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自噬
搜索文档
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安利纽崔莱合作Cell子刊:揭示运动有益健康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11-18 08:00
撰文丨王聪 2025 年 11 月 11 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王莉 教授 、 李言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应浩 研究员 及安利纽崔莱营养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Cell Chemical 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 Lactylation of mTOR enhances autophagy in skeletal muscle during exercis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 运动期间产生的乳酸通过对 mTOR 蛋白的乳酸化修饰,增强了骨骼肌的细胞自噬 。这一发现 从根本上 重新定义了乳酸 ,将其从单纯的代谢副产物转变为介导运动诱导的骨骼肌适应的关键信号分子,也为 为肌肉和代谢疾 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证实, 乳酸 在肌细胞中是细胞自噬的正向调控因子,且其水平会在单次运动后迅速升高 。 由于肌细胞 乳酸脱氢酶 A (LDHA) 缺失而导致乳酸水平低下的小鼠 ,其骨骼肌表现出显著异常,包括细胞自噬功能 受损。 机制研究表明 ,乳酸通过促进肌细胞中 mTOR 蛋白的第 921 位赖氨酸 (K921) 位点的乳酸化修饰,进而抑制 mT ...
STTT:四川大学何勤/李曼团队开发阿尔茨海默新疗法
生物世界· 2025-11-04 12:21
阿尔茨海默病当前疗法局限性 - 现有获批药物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改变疾病发展进程[2] - 抗Aβ单克隆抗体虽能减轻部分患者Aβ斑块负担并减缓认知下降,但存在血脑屏障渗透率低、需高剂量全身给药、对新生成Aβ无效及对tau蛋白病理影响有限等显著局限性[2] - 新兴抗tau蛋白疗法面临脱靶毒性和临床疗效不佳等挑战[2] 新型治疗研究突破 - 研究团队开发了小胶质细胞脂质体融合挤出法,用于制备小胶质细胞来源的纳米囊泡,可突破血脑屏障,共递送雷帕霉素和AR7[3][4] - 该疗法旨在同时激活阿尔茨海默病中失调的巨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3][4] - 研究证实,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中,巨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均受到破坏,且先于Aβ积累并推动疾病发展[4] 新疗法作用机制与效果 - 纳米囊泡利用其小胶质细胞膜特性有效穿过血脑屏障,靶向大脑炎症部位并被神经元内化[5] - 囊泡内AR7拮抗维甲酸受体α以增强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雷帕霉素抑制mTOR以促进巨自噬,实现两种自噬途径的同步激活[5] - 协同激活增强了Aβ及其他有毒蛋白聚集体的清除,恢复了蛋白质稳态,并提供强大神经保护作用[5] - 该策略还改善了神经炎症,并在两种不同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显著挽救了认知缺陷[5] 技术平台与应用前景 - 将同步双自噬激活与靶向仿生递送相结合,该纳米囊泡有望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候选药物[7] - MiLi-FE平台为向中枢神经系统递送多种治疗药物提供了灵活且可扩展的方法,其潜在适用性可扩展至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7]
深度|细胞自噬,美妆抗老赛道的“隐藏王牌”
FBeauty未来迹· 2025-10-31 22:09
细胞自噬的科学地位与重要性 - 细胞自噬是细胞层面的核心"自净与修复系统",能清除受损蛋白质与细胞器并回收为能量和养分,维持细胞稳态与活力 [3] - 其科学重要性已获诺贝尔奖认可,2016年大隅良典因发现其在减缓衰老中的关键作用而获奖,2023年《Cell》杂志将"巨自噬功能丧失"列为细胞衰老的核心标志之一 [4] - 该机制是连接抗老、抗氧、修复三大功效的基础生物学枢纽,兼具科学严谨性与商业稀缺性 [5] 行业研发与应用现状 - 国际巨头如欧莱雅、宝洁、资生堂、雅诗兰黛以及本土品牌珀莱雅等很早就启动了细胞自噬在皮肤衰老领域的应用探索 [4] - 资生堂通过传明酸、山茶籽提取物等成分激活MAPK与mTOR通路提升自噬水平,宝洁通过PITERA™等促进自噬体形成修复光损伤 [8][9] - 欧莱雅与拜尔斯道夫聚焦线粒体自噬提升细胞能量代谢,雅诗兰黛研究延伸至黑色素细胞自噬以减少色素沉积 [9] - 国货品牌积极跟进,例如欧诗漫的"珍白因Pro"使细胞自噬能力提升273.47%并已申请专利,上美股份、珀莱雅等也在自研成分中探索该机制 [9] 市场传播特征与挑战 - 细胞自噬在市场传播中处于"幕后位置",品牌通常不直接将其作为核心卖点,而是包装为"去黄抗羰"、"线粒体抗衰"等更易感知的语言 [10][11] - 该技术多出现在高端线产品中,因其调控涉及精确的刺激与反馈机制,轻微应激可激活防御但过度则引发损伤,属于高门槛科技 [12] - 品牌通过在自研成分中验证细胞自噬通路,旨在打造"诺奖同源"、"细胞级修复"等标签以提升科研话语权 [12] - 面临从学术概念到消费认知的转化挑战,消费者教育成本高,且成熟成分已与其他功效绑定,难以短期内建立完整的市场叙事 [35][36] 技术机理与护肤功效 - 细胞自噬可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自噬三类,其中巨自噬是研究最深入的形式 [17][20] - 在能量不足或氧化应激时,AMPK被激活并抑制mTOR,从而启动自噬反应以清理受损线粒体、异常蛋白等 [22] - 该机制在皮肤抗老、修复屏障、提亮肤色、抗炎维稳和皮脂平衡方面均扮演关键角色,例如通过清除ROS修复DNA损伤,或加速降解黑素小体抑制黑色素形成 [26][27] - 许多已知护肤成分如传明酸、乙基维C、白藜芦醇、烟酰胺等都被发现具备自噬调控潜能 [28] 未来前景与研发挑战 - 细胞自噬代表抗老科研从外部修补走向细胞内部优化与精准调控的新方向,是一条从细胞层面重塑"年轻力"的全新路径 [34][38] - 研发面临安全阈值与验证难度两大挑战,自噬具有剂量依赖性,激活不足无效,过度则可能导致细胞能量危机,且在人皮肤上的直接临床证据仍在积累中 [37] - 与传统抗老做"加法"补充成分不同,自噬机制是一种"减法"逻辑,通过清除、回收、再生让细胞自身恢复平衡,触及抗老的本质 [38]
美妆行业周度市场观察-20251016
艾瑞咨询· 2025-10-16 15:04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整体行业投资评级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核心观点 - 全球美妆市场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规模达6770亿美元,中国市场份额提升至35% [6] - 国货美妆品牌加速崛起,市场份额升至55.2%,并通过出海、多品牌矩阵和研发投入构建竞争力 [4][6][8][10] - 行业竞争加剧,新品牌聚焦细分赛道(如功效护肤、男士美妆),技术创新和品牌差异化成为关键 [6][8][10] - 营销模式多元化,明星代言、直播带货(如小红书单场GMV破7000万)和AI技术应用成为新增长点 [4][18][17] 行业趋势 - 国货美妆出海加速,2024年出口额达512亿元,同比增长11.9%,通过文化融入和本土化设计提升国际辨识度 [4] - 明星代言呈现井喷态势,体育明星因健康形象成为新宠,品牌更注重精细化匹配和风险评估 [4] - 海外医美修护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如高德美旗下阿玛丝汀,其母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销售额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1.17% [6] - 快时尚品牌(如Zara、H&M)跨界美妆市场,试图应对服装业务增长乏力 [6] - 2025年1-8月中国化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市场温和复苏,但超10个品牌退出,行业呈现结构性变革 [8][10] - 医美与美妆行业分化,医美企业普遍承压(如14家头部企业营收下滑),国货美妆则加速跨界布局医美赛道 [11] 头部品牌动态 - 自然堂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2024年营收46.01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24.48亿元,净利润2.19亿元 [13] - 欧莱雅计划分两步收购阿玛尼美妆业务,该业务年销售额达15亿欧元 [13] - LVMH旗下美妆孵化器Kendo首次出售品牌KVD Beauty,该品牌年业绩下滑至数千万美元 [14] - 观夏与艺术家彭薇合作推出公共艺术装置,深化艺术与品牌融合 [16] - 小红书主播吴千语直播首秀GMV突破7000万,其中Heir四色眼影单场销售额超380万 [18] - 男士护肤市场快速增长,2025年淘宝天猫和京东市场规模达62.77亿元,同比增长7.9%,国货品牌海洋至尊2024年GMV突破7-8亿元 [20] - 谷雨计划未来10年投入20亿研发费用,2024年GMV突破50亿,同比增长超42% [22] - 逸仙电商筹备新护肤品牌“瑞科护”,首款产品增氧护理油可提升皮肤氧含量28% [22] - 抖品牌BABI凭借高性价比和精准营销,8月销售额超1亿元,登顶抖音面部彩妆品牌榜TOP1 [23]
两个年龄段会“断崖式”衰老?这有一个延缓衰老的省钱好方法
央视新闻· 2025-08-17 09:37
衰老关键年龄段研究 - 研究发现人体衰老存在两个关键转折点:30岁左右和45-55岁 [1][2] - 30岁左右肾上腺组织率先呈现衰老特征 内分泌稳态失衡是早期驱动因素 同期主动脉出现稳态偏移 [2] - 45-55岁期间大多数器官蛋白质组经历"分子级联风暴" 差异表达蛋白呈爆发性增长 主动脉蛋白质组变化最为剧烈 [3] 饥饿感对抗衰老的机制 - 限制进食产生的饥饿感能影响基因表达 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目的 与具体食物种类或营养多少无关 [5] - 饥饿感可改写衰老基因 延长寿命35% 其机制在于抑制与炎症有关的基因过度活跃 [7] - 适当饥饿感能加速"细胞自噬" 清理衰老细胞 保持细胞年轻活力 [7] 饮食控制建议 - 对一般人群建议饭吃七八分饱 保持适当饥饿感 避免每餐过饱 [8] - 七分饱标准:胃未满但进食速度下降 食量约为原饱食量的三分之二 [10] - 八分饱标准:感觉快饱但继续吃也不会撑 停止进食不会难受 [11] - 建议循序渐进减少食量 让身体逐步适应 [13]
20年没吃过早餐了,我觉得这样很好
36氪· 2025-05-28 08:02
早餐观念与健康影响 - 传统观念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 但实际效果因人而异 作者通过20年不吃早餐获得精神充沛 身材改善和健康提升等益处 [1][2] - 过量进食可能导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而适度禁食有助于减少食物过量的负面影响 间歇性禁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选择 [2][3] - 不吃早餐可促进代谢健康 减少血液中多余葡萄糖 增强瘦素敏感性 缓解情绪化进食 [4] 不吃早餐的生理机制 - 空腹状态可消耗体内储存的糖原 进入脂肪燃烧模式 12小时禁食后身体产生酮类 增加精神能量并减少饥饿感 [6] - 禁食期间胰岛素水平降低 促进脂肪燃烧 生长激素上升有助于保持肌肉 减少炎症和腹胀 [7] - 自噬过程清除衰老细胞 改善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 如关节炎症状 [4][6] 替代早餐的习惯与效果 - 用冷水澡替代早餐 快速提升清醒度 改善情绪和能量水平 减少对咖啡和早餐的依赖 [9][10] - 30分钟锻炼结合有氧和阻力训练 激活肌肉并平衡皮质醇 抑制饥饿感 [11][12] - 10分钟冥想降低皮质醇 平衡神经递质 提高注意力并减少早餐需求 [13] 长期健康收益 - 20年不吃早餐使身体适应脂肪消耗状态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减掉50磅内脏脂肪 保持肌肉和腹部轮廓 [15] - 缓解慢性炎症 战胜关节炎和脑雾 提升心理健康 如减轻抑郁 [15] - 细胞自噬增强活力 下一餐进食体验更美味 整体提高创造力和效率 [15][16]
营养、运动、睡眠如何协同才能高效管理体重?听专家科普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06:24
体重管理协同效应 - 均衡营养(控制热量缺口)、适量运动(加速热量消耗)、优质睡眠(调节中枢神经提高代谢)三种方式深度结合可产生高效减脂协同效应 [1] - 过度压力、暴饮暴食、节食、大强度运动和休息失衡会对身体造成额外压力并阻碍减重效果 [1] 久坐人群减重策略 - 碎片化运动单次超过7分钟且强度适宜时,其叠加效果与整段运动相近 [2] - 每餐摄入量建议模板:主食1个拳头、蔬菜2个拳头、肉蛋鱼虾1个手掌心大小,符合减脂热量需求 [2] - 建议23:00前入睡并保证7小时睡眠,多摄入含镁食物(如深绿色蔬菜、南瓜子)以放松肌肉 [2] 轻断食机制与效果 - "5+2"轻断食模式(每周5天正常饮食+2天500-600千卡)可激活细胞自噬、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促进脂肪分解 [3] - 研究证实该模式能有效减少体脂并调节血糖血脂,但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定人群应避免尝试 [3] - 极端节食会导致水分肌肉流失,恢复饮食后出现"溜溜球效应"式剧烈反弹 [2] 减肥产品分类与局限 - 第一类(可溶性膳食纤维/特定益生菌)需配合饮食运动管理,单独使用效果不显著 [3] - 第二类(白芸豆提取物等)仅能抑制淀粉分解,无法阻断单糖/脂肪吸收,效果有限 [3] - 第三类(咖啡因/左旋肉碱)易产生耐受性且长期效果有限 [3] 极端饮食风险 - "碳水循环法""液断饮食"等极端方式会触发身体应急模式,导致肌肉分解和基础代谢率下降 [4] - 此类方法造成营养素不足,恢复饮食后报复性反弹风险高,形成"易胖体质"恶性循环 [4] 睡眠与代谢关系 - 睡眠不足使饥饿素分泌增加385千卡/日(相当于一碗米饭),同时抑制瘦素生成 [4] - 缺觉者内脏脂肪堆积速度快30%,面对甜食时大脑奖赏中枢激活强度提升60% [4] - 深度睡眠阶段生长激素分泌高峰可促进脂肪分解 [4] - 成年人每日需7-9小时睡眠,补觉无法抵消生物钟紊乱造成的健康损耗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