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神经退行性疾病
icon
搜索文档
重复性脑撞击会引起神经元损失
环球网资讯· 2025-09-22 11:01
来源:科技日报 美国波士顿大学团队分析了28名51岁以下个体的死后脑组织,包括没有脑创伤史的8人,无tau蛋白堆积 迹象的9名接触式运动员,以及诊断为早期CTE的11名接触式运动员。 团队发现,无论CTE状态如何,所有接触式运动员的神经炎症、血管损伤和神经元损失都比非运动员对 照组更高。尤其是,他们发现接触式运动员的表层皮质层神经元比没有脑创伤的年龄相当的个体少了 56%,这是一个参与思考和情绪的关键脑区域。这种神经元损失与tau蛋白堆积无关,说明它发生时间 更早,而且独立于CTE的典型病理特征。 该研究凸显出保护年轻运动员的重要性,并为重复性脑撞击导致的脑改变的潜在诊断和治疗靶标提出了 新方向。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年轻运动员反复遭受脑撞 击,会在出现神经退行性疾病迹象前很久就引起神经元损失。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暴露在接触式运动中 的个体的早期症状,亦可指导提早识别和治疗脑损伤的相关研究。 慢性创伤性脑病(CTE)是一种与重复性脑撞击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见于美式橄榄球一类的接触 式运动中。目前,该疾病只能通过死后检测特定脑区有tau蛋白异常堆积来诊断。然而,许 ...
迈威生物20250919
2025-09-22 09:00
行业与公司 * 思姆赛生物专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 其核心项目Tracer是一种针对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的核素标记小分子药物[2] * 迈威生物是思姆赛生物的最大外部投资人 持有其35%的股份 并在实际运营 项目推进 BD洽谈及申报注册等方面为主要运作方[3][23] 核心项目Tracer的优势与潜力 * Tracer项目具备全球首创潜力 是全球唯一在帕金森病领域进行此类开发的团队 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用于帕金森病的tracer[2][4] * 其优势包括广阔的应用场景 清晰的临床开发路径 微剂量用药 成药性高且安全可控[2][4] * 与多巴胺转运蛋白扫描相比 α-synuclein是全球公认的重要biomarker 是突触核蛋白病中的关键因素 能够更早 更准确地反映出帕金森病进展情况[3][17] * 项目已获得美国Michael J Fox Foundation基金会无条件资助 用于美国IND申报注册及face zero探索性研究[2][5] 项目进展与未来计划 * 预计2025年实现FDA IND获批并在第四季度完成首例患者入组[2][5] * 中国IND预计2026年初获批 同步推进中美双报工作[5] * 华山医院已开展100多例患者的IT显像工作 一切进展顺利[2][5] * 计划在2026年扩展成多中心IT数据收集 纳入北京 武汉以及珠三角等地的前沿研究中心 预计将获得数百例人体IT数据[7] 市场潜力与价值 * Tracer针对帕金森病这一巨大的适应症市场 目前尚无同类产品获批[2][6] * 参考阿尔茨海默症领域交易 礼来曾以8亿美元收购NVIDIA 其核心管线是针对AD的Aβ tracer Lantheus以7.5亿美元收购NuraSight 后者也拥有核心Aβ tracer 而AD人群约是帕金森病的五倍[10] * 项目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树立新的治疗标准 巩固迈威生物在慢病领域的重要地位[2][6] 商业模式与BD策略 * 思姆赛生物并非迈威控股子公司 项目从科研机构实现完全权益转让后注入公司 依托迈威的运营中台核心能力进行开发[3][8] * 与迈威BD团队协同 提供非排他性许可机会 并通过每个入组患者扫描收取费用 带来正向现金流[3][8] * 考虑在合适阶段进行海外权益许可和转让 并积累未来的小核酸抗体平台BD机会[9] * 基金会作为平台让更多跨国公司了解分子性能及临床成绩 后续将选择进行非排他性的临床合作BD 带有前期付款和剂量支付 更看重将来有商业化能力的合作伙伴以实现海外权益整体转让[19][20] 临床开发与挑战 * 一期临床试验主要关注安全性 辐射剂量学 PK等基础研究 通常通过单次给药后立即获取数据 需入组20至30例患者[15] * 需与CDE及美国FDA沟通确定终点标准 因标记的脑内α-synuclein蛋白丰度 其金标准可能需要尸检 在国内具有挑战性 可能会借助国际合作通过桥接临床来加速实现获批[15] * 商业化推广中 高昂费用和缺乏医保覆盖是障碍之一 计划借鉴AD领域经验 将治疗药物与诊断工具密切结合 与罗氏 礼来等企业合作进行推广[15] 其他重要信息 * 已与连影公司探讨利用AI辅助临床读片 提高市场覆盖率及教育工作效率[16] * 在国内用于IND注册申报时 委托了一家经验丰富的CDMO企业进行开发 计划与一些跨国公司合作 正在探索建立自己的生产能力[18] * 在探索治疗性药物领域 已开展相关探索 包括双抗 基于转运体和小核酸透脑平台等[21] * 迈威生物在美国团队领导下进行一些老龄化疾病治疗药物研发 包括阿尔茨海默症药物 但国内竞争格局激烈 目前未作为重点临床开发方向 未来会继续重点布局并采取差异化策略[14]
Nature重磅:首个全脑神经活动图谱,颠覆对大脑思考和决策的认知丨百份礼品调研
生物世界· 2025-09-19 12:04
以下文章来源于赛业生物订阅号 ,作者小赛 赛业生物订阅号 . 分享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资讯、解读行业动态、讲解实用的学科知识、实验方法和技巧。 关于神经机制研究的冷知识讨论时间 ➢我们以为的:大脑像个中央集权的王国,一切由前额叶皮层来发号施令; ➢实际上的:大脑决策是一场激烈的"全民公投"。 本月初,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他们 绘制了 小鼠复杂行为过程中的全脑神经活动图谱 ,发现大脑的思考与决策并非仅由皮层主 导,而是分布于整个大脑,包括脑干、小脑在内的皮层下区域甚至可以表现出早于皮层的选择信号 [1] 。该研究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于大脑功能环路的理解,也为 探究相关神经疾病治疗靶点提供了新思路。 值此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9月21日) 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不免会产生更多联想: ➢诸如阿尔茨海默病这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复杂机制是否远超出我们以往的认知? ➢如何更好地利用小鼠模型和细胞模型在神经研究中相互验证? ➢在神经药物研发中,又该怎样借助这些新发现推动治疗策略的创新? 为此,我们发起了 1 分钟调研 活动,扫码勾选你更关注的研究痛点与行业洞察,即可免费下载赛业生物「 神经系统 ...
大医晓病 | 樊东升:早诊断、早治疗对渐冻症患者至关重要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16:45
疾病定义与特征 - 渐冻症是大脑和脊髓中负责运动的神经细胞不明原因地逐渐丢失或死亡,导致其支配的肌肉逐渐萎缩,患者逐渐丧失运动能力[2] - 该疾病本质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元丢失导致,属于与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同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退行不可逆转,无法完全治愈[2] - 患者在神经肌肉萎缩、丧失运动功能的同时,大脑认知、情感和知觉基本保持不变,需要亲身承受功能被剥夺的全部生理和心理痛苦,因此被称为“最残忍的罕见病”[3] 疾病进展与症状 - 与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相比,渐冻症进展更快,许多患者生存期只有五年左右,其进展速度被比喻为高速动车[4] - 疾病早期可能出现非运动症状,如失眠、焦虑、体重下降或睡眠障碍,与下丘脑变化导致的能量代谢、睡眠节律紊乱有关[5] - 随着疾病发展,患者会出现肉跳、无力症状,后期则出现言语不清、吞咽呛咳、大小便异常等症状[5] 治疗药物现状 - 全球目前有“两个半”药物可用,包括赛诺菲的利鲁唑、日本三菱制药的依达拉奉,以及渤健上市的托夫生注射液,其中托夫生注射液仅对2%病人有效[4] - 理想的治疗目标是稳定或延缓病情,而非完全治愈[2] 发病诱因与机制 - 渐冻症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存在一些诱因和发病机制,如神经过度兴奋、能量代谢不足以及氧化应激损伤[8][9] - 减肥可能成为发病诱因,因为能量剥夺会使原本维持住的神经细胞无法维持,发病早期体重下降越快,病情发展也越快[9] - 高原环境(氧气不足)和劳累(体力或脑力过度压力)也可能诱发疾病,运动员、退伍军人等训练量大或长期熬夜者风险较高[9][10] 诊断与患者管理 - 早诊断、早治疗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全球诊断延迟时间已从过去的10-11个月缩短至3-6个月[6] - 患者应避免过度焦虑,保持吃好、睡好的弱应激状态,以利于神经细胞保留[10] - 早诊断对新药研发至关重要,因为临床试验需要早期病人,早期病人增多可能加快新药开发速度[6] 市场误区与鉴别诊断 - 存在一种“类ALS综合征”(假渐冻症),临床表现与肌电图结果与渐冻症相似,但有明确病因且可治愈,在疑似患者中约占5%[11] - 需要警惕安慰剂效应,任何声称能快速起效的治疗宣传都不合理,因为渐冻症是运动神经元丢失所致,治疗不会立即生效[11] 未来技术展望 - 脑机接口技术对晚期患者至关重要,能帮助其表达想法、连接网络、维持精神生活,预计未来5年内有望实现该应用,大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2]
樊东升:早诊断、早治疗对渐冻症患者至关重要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16:3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铃 经济观察报:什么是渐冻症? 樊东升:渐冻症是大脑和脊髓里管运动的神经细胞不明原因地逐渐丢失,更直白地说是逐渐死亡,这导 致其所支配的肌肉逐渐萎缩,人逐渐丧失运动能力。所谓"渐冻",就是人慢慢就被"冻住"了。表面看, 渐冻症是一种神经肌肉萎缩的疾病,但它本质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元丢失导致的。 渐冻症与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一样,都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种退行是病理性的,不可逆转,因此 渐冻症不可能被完全治愈。要让渐冻症患者恢复正常,就相当于让人永葆青春甚至返老还童,这是不存 在的。能稳定或延缓病情,便是渐冻症理想的治疗结果。 随着时间推移,渐冻症患者会出现肉跳和无力的症状。当疾病发展到后期,患者会出现言语不清、吞咽 呛咳、大小便异常等症状。 经济观察报:如何提升渐冻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济观察报:为何渐冻症被称为"最残忍的罕见病"? 樊东升:患者在神经肌肉逐渐萎缩、丧失运动功能的同时,大脑的认知、情感和知觉基本保持不变。他 们会看着自己的功能被一点点剥夺掉,而且速度很快。老年痴呆症患者不记事了,反而没那么痛苦,痛 苦给了照料者。而渐冻症患者所有痛苦都要自己承受,眼睁睁看着自己从能健 ...
脑内“换细胞”让患病动物寿命翻倍
环球网资讯· 2025-08-11 09:45
研究突破 -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团队利用非基因匹配的健康前体细胞替换病变小胶质细胞,使罹患桑德霍夫病的小鼠寿命从135天延长至250天,运动功能与探索行为几乎恢复至正常水平 [1] - 这是首次为泰萨克斯病和桑德霍夫病等目前无药可治的致命性脑病提供"即用型"细胞疗法蓝图 [1] - 新细胞在8个月后仍占脑内小胶质细胞总数的85%以上,且未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 [1] 疾病背景 - 泰萨克斯病和桑德霍夫病同属溶酶体贮积症,患儿因缺乏关键酶导致神经"清道夫"小胶质细胞及邻近神经元内代谢垃圾堆积,出生后数月即出现快速退化,通常在两岁前夭折 [1] - 过去尝试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需全身化疗清髓,且健康细胞难以穿越血脑屏障,成功率不足三成,并伴随排异或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 技术方案 - 采用"脑区专属移植"策略:以低剂量放射线照射并辅以药物暂时清除小鼠脑内原有小胶质细胞,随后直接向脑室注射来自非匹配供体的微胶质前体细胞 [1] - 给予两种已获批的免疫调节药物阻断外周免疫攻击 [1] - 该方案所用放射剂量、微胶质清除剂及免疫抑制剂均已用于其他疾病,具备快速进入临床的潜力 [2] 治疗效果 - 未经治疗的病鼠于135天全部死亡,而接受移植的5只小鼠在实验结束时仍存活 [2] - 治疗组小鼠敢于进入开放场地中央,后肢握力显著优于对照组 [2] - 供体小胶质细胞分泌的溶酶体酶被邻近神经元摄取,提示"细胞外购"机制可能是疗效关键 [2] 应用前景 - 该成果同时解决了三大难题:无需全身毒性预处理、无需基因编辑即可补充缺失酶、避免排异反应 [2] - 该疗法不依赖患者自身细胞,未来有望像输血一样成为"货架产品",大幅降低成本与等待时间 [2] -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同样伴随小胶质功能障碍,如果后续人体试验成功,受益者将远不止罕见病患儿,而是数百万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 [2] 后续计划 - 团队计划在更接近人类的大型动物模型中验证这种疗法的安全性 [2] - 将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讨论设计早期临床试验 [2]
睡眠不足更易导致四肢肥胖!中心性肥胖与上臂脂肪堆积显著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9 11:03
健康管理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 现代健康管理已从外形改善升级为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增强生理机能和预防疾病发生,人体成分构成与大脑健康存在密切关联[4] - 中心性肥胖和上臂脂肪堆积与更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明确相关,睡眠不足会显著增加四肢脂肪堆积概率[5] 脂肪分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具体关联 - 腹部肥胖和上臂脂肪堆积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风险显著相关,肌肉发达可能起到保护作用[7] - 研究分析41万人数据发现,中心性肥胖增加13%风险,上臂脂肪堆积增加18%风险,而肌肉强度降低26%风险[7] - 中心性肥胖和上臂脂肪堆积与脑萎缩、脑小血管病变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心血管疾病中介作用达10.7%-35.3%[7][8] 睡眠不足对脂肪分布的影响 - 睡眠不足7小时者手臂、腿部及躯干脂肪堆积更显著,男性受影响更明显(躯干、手臂、腿部均增加),女性主要表现为手臂脂肪增加[9] - 短睡眠组(<7小时)的躯干、手臂和腿部脂肪质量指数(FMI)均显著高于正常睡眠组(7-9小时)[9] 健康干预策略 - 建议通过"两减一增"策略(减少腹部和手臂脂肪,增强肌肉力量)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8] - 具体措施包括核心训练消除腹部脂肪、器械锻炼消除手臂脂肪、复合动作增强肌肉,并保证每日7-9小时优质睡眠[11] - 调整体态与睡眠构成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黄金三角"干预方案[11]
按摩面颈部就能“清洁”大脑?
科技日报· 2025-06-11 16:18
大脑排污系统研究 - 大脑高强度工作后会堆积代谢废物,这些废物可能成为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诱因 [1] - 大脑通过脑脊液系统清除代谢废物,脑脊液在脑组织间流动并将垃圾排出体外 [1] - 脑脊液通过颅底脑膜淋巴管和鼻咽淋巴丛流向颈部深淋巴结,淋巴管负责输送废物,淋巴结则过滤有害分子 [1] - 随着年龄增长,大脑排污系统老化导致脑脊液流速变慢,废物堆积 [1] 浅层淋巴管网络发现 - 科学家在小鼠和猴子面部与颈部皮肤下约5毫米处发现浅层淋巴管网络 [2] - 脑脊液流动路径为:颅底脑膜初级淋巴管→眼周、鼻咽和硬腭淋巴管→颈部浅表淋巴管→下颌下淋巴结 [2] - 通过外部刺激如按摩可提升脑脊液排出量,小鼠实验中排出量最多达平时的3倍,相当于幼鼠水平 [2] - 猴子实验也证实了按摩刺激的效果,但需精准控制刺激强度以避免反效果 [2] 非侵入性排毒技术 - 该技术完全非侵入,仅通过机械性按摩皮肤即可帮助大脑排毒 [3] - 动物实验表明按摩刺激淋巴管周围肌肉可增加脑脊液排泄量 [3] - 该方法未来或可通过简单脸部护理实现大脑深层清洁 [3]
颜宁发文祝贺!美国两院院士、睡眠领域顶尖学者丹扬教授回国,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
生物世界· 2025-06-02 10:42
丹扬教授学术背景与成就 -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博士,洛克菲勒大学及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至今[4] - 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4] - 在Cell、Nature、Science等顶尖期刊发表16篇论文,近两年代表性研究聚焦睡眠神经机制[5] 睡眠与意识研究突破 - **前额叶皮层点火抑制机制**:发现非快眼动睡眠(NREM)期间前额叶皮层点火受胆碱能调节减少和皮层快速抑制影响,导致意识觉知减弱[6][7][10] - **小胶质细胞调控睡眠**:揭示小胶质细胞通过钙信号降低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促进睡眠,其功能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11][12][13] - **蓝斑神经元驱动睡眠压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激活后因功能性疲劳导致NE释放下降,迅速增加睡眠倾向[15][16][17] 跨学科研究视角与职业发展 - 本科物理背景赋予其独特神经生物学研究视角,强调学科交叉对创新的重要性[21][25] - 多次转换研究方向(物理→神经生物学→睡眠科学),主张抓住机会跨领域突破[26] - 长期目标为开发人类大脑靶向操控工具,推动动物模型成果向临床转化[30] 睡眠科学未解难题 - **控制机制**:需解决功能异质神经元空间交织的技术挑战,如通过遗传标记分离特定神经元群[29] - **核心作用**:睡眠是否通过单一过程或多过程实现修复、记忆巩固等功能尚不明确[29]
一种小分子可精准阻断细胞凋亡
快讯· 2025-05-20 06:04
医学研究突破 - 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一种小分子能够选择性抑制细胞凋亡 [1] - 该发现为治疗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开辟新途径 [1] -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