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认知偏差
icon
搜索文档
突破性发现!熊蜂也会“同甘共苦”
环球网资讯· 2025-10-24 17:31
研究核心发现 - 南方医科大学科研团队证实熊蜂能通过视觉观察同伴表现出“积极情绪传染”,接触过“快乐”同伴的熊蜂在模糊信号测试中“乐观”选择比例显著提升且反应速度明显加快[1][3] - 研究颠覆了无脊椎动物社会认知能力的传统认知,发现情绪传染无需物理接触或化学信号,仅凭视觉观察即可实现[3][6] - 熊蜂仅拥有约一百万个神经元,其微型大脑能实现复杂的社会情绪处理功能,提示情绪与社会认知能力的萌芽可能出现在生命演化的早期阶段[6][7] 实验方法与过程 - 团队以“认知偏差”实验范式为核心,通过训练使熊蜂建立“特定颜色花朵与奖励”的关联记忆,并以面对中间色“模糊信号”时的探索速度与选择倾向作为衡量“情绪状态”的关键指标[4] - 研究历经多年探索,从2016年萌生疑问到2021年观察到关键行为变化,最终通过四组主要实验和五组补充实验在行为层面证实情绪传染现象[8][10] - 团队通过严格控制环境,逐一隔离气味、触觉、视觉等信号通道,最终确定视觉信息是熊蜂情绪传递的关键感官途径[10] 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 - 团队创新研发“熊蜂定向授粉技术”,通过实验室预训练使熊蜂形成对目标花朵的“偏好记忆”,实现精准授粉[12][15] - 该技术在广东韶关仁化县沙田柚种植基地应用,使果树平均产量提升20%至30%,并在阳春成功攻克中药材阳春砂花的人工授粉难题[15][17] - 研究成果将基础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从“理解熊蜂心智”到“造福农业与生态”的跨越[17]
决策总踩坑?先拆穿这5个隐藏难题
搜狐财经· 2025-10-05 14:51
决策辅助工具的核心功能 - 工具通过反问挑战用户的预设观点,例如针对用户提出的辞职理由“现任老板偏心”,工具会指出用户近3个月业绩为90%,而新公司考核标准为业绩达标率120%,以此揭示用户可能忽略的自身短板 [1] - 工具通过具体提问挖掘潜在风险,例如针对社区团购想法,会追问小区常驻人口数量、现有竞品数量(如3家)以及水果损耗率(如高达30%)等关键风险指标 [2] - 工具将隐性成本量化,例如针对8000元英语班学费,会计算每周2小时通勤时间(月均8小时,按用户时薪125元折算为1000元)以及每月300元外卖等额外支出,使三个月总成本显性化为9900元,超出预期近20% [2][3] - 工具通过拆解收益构成来评估真实盈利,例如针对月赚3万的奶茶店设想,会计算房租1.5万、人工0.8万及原料成本9万(基于日售200杯、单价15元、30天测算),得出月收入9万但实际亏损2.3万的结果 [6] - 工具通过对比用户与成功案例的具体条件来弥补逻辑漏洞,例如针对“朋友做跨境电商赚50万”的创业理由,会要求用户明确自身是否具备英语能力、客户资源(如100个潜在客户)等关键要素 [7] 决策过程中的常见认知偏差 - 决策者存在认知偏差,倾向于筛选符合自身预期的信息,例如跳槽时只关注现任公司加班多、薪资低,却自动忽略新公司通勤远、团队氛围陌生等问题 [1] - 决策者容易陷入风险盲区,仅看到表面好处而忽视隐性风险,例如做社区团购只关注投入少(5000元)、客源稳,却未预料到高损耗率(30%)导致的亏损(3个月亏2万) [2] - 决策者对成本的理解存在模糊性,通常只计算显性资金支出(如学费8000元),而忽略时间、精力及机会成本(如通勤时间折算为收入损失) [3][4] - 决策者常被表面收益误导,未能计算真实利润,例如副业月赚5000元,但若计入进货成本4000元、推广费1000元及主业时间机会成本(每周15小时折算为3000元),实际净收益可能为负 [5] - 决策逻辑存在漏洞,习惯用他人成功案例替代自身能力评估,例如跳槽时强调5年工作经验,却未匹配新岗位所需的线上流量运营技能 [6][7]
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不是对勤奋的奖赏
格隆汇· 2025-09-16 01:31
中国股市表现 - 上证指数、沪深300、恒生指数、中证500、中证A500、阿里巴巴、腾讯股价均创出年内新高 [1] - 市场出现次高位横盘缩量,分歧明显增加,沪深两市成交额自8月13日以来首次跌破2万亿元 [1] - 近期A股牛市主要由机构客户与高净值客户参与,散户和外资踏空 [3] 阿里巴巴动态 - 阿里巴巴重启口碑网,高德地图推出10亿补贴,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多线进击美团和京东 [3] - 阿联酋基于阿里巴巴Qwen 2.5推出低成本AI推理模型,宣称性价比超过同行20倍 [3] - 阿里云市场份额独占三分之一,超过第2至第4名市场份额的总和 [3] 美股与科技行业 - 甲骨文股价上周三大涨近36%,收于纪录新高,其剩余履约义务(RPO)从1380亿美元跳涨至4550亿美元 [4] - 甲骨文单季度新增订单超过3000亿美元,该金额约等于微软一年收入,并高于英伟达去年营收 [4] - 订单主要来源于OpenAI、X、谷歌、Meta等公司,下游光模块行业(如中际旭创、新易盛)面临供不应求局面 [4] 新股认购与投资策略 - 大行科工创下纪录的认购倍数 [5] - 投资策略上,不应因持仓盈亏影响判断,需避免带着答案寻找信息的主观认知偏差 [9] - 信息解读比信息获取更重要,认知框架决定信息解读方式,固化思维方式可能形成认知盲区 [9]
在认知偏差的尽头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12:36
卡尼曼学术贡献 - 奠定行为经济学基石 通过社会实验揭露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模型的虚幻性 揭示人类决策充满非逻辑波动 [8] - 提出系统1(快思)和系统2(慢想)双系统理论 揭示人类认知存在锚定效应 可得性偏差 损失厌恶等非理性机制 [9][10][13] - 发现损失厌恶效应显示失去100元带来的痛苦强度远超获得150元带来的喜悦 [9] - 提出禀赋效应 过度自信 框架效应等认知偏差概念 这些机制无形中引导人类走向非理性歧途 [10] 理论应用与影响 - 行为经济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 成为设计消费陷阱的利器 [14] - 认知偏差原理被互联网巨头用于算法设计 编织信息茧房和精准推送 [14] - 理论被政治操弄者利用作为煽动情绪和引导舆论的杠杆 [14] - 卡尼曼晚年表达忧虑 认为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性弱点却未能赋予人们足够抵御之力 [14] 个人经历与学术渊源 - 童年经历纳粹占领下的巴黎 7岁时被父亲藏匿于地板夹层 形成对人性不可测的最初认知 [11] - 青年时期经历以色列建国初期的烽火连天 在国防军服役期间观察战争压力下的决策变形 [12] - 1973年赎罪日战争爆发时立即从美国返回以色列 但战后因道德不适选择移居美国 [12][13] - 个人经历中的内在张力成为研究人类在压力下判断与决策偏差的重要伏笔 [11][12][13] 晚年思考与最终选择 - 晚年研究重点转向噪声概念 指判断中不必要且有害的变异 [15] - 以89岁高龄选择自主结束生命 这一行为被视为对其理论的终极实践 [15][16] - 最终选择引发对理性框架脆弱性及认知放松状态的哲学思考 [16]
这些年对“价值”的理解有很多变化!“安全边际之父”赛思·卡拉曼最新对话:最糟糕的日子能做到这三点,会是一种竞争优势……
聪明投资者· 2025-07-30 15:05
投资理念与策略 -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以折扣价格买入资产,安全边际是为可能犯的错误留出空间 [6][8] - 市场在过度悲观与过度乐观之间摇摆,这为价值投资者提供生存土壤 [5][52] - 长期投资需与众不同,但企业失败常因"过于不同",战胜市场仍需差异化 [3] - 组合构建优先控制下行风险,采用对冲、现金储备、优先债务工具等多重保护机制 [10][17] 投资组合管理 - 当前组合配置:私募资产22%-24%、信用类20%、股票20%、商业地产中等水平、现金低两位数 [65] - 困境投资占比从2010年代个位数升至2023年24%,目前维持在20%左右 [62] - 坚持自下而上研究,同时关注宏观风险信号,在极端市场环境下保持严格筛选标准 [13][14] - 不设固定配置模板,资金流向机会所在领域,但设定不加杠杆、分散配置等清晰护栏 [17][61] 决策流程与文化 - 投决会由4-6人参与,重点讨论系统性风险与价值兑现触发因素 [34][37] - 鼓励挑战结论,常见结论为"等待更便宜价格"而非简单买卖决定 [45][46] - 分析师需深度研究标的,组合经理需保持独立视角,避免情绪干扰判断 [30][32] - 重视培养年轻成员跨周期认知,通过模拟压力场景提升抗风险能力 [70][71] 业绩与公司特质 - 42年历史仅5年负收益,最大回撤12%,信用领域回报记录最佳 [5][74] - 不追求惊艳胜利,专注避免大亏,客户教育强调反人性操作 [72][76] - 核心优势在于从未犯致命错误,通过谨慎管理回撤实现长期存续 [72][75] 估值方法论 - 参考私募市场估值,但认识到估值会随市场情绪波动修正 [15] - 不机械量化安全边际,而是评估整体组合保护力与风险点 [9][10] - 早期更关注账面价值,后期增加对护城河、成长性及价值兑现机制的考量 [7][8] 市场观察 - 当前利率处于历史正常水平,市场对非正常环境产生适应性误区 [68] - 商业地产债务到期潮将带来更多投资机会,私人信用领域需警惕压力测试 [68][69] - 美国财政赤字若达GDP8%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杠杆水平接近市场承受上限 [67]
你情绪不好,是因为认知不够
洞见· 2025-06-07 19:55
情绪管理核心观点 - 情绪爆发并非由表面小事引发,而是长期被忽略的内在需求积累所致[5][6][15] - 认知偏差是情绪困扰的根源,需通过理性分析识别"蚊子"背后的"大象"[27][31][32] - 治愈情绪需更新自我保护机制、审查固有观念、重塑人际关系认知[46][50][78] 情绪产生机制 - 婚姻案例显示,安娜因辞职迁居后的价值感缺失,将日常琐事转化为情绪爆发点[16][17][19] - 情绪如同垃圾堆积,长期压抑会导致心理腐蚀与活力丧失[23][24] - 两条情绪通路理论:低路(本能反应)与高路(理性评估)共同塑造情绪体验[47][48][49] 认知偏差影响 - 寓言中借锤子事件揭示,情绪爆发常源于想象而非现实冲突[34][35][36] - 阿尔伯特·埃利斯理论指出,不合理信念是情绪障碍的主因[38] - 负面情绪如同黑暗中的蚊子循环,需通过认知照明打破内耗[40] 认知重塑方法 1. **自我需求识别** - 建立防御屏障:明确表达"不允许伤害"的立场[55] - 承认受伤感受并梳理原因,实现心理独立[56][57] 2. **观念审查** - 识别过时观念如"懒惰有罪",释放快乐需求[58] - 记录固有认知,通过内心对话摆脱内耗[59] 3. **关系重构** - 将他人批评归因于外部压力而非恶意[64] - 通过正面回忆重建人际和谐[65][68] 4. **内核强化** - 保持冲突中的心理距离,建立自我价值感[70][75] - 鲁迅式反抗精神确认独立人格[74][77] 认知与情绪关联 - 情绪是内心需求的信使,认知层次决定情绪掌控力[51][82] - 认知利剑可穿透情绪本质,斩断内耗链条[81]