1][3] - 国内帕金森病患者人数达362万,预计2030年将增至500万,占全球患者一半 [2] 疾病特征与诊断 - 运动症状表现为"慢、抖、僵、倒",易被误诊为肩周炎或原发性震颤 [4] - 非运动症状包括便秘、抑郁、嗅觉障碍、睡眠障碍等,是早期重要特征 [3][4] - 前驱期可长达20年,需结合遗传、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 [2] 治疗与管理 - 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治疗,无论是否影响生活质量 [4] - 需进行长期管理和全病程管理,涉及医生、患者、照护者等多方参与 [4] - 治疗目标包括当前症状控制和长期获益 [4] 行业现状 -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 [2] - 诊治率和识别率较低,早期漏诊、误诊问题突出 [3] - 老龄化加剧导致发病率持续上升,行业需求增长显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