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

搜索文档
在认知偏差的尽头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12:36
得知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以安乐死的方式离世的消息,是在去年3月底一个清冷的早晨。那本早已翻旧的《思考, 快与慢》依旧搁在我的书桌,书页折了多处,有些页码边缘微微卷起,使得整本书膨胀得有点像发酵过的面包。是的,对我来说,卡尼曼先生,这位远在彼 岸的智者,就是我最重要的一位"知识面包师"。我关于行为经济学那点粗浅的认知骨架,很大程度上是啃了他的几本著作,尤其是这本"面包书",才勉强支 撑起来的。它填充了我对"人如何决策"这一古老命题理解上的巨大空洞。 《思考,快与慢》 这岂非正应和了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的喟叹:"世界不过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只是些演员"?我们这些匆忙登台的演员,在名为"生活"的宏大 剧目中,何尝不都在被这些根植于大脑深处的认知偏差所导演,上演着一幕幕不自知的悲喜剧? [ 美 ] 丹尼尔 · 卡尼曼 | 著 江生 于华 |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5 年 4 月 更重要的是,正是他交给我的底层逻辑,触发了一系列难以抑制的新思考,催生出一种近乎迫切的表达欲。10多年前,在经历了一段职业转换和思想的倦怠 期后,我本已主动停掉了在《北京青年 ...
这些年对“价值”的理解有很多变化!“安全边际之父”赛思·卡拉曼最新对话:最糟糕的日子能做到这三点,会是一种竞争优势……
聪明投资者· 2025-07-30 15:05
投资理念与策略 -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以折扣价格买入资产,安全边际是为可能犯的错误留出空间 [6][8] - 市场在过度悲观与过度乐观之间摇摆,这为价值投资者提供生存土壤 [5][52] - 长期投资需与众不同,但企业失败常因"过于不同",战胜市场仍需差异化 [3] - 组合构建优先控制下行风险,采用对冲、现金储备、优先债务工具等多重保护机制 [10][17] 投资组合管理 - 当前组合配置:私募资产22%-24%、信用类20%、股票20%、商业地产中等水平、现金低两位数 [65] - 困境投资占比从2010年代个位数升至2023年24%,目前维持在20%左右 [62] - 坚持自下而上研究,同时关注宏观风险信号,在极端市场环境下保持严格筛选标准 [13][14] - 不设固定配置模板,资金流向机会所在领域,但设定不加杠杆、分散配置等清晰护栏 [17][61] 决策流程与文化 - 投决会由4-6人参与,重点讨论系统性风险与价值兑现触发因素 [34][37] - 鼓励挑战结论,常见结论为"等待更便宜价格"而非简单买卖决定 [45][46] - 分析师需深度研究标的,组合经理需保持独立视角,避免情绪干扰判断 [30][32] - 重视培养年轻成员跨周期认知,通过模拟压力场景提升抗风险能力 [70][71] 业绩与公司特质 - 42年历史仅5年负收益,最大回撤12%,信用领域回报记录最佳 [5][74] - 不追求惊艳胜利,专注避免大亏,客户教育强调反人性操作 [72][76] - 核心优势在于从未犯致命错误,通过谨慎管理回撤实现长期存续 [72][75] 估值方法论 - 参考私募市场估值,但认识到估值会随市场情绪波动修正 [15] - 不机械量化安全边际,而是评估整体组合保护力与风险点 [9][10] - 早期更关注账面价值,后期增加对护城河、成长性及价值兑现机制的考量 [7][8] 市场观察 - 当前利率处于历史正常水平,市场对非正常环境产生适应性误区 [68] - 商业地产债务到期潮将带来更多投资机会,私人信用领域需警惕压力测试 [68][69] - 美国财政赤字若达GDP8%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杠杆水平接近市场承受上限 [67]
你情绪不好,是因为认知不够
洞见· 2025-06-07 19:55
情绪管理核心观点 - 情绪爆发并非由表面小事引发,而是长期被忽略的内在需求积累所致[5][6][15] - 认知偏差是情绪困扰的根源,需通过理性分析识别"蚊子"背后的"大象"[27][31][32] - 治愈情绪需更新自我保护机制、审查固有观念、重塑人际关系认知[46][50][78] 情绪产生机制 - 婚姻案例显示,安娜因辞职迁居后的价值感缺失,将日常琐事转化为情绪爆发点[16][17][19] - 情绪如同垃圾堆积,长期压抑会导致心理腐蚀与活力丧失[23][24] - 两条情绪通路理论:低路(本能反应)与高路(理性评估)共同塑造情绪体验[47][48][49] 认知偏差影响 - 寓言中借锤子事件揭示,情绪爆发常源于想象而非现实冲突[34][35][36] - 阿尔伯特·埃利斯理论指出,不合理信念是情绪障碍的主因[38] - 负面情绪如同黑暗中的蚊子循环,需通过认知照明打破内耗[40] 认知重塑方法 1. **自我需求识别** - 建立防御屏障:明确表达"不允许伤害"的立场[55] - 承认受伤感受并梳理原因,实现心理独立[56][57] 2. **观念审查** - 识别过时观念如"懒惰有罪",释放快乐需求[58] - 记录固有认知,通过内心对话摆脱内耗[59] 3. **关系重构** - 将他人批评归因于外部压力而非恶意[64] - 通过正面回忆重建人际和谐[65][68] 4. **内核强化** - 保持冲突中的心理距离,建立自我价值感[70][75] - 鲁迅式反抗精神确认独立人格[74][77] 认知与情绪关联 - 情绪是内心需求的信使,认知层次决定情绪掌控力[51][82] - 认知利剑可穿透情绪本质,斩断内耗链条[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